袁宏道其人及其遊記散文賞析

羅思空間站 發佈 2019-12-30T08:57:32+00:00

袁宏道(1568~1610) ,晚明大文學家。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湖廣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人。與兄宗道、弟中道,並稱三袁,被稱為"公安派",其為領袖,為「公安派」的創始者。萬曆十六年(1588)中舉人。次年,拜著名異端思想家、文學家、文藝評論家李贄為師,深受其影響。


袁宏道(1568~1610) ,晚明大文學家。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湖廣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人。與兄宗道、弟中道,並稱三袁,被稱為"公安派",其為領袖,為「公安派」的創始者。萬曆十六年(1588)中舉人。次年,拜著名異端思想家、文學家、文藝評論家李贄為師,深受其影響。萬曆二十年(1592)中進士。不仕,與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萬曆二十三年(1595),選為吳縣令,饒有政績。不久解官去,遊覽江南名勝。後又授順天教授,補禮部儀制司主事。兩年後又辭官返里,卜居柳浪湖畔,潛學著文,並作廬山、桃源之游。萬曆三十四年(1606),入京補儀曹主事,不久又辭去。兩年後再入京,擢吏部主事,轉考功員外郎,奏立"歲終考察群吏法",朝廷准之,其後成為定製。萬曆三十七年(1609),遷稽勛郎中,赴秦中典試。事畢請假歸里,定居沙市。其文以敘引、序、尺牘、遊記和傳記為體裁,高唱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創作主張,創作了大量集思想性和藝術性於一體的作品,在中國散文史中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其山水遊記在古代遊記的作者群中,堪稱卓然出眾的大家。同是擅長記游的散文家張岱曾予評說:「古代記山水手,太上酈道元,其次柳宗元,近時則袁中郎。」足見中郎遊記的無窮魅力。因此,認真分析探討中郎遊記的表現藝術,對於提高個人的遊記散文水平是有諸多稗益的!


讀中郎遊記,使人如同坐游名山勝水,吟其妙語趣話,不覺欣然解頤。強大的藝術魅力是與其卓越的藝術技巧是分不開的。有人曾評價說:「任情適性又有山水癖,當屬中郎也!」他的散文極富特色,清新明暢,卓然成家。今存其尺牘280餘封,篇幅長的1000多字,短的只二、三十餘字。如《致聶化南》一札:「敗卻鐵網,打破銅枷,走出刀山劍樹,跳入清涼佛土,快活不可言,不可言!投冠數日,愈覺無官之妙。弟已安排頭戴青笠,手捉牛尾,永作逍遙纏外人矣!朝夕焚香,唯願兄不日開府楚中,為弟刻袁先生三十集一部,爾時毋作大貴人,哭窮套子也。不誑語者,兄牢記之。"簡凝活脫,間以詼諧,可見其尺牘文的一斑。對於他的遊記散文,其結構藝術,修辭藝術前輩學人已多有研究,其特點如下:

一、分類描寫和移步換形的表現方式

中郎記述山水,寫的都是經過他欣賞、品味過的山水,因此表現出來的美都是藝術的美。為適應這種特點,是故常常用分類描寫的方法。他分類描寫,有幾種情況:一是把某一景區的山水特點概括為幾個方面,然後逐一描敘。他記西洞庭,就將山景歸為山之勝、石之勝、居之勝、花果之勝、幽隱之勝、仙跡之勝、山水相得之勝,然後就按這七類來寫。《天目一》寫天目之勝,則歸為七絕,再逐一展現其美;二是文中並不明言山水特點,只列出幾個重點景物,再細加描述。《游盤山記》即先總說「其山高古幽奇,無所不極」;細則寫「述其最者」,始寫盤泉,次寫懸空石,末寫盤頂;三是連重點也不說,只依次一片一片地寫。分類描寫,要求作者從總體上把握景區的山水特點,且對各類景物特色要有獨到的認識。這樣寫的好處是:層次清晰,能提供景區的整體、廣闊風貌,能實現引導讀者從宏觀的境界,多角度、多層次地去領略山水之美的功能。


二、以虛寫實、巧妙映襯的表現手法

中郎記山水,並不專一描摹山水形態,而是通過記遊人的活動,引征故事,通過評議性的言詞,以及傾述主觀感受來突現山水神態。我們把這種手法稱為以虛寫實,它是中郎遊記的一個重要藝術特點。

1、用遊人的活動襯寫山水之美。在多數情況下,作者是把寫人物活動和寫山水結合在一起的,人物活動紀實對山水美起著襯托作用。《華山記》就是通過記述遊人攀登華山絕壁的活動和當時產生的緊張心理來襯寫華山的險峻。由於將人物活動穿插在山水描寫中,山水美便能從多方面顯現出來。又如《初至天目雙清莊記》寫雙清莊的清幽,借陶石簣夢中以溪流聲為暴雨聲的誤覺作襯筆,寫廬山三峽澗流水由湍急而平緩,借「小溪」、「觀者」的神態作襯筆皆是此類寫法。這些遊記,不但寫活了山水,也寫活了人物,給人多種美的享受。

