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區第5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赴濟南捐贈

羅莊發布 發佈 2020-03-08T14:50:21+00:00

「能夠通過一次捐獻,給患者第二次生命,從而挽救患者及其家庭,我覺得很有意義。」3月6日,張亞軍在赴濟南齊魯醫院捐獻造血幹細胞的歡送儀式上說了這樣一句話。

能夠通過一次捐獻,給患者第二次生命,從而挽救患者及其家庭,我覺得很有意義。

3月6日,張亞軍在赴濟南齊魯醫院捐獻造血幹細胞的歡送儀式上說了這樣一句話。


在儀式上,區政府副區長王健為其披綬帶、獻鮮花,稱讚張亞軍捐獻造血幹細胞,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紅十字精神的精髓,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希望各有關部門要給予志願者最大的支持和幫助,共同推動全區紅十字事業蓬勃發展,區紅十字會等相關部門要充分宣傳好張亞軍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先進事例,加大工作力度,普及造血幹細胞移植的科普知識,消除廣大群眾的顧慮,動員更多的人參與到造血幹細胞捐獻工作中來,譜寫我區造血幹細胞捐獻工作的新篇章。


據了解,造血幹細胞移植是醫學界治癒白血病最為有效的方法,但成功配型的幾率非常低。截至目前,全省實施捐獻821位,全市實施捐獻74人。區紅十字會自2013年成立以來,已開展了8次造血幹細胞血樣採集活動,得到了全區人民的支持和參與,目前共有1000餘人成功採集造血幹細胞血樣,成功實施捐獻4例5人次,張亞軍是該區第5例,此次捐獻將進一步激發社會正能量,吸引更多人加入到捐獻造血幹細胞志願者隊伍中來,為更多需要救助的患者提供幫助。

捐獻者張亞軍是臨沂市第二十九中學的副校長,同時也是一名熱心公益事業的志願者。幾個月前,張亞軍偶然看到一封倡議書,其內容為呼籲市民積極成為中華骨髓庫造血幹細胞自願捐獻者。看到內容後,張亞軍就來到採集現場,留下了血樣,他也因此成為中華骨髓庫的一名志願者。

捐獻造血幹細胞需要提前幾天注射「動員劑」以產生更多的造血幹細胞,捐獻完成後,也需要一段時間進行恢復,這意味著張亞軍短期內無法工作,可是當接到紅十字會的電話,說他的HLA初配型與一患者相合,詢問他是否願意捐獻時,他沒多想,直接回答:「願意」。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博愛、人道、奉獻」的紅十字精神,體現了當代青年志願者樂於助人、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

「在採集造血幹細胞之前,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找到我們說『如果有患者跟你們匹配你願不願意積極主動地捐獻?』當時我就想我願意,一旦有相匹配的患者,我一定會義無反顧去捐獻。」張亞軍說。

由於疫情的影響,原本定於2月9日去濟南的日程推遲到3月7日,對於張亞軍來說,這將是一場沒有家人陪伴的旅途。

「本來那邊說可以讓一個家裡人陪我去,可是我家裡孩子還小,我的妻子得照顧孩子。」張亞軍告訴記者。

據了解,張亞軍家中有兩個孩子,一個上初三,一個才只有兩歲。正是離不開人的時候。並且,從配型成功再到體檢,捐獻造血幹細胞這件事情,張亞軍只告訴了一直默默支持自己的妻子。對父母,他卻選擇了善意的隱瞞。

「父母畢竟年紀大了,不想讓他們擔心。」他說。好在,區紅十字會為張亞軍安排了陪同人員,共同協助他完成這次捐獻工作。


距離出發的時間不足兩天,臨行前,張亞軍也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兩個小願望:「一個是我希望我對接的患者能夠手術成功,早日康復。還有一個就是我也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能夠了解造血幹細胞的捐獻有更多的愛心人士能夠加入造血幹細胞捐獻的志願者行列,當與患者匹配的時候能夠義無返顧的捐獻。」


張亞軍告訴記者,在配型成功以後,他曾經在網絡上查過一些相關的信息,看到很多人對捐獻造血幹細胞不了解,認為捐獻造血幹細胞會對身體產生負面影響,讓他有點驚訝。


「其實捐獻造血幹細胞對身體影響真的不大,科學都已經證實了。而且最主要的是,現在血液病患者還是挺多的,能夠通過一次捐獻,給患者第二次生命,從而挽救患者及其家庭,我覺得很有意義。更何況,配型很難,很多造血幹細胞捐獻者,都匹配不成功,我們能夠配型成功,就應該義不容辭的去捐獻。」張亞軍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