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邊境烽煙四起,該採取怎樣的措施,三大策略來應對

李躍汗青 發佈 2019-12-23T15:50:05+00:00

東漢是一個戰火連天不休的時代,展現一幅與匈奴、西羌、鮮卑、烏桓的血腥戰爭史。東漢政府鑒於日益嚴重的邊患問題,主要採用「以夷制夷」、積極防禦、快速高效聯動出擊三種策略。以夷制夷光武帝建武24年(公元48年),匈奴分裂,日逐王比攜5萬兵馬自立為單于,也就是南匈奴。

東漢是一個戰火連天不休的時代,展現一幅與匈奴、西羌、鮮卑、烏桓的血腥戰爭史。東漢政府鑒於日益嚴重的邊患問題,主要採用「以夷制夷」、積極防禦快速高效聯動出擊三種策略。



以夷制夷

光武帝建武24年(公元48年),匈奴分裂,日逐王比攜5萬兵馬自立為單于,也就是南匈奴。此刻南匈奴夾在北匈奴與東漢之間,生存環境不容樂觀,隨時都有被包餃子的危險。日逐王比準備效仿祖父呼韓邪單于,願意做東漢的藩屬屏障,防禦北匈奴,於是遣使把意圖告訴劉秀。

劉秀就此事開了個會,眾大臣認為,天下剛平,中原空虛,匈奴的意圖真假難辨,不能答應。唯獨五官中郎將耿國認為, 應當按照漢宣帝時的先例接受南匈奴,可以達到北拒匈奴,東防鮮卑與烏桓的戰略目標,以蠻夷對付蠻夷。

劉秀非常贊同這種以夷制夷的方法,但心裏面有些擔憂,他必須摸清南匈奴真正的意圖,萬一匈奴方面是詐降就得不償失了。想投靠東漢,那就跟北匈奴大幹一架,遞來投名狀才能相信。


南匈奴心領神會,第二年春季,就給東漢遞來了以夷制夷大禮包。南匈奴派一萬騎兵與北匈奴大幹一仗,俘虜北匈奴的左賢王(相當於太子),北匈奴還後撤一千里。投名狀送來了,劉秀還有什麼顧忌,接納了南匈奴。把南匈奴部眾安置在北地、朔方、五原、雲中、定襄、雁門、代郡等7個邊郡之中,開始為東漢戍邊。

建武26年冬季(公元50年)東漢政府最終在西河郡美稷縣(今內蒙准格爾旗西)建立南匈奴王廷。正式設立使匈奴中郎將一職,常駐西河郡,下置兩名從事(副官)主要職責是護衛與監察南匈奴。中郎將有自己的軍營,可以視為一個軍事機構,常備2000騎兵作為軍事力量。



接納南匈奴大約40年後,以夷制夷發揮了巨大作用,公元89年和91年,在南匈奴的配合下,竇憲兩次大破北匈奴,徹底把北匈奴打得一蹶不振,西遷而去不得蹤影。

這樣一弄,廣袤的草原地帶就空出來了,鮮卑豪不客氣地遷徙到匈奴故地,屬於鮮卑的時代來臨。東漢最大的邊患,轉換成鮮卑,延續著南下虜掠搶殺的傳統。

此時以夷制夷繼續發揮作用,度遼將軍可發南匈奴與羌兵,護烏桓校尉可發烏桓一起對付鮮卑。總之邊疆的軍事機構,可以發動一股少數民族勢力對付另一個少數民族勢力。是時候講一下東漢的軍事機構了。



積極防禦

光靠以夷制夷的戰略,力量實在有限,東漢有自己的防禦力量,主要是三大軍事機構與四個大營。

一 軍事機構,東漢邊郡的三大軍事機構,護羌校尉府、護烏桓校尉府、度遼將軍府。

1 護羌校尉府,其實在西漢時已經有此機構,不過在王莽時廢棄。之後西羌大量進入塞內居住,這是一種威脅,所以建武9年(公元33年),重新設立護羌校尉。駐地在涼州令居縣(今甘肅永登縣,駐地後遷往張掖),坐落在隴西通往河西的交通要道上。護羌校尉主西羌事宜,撫綏和監視西羌,戰時領兵平叛,保護交通要道,平時還管理當地的屯田事宜。校尉營地的軍隊組成複雜,有小月氏義從胡,西羌義從胡,內郡發來刑徒等。

2 護烏桓校尉府,東漢復置,建武25年(公元49年),遼西郡的烏桓首領郝旦率眾歸附東漢。司馬彪認為,烏桓天性輕黠,好為寇賊,有必要設置護烏桓校尉監督他們,於是在上谷郡寧城(今張家口市西北)重新設立烏桓校尉府。名稱上護烏桓,實際是監護與防禦烏桓與鮮卑作亂。

3 度遼將軍府。度遼將軍始設於西漢昭帝時期,是一個不常置的將軍,只有爆發邊境戰爭才臨時設置,戰爭結束就撤銷,當時因為烏桓作亂,要渡過遼河反擊,所以叫度遼將軍。而東漢的度遼將軍不光是將軍名號,還設有駐地與軍營,是一個正式的軍事機構。

公元65年,漢明帝建立度遼將軍府,重置度遼將軍,駐地在五原郡的曼柏縣(今內蒙達拉特旗東南)。度遼將軍營擁有最精銳的騎兵,最善射的弓弩手,常年參與北部邊境與東北邊境的作戰任務。為維護邊防與少數民族事宜發揮重要作用,和護烏桓校尉並稱二營。組成二營的兵源有南匈奴,有歸附的烏桓、鮮卑,這和以夷制夷戰略契合。其他有刑徒犯人,這個在兩漢很常見,還有最重要的四營。



二、四大營

建武6年(公元31年),劉秀為減少人民的負擔,罷除地方都尉官,撤銷地方的郡兵。此舉只限於內郡,邊郡依然照舊。這種結果就造成內郡無兵守衛,無法維護內郡的安定。一旦發生邊境戰事,短時間內也無法招募內郡的兵力送往前線。這種情況劉秀只能想別的辦法來補救,所以黎陽營誕生,漢安帝時又增加虎牙營、雍營,三營都是常駐地方的軍營。

1 黎陽營,主要是一個騎兵營。劉秀曾經依靠幽州、并州的騎兵為奪取天下立下過赫赫戰功,所以就在黎陽(今河南濬縣)建立了一個以一千騎兵為主的軍營,是拱衛洛陽的一道防線,也是魏郡以及周邊郡縣安定的保障。不僅如此,還擔任救火隊長,經常被度遼將軍、護烏桓校尉徵調,執行特殊任務,無非就是負責邊境緊急軍情的防禦與作戰任務。



2 雍營、虎牙營,這是倆軍營。漢安帝時西羌長達10幾年的叛變,戰火一度燒到長安三輔地區。情況危急,不得不重新在扶風和長安設立都尉官,建立軍營。雍營又叫扶風營,扶風都尉統領。虎牙營又叫長安營,京兆虎牙都尉統領,主要負責保護西京長安的宗廟。當然和黎陽營一樣,特殊情況也會被徵調執行邊防任務。

3 京城五校尉營,就是俗稱的北軍五營(射聲,長水,越騎,屯騎,步兵),東漢中央軍,駐地在洛陽城北,是捍衛京城安全的一道最主要的力量。若發生大的戰爭時,隨軍出征。公元89年,竇憲曾率北軍5營共同出征,大破北匈奴。

四支屯駐地方的軍營,是帝國安全的中流砥柱,他們積極配合東漢政府的調度。在外部環境惡劣的東漢中後期,服從度遼將軍與烏桓校尉的調遣,在邊境線上時常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但不限於四營的積極配合,在邊境東從遼河流域到河套,再到河西走廊一線(也相當於長城沿線)的郡與屬國,都設有常年屯駐的軍營。邊境有那麼完備的防禦體系,也展現出靈活調度的一面。



快速高效聯動出擊

草原上打跑了匈奴,迎來了鮮卑,北部邊防的壓力一直都不輕鬆,是時候展現真正的實力了。發生小規模入侵的話,地方郡守和屬國都尉就能自行解決。

規模大一點的入侵,烏桓校尉和度遼將軍就要出手,他們帶領親漢派少數民族部落,先以夷制夷戰鬥,同時調度內地4營的精銳,速度前往戰場。或把內郡臨時招募的郡兵,發往邊境,聽從安排共同戰鬥。度遼將軍與護烏桓校尉,像一對難兄難弟,相互救援,聯動出擊。


漢桓帝時遭遇最大的危機,鮮卑、西羌、南匈奴等皆反叛,數路大軍入侵。朝廷派張奐為匈奴中郎將,讓其監督並、幽、冀三州並統領護烏桓校尉、度遼將軍二營,把匈奴中郎將的軍權拔高到了極致。特殊情況特殊對待,這樣就能統一指揮,匈奴中郎將節制二營,實現最高效的聯動出擊,很短的時間內平定入侵。


東漢,不提外戚宦官輪流坐莊,單說邊患問題也帶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縱然是再強大的軍隊和高效的聯動措施,也無法承受常年的邊境反入侵戰爭。不過,三大軍事機構在東漢被滅後,繼續設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