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61:多才多藝的蔡邕

野叟雜談 發佈 2020-03-03T08:42:21+00:00

蔡邕畫像蔡邕,字伯喈,陳留圉在漢桓帝的時候,蔡邕已經蜚聲海內,朝廷聽說他精通音律,徵召他來洛陽,但他看到朝政混亂,不願意出仕,走到偃師就稱病而歸了。

蔡邕(132~192年),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東漢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音樂家、經學家。

蔡邕出身於一個學術積澱深厚的家庭,自幼好學不倦,「好辭章、數術、天文,妙操音律」。(《後漢書》第1980頁)在漢桓帝的時候,蔡邕已經蜚聲海內,朝廷聽說他精通音律,徵召他來洛陽,但他看到朝政混亂,不願意出仕,走到偃師(今洛陽市偃師市)就稱病而歸了。

建寧三年(170年),蔡邕接受了司徒橋玄的召辟,被任命為河平縣長,不久後被召回洛陽,官拜郎中,負責到皇家藏書的東觀去校書。對於學識淵博的蔡邕來說,擔任這一職務非常稱職。由於蔡邕的出色表現,他後來被任命為議郎。東漢的議郎雖然官職不高,但可以參與朝廷重大問題的討論,發揮議政官和顧問官的職能。蔡邕在校書的過程中發現,皇家所藏的經籍,因為年代久遠,有許多文字錯謬,而且俗儒穿鑿附會,往往貽誤後學。熹平四年(175年),他與五官中郎將堂谿(xī)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dī)、議郎張馴、韓說、太史令單颺等人,一起上奏漢靈帝,要求正定儒家六經文字。這一建議得到了漢靈帝的許可,最後由蔡邕親自書丹於碑,使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經」。於是天下各地的學者,都以石經作為標準文本。石經剛剛樹立起來的時候,前來觀看及摹寫者,車乘每天千餘輛,連街巷都被堵得水泄不通。

蔡邕還利用自己議郎的身份,經常上書勸諫漢靈帝,不過收效甚微。蔡邕曾上書漢靈帝,揭發漢靈帝的乳母趙嬈勾結太尉張顥、光祿勛姓璋、長水校尉趙玹(xuán)