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瘟疫,蘇軾竟要「相隨去」!北宋政府措施給力,瘟疫較少,終成就百年的繁華

中醫健康養生雜誌 發佈 2020-03-08T14:23:35+00:00

參考文獻:王宇飛. 宋詩與宋代災害探研[D]. 四川師範大學, 2012.王文遠. 古代中國防疫思想與方法及其現代應用研究[D]. 南京中醫藥大學, 2011.劉清明. 宋代官辦藥局的設立及功能評價[J]. 環球中醫藥, 2016.9中國中醫科學院. 中醫藥防治非典型肺炎研究(一

北宋文學家蘇軾寫詩,有時候題目特別長,形成了獨特風格。這其中,有一七律,在今天看來特別引人注目,因為這首詩記載了宋神宗時期的一次瘟疫。

這首詩歌的題目,小編採用巴蜀書社出版的《三蘇選集》的版本:《仆去杭五年,吳中仍歲大飢疫,故人往往逝去,聞湖上僧舍不復往日繁麗,獨凈慈本長老學者益盛,作此詩寄之》。全詩如下:

來往三吳一夢間,故人半作冢累然。

獨依舊社傳真法,要與遺民度厄年。

趙叟近聞還印綬,竺翁先已返林泉。

何時策杖相隨去,任性逍遙不學禪。

題中先交代大飢疫和故人相繼逝去,悲憂之情已先籠罩,「還印綬」和「返林泉」 都是棄官歸隱之辭,詩人自己也作「相隨去」的思想準備。 雖然向凈慈本長老學佛的人很多, 但詩人只想任性逍遙、逃禪自適了。

在古代,水、旱、風、蝗等自然災害造成的饑荒,往往增加疫病流行的幾率。因而,繼之於災荒之後的疫病流行時有發生。


《元史·武宗紀》記載:「江浙饑荒之餘,疫癘大作,死者相藉。」《明史·神宗紀》記載:「(公元1588年春)山西、陝西、河南及南畿、浙江並大飢疫。」清代醫家周揚俊《溫熱暑疫全書》云:若夫疫氣,則不論富貴貧賤,老幼男女,強弱虛實,沿門闔境,傳染相同,人無得免者,此唯大兵大荒之後有之。而饑饉之年尤甚,流離滿野,道相望。或趨鄉鎮,或集郡邑,或聚都城。

古代的農業本來就沒有現代的水利設備、農業器械化設備等支持,一旦遇到自然災害,給農業打擊很大,形成荒災,而如果時行「疫病」,更是雪上加霜。而若再遇上戰爭,則就會給社會造成致命打擊。據史料記載,由於災荒、戰爭等因素疊加,導致明朝末年的大瘟疫頻繁發生,死亡甚眾。

與其他朝代相比,北宋的情況如何呢?

北宋從建隆元年至靖康二年整整167年中,發生14次,平均近12年1次。而南宋則平均5年多1次。不僅與南宋比,與其他朝代相比,北宋疫病的發生頻率也是較為低的。

究其原因,與政府的防治措施有很大關係。

從控制措施看,北宋期間發生14次流行病,其中有12次政府都頒醫方,派官施藥救療。皇帝和政府官員也都全力以赴。如宋仁宗趙禎,為了控制流行病,不顧侍從的勸阻,將自己用的珍貴藥物「通天犀」碎之和藥以救民疫。

一些政府官員慷慨解囊贊助成立臨時病坊。如蘇軾在元祐四年至五年(1089年至1090年),在杭州大疫時,除奏請朝廷減免供米作壇粥藥、遣醫分坊治療外,還資助銀兩,贊助建立病坊,使活者甚眾。

北宋政府不僅在疫病發生時能夠採取措施加以控制,而且在平時也特別注重預防。如頒布《太平聖惠方》《慶曆善救方》《簡要濟眾方》等,「令州縣長吏按方劑以救民疾」。

為了防止部隊中疫病流行,宋朝廷常在夏秋或疫病流行的時候,由太醫局定方,配製成藥,或由當和劑局發給各部隊常備的防疫藥物,讓部隊軍士們服用。據北宋許洞的《虎鈴經》記載,當時防治疫氣的藥方有「時氣疫方」「霍亂吐瀉方」「山瘴瘧方」「瘟瘧方」等。

這一系列事例進一步說明,在古代社會,面對瘟疫,政府有利及時的醫藥措施,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疫情的危害。事實上,中醫藥也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發揮了巨大作用,對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鑑和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王宇飛. 宋詩與宋代災害探研[D]. 四川師範大學, 2012.

王文遠. 古代中國防疫思想與方法及其現代應用研究[D]. 南京中醫藥大學, 2011.

劉清明. 宋代官辦藥局的設立及功能評價[J]. 環球中醫藥, 2016.9

中國中醫科學院. 中醫藥防治非典型肺炎(SARS)研究(一)中國疫病史鑑[M]. 2003.


編輯:王志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