2、即景生議,以突出山水美。中郎遊記愛發議論,其議論主要針對山水特點而發。通過議論,進一步點出山水美之所在。鑒於前文已有的論述,這裡只想說明的是,中郎的評議,已把他的審美感受概括到了理論的高度,且能比較明朗地揭示出山水美的某些具體特徵。其次,文中的評議,也往往是在描寫山水態貌神情之後出現,是故評議非抽象說理,而是具有納形象描繪於議論之中的特點,可稱為形象的議論。文字生動而有理趣,讀起來也是一種藝術享受。

3、用自己的強烈感受,烘托山水美。中郎愛美,也善於發現美。然而更難得的,還是他能把自己領略山水美的微妙感受生動表現出來的高超技巧。每遇奇觀,不但自己樂在其中,還問他人佳否,急急忙忙「走告山僧」。這些文字,寫出了他目睹佳山勝水的激動心情,當然也說明山水所確有的可愛之處。


三、白描、比喻和擬人手法

一般說,表現山水間的熱鬧場面,中郎慣於用略帶誇張的語言作渲染性的描寫。但他寫景狀物用得最好的是白描手法。他寫山:「四面峰巒如花蕊,纖苞濃朵,橫見側出,二十里內,秀菁閣眉,殆不可狀。」他寫瀑布:「瀑注青壁下,雷奔海立,峽風逆之,簾卷而上,忽焉橫,東披西帶」。他寫石壁:「石壁青削,似綠芙蕖,高百餘仞,周回若城,石色如水浣凈,插地而生,不容寸土」。他寫云:「曉起看雲,在絕壑下,白凈如綿,奔騰如浪,盡大地作琉璃海,諸山尖出雲上若萍」;「少焉雲縷縷出石下,繚松而過,若茶煙之在枝,已乃為人物鳥獸狀,忽然匝地,大地皆澎湃」。他寫一種淒涼景象:「荒草綿茫如煙,蛙如吹鼓」。中郎白描,善於抓住山水典型特徵重筆勾勒,使其氣性神情顯露無遺。有時三筆兩筆,略加點染,就繪出一幅活動的畫面,使人進入奇妙境界。雖雲記山水,終是活丹青,作者描繪的是留有空白的寫意畫,筆墨之外,別有意趣,令人回味無窮。

中郎愛用比喻說出山水特點,其比喻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喻法多樣。有明喻、有隱喻;有以一物喻一物,也有以多物喻一物者。如「兩峰骨立無寸膚,生動如欲去,或銳如規,或方如削,或欹側如墜雲,或為芙蓉冠,或如兩道士偶語,意態橫出」。二是喻體豐富,比得巧妙。他常用平常物作喻體。如以宋人畫比喻西湖風光,以元人畫比喻山陰山水,又以六經、騷賦、子史百家比喻廬山澗水的種種特點。還說過「諸山之秀雅,非穿石、水心之奇峭,亦無以發其麗。如文中之間波瀾,詩中之有警也」。這些喻體,帶有作者獨特生活體驗(包括文學創作、藝術欣賞的體會)的痕跡,讀者要有較高的文學、藝術修養,方能領會所喻本體的妙處。


四、章法、句法、字法不拘一格

中郎遊記,章法靈活,許多篇象是信筆寫來,隨意揮灑。譬如,《釣台》一文,入文便是奇想,然後是議論。議論完畢,文章也結束了。《百花洲》篇,主體內容亦不過是作者的幾句俏皮話而已。《聽響水石記》40餘字,先寫石之美,再寫其高、廣、色、骨,極有層次,但乍然一讀,卻似隨口說出。山水無定態,議論有長短,文因事變,法因文變,故其遊記章法多變,但也有章法極嚴整者,《五泄一》論五泄,五泄之景終未出現,全從渲染遊人對五泄的嚮往之心來襯托描寫它的奇妙。

中郎遊記,句法活潑,多用短句。他注意句子的整煉,愛用對偶句,諸如「楊梅早熟,枇杷再接;桃有四角力之號,梨著大柄之稱」,「山色七十二,湖光三十六,……彌白放白,拔地插青」。此外,排比句也用得多,有單句作排,有複句作排,而以後者最多。

筆者早先有讀過袁中郎的遊記散文,通過對他的遊記散文的閱讀,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作者文中所表達的風物美和人情美。同時也更加清楚了一個人之所以成「家」,肯定是有其理由的!不過說他是晚明大文學家,並不是說他是當時最強的牛人!大明帝國從來都是人才輩出的,晚明與他同時的大家多如牛毛,他只不過是其中一個!    

明代名人有個特點,就是基本上都不會是專才,用博學多才稱道他們是一點也不為過的!本文主人公袁先生也是如此,他對禪宗也頗有研究,要問研究到了什麼程度,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就是到了讓人回過頭去研究他的佛學思想的地步!一直到現在,讓我回想起那個人才輩出的時代,還是會搞得熱血澎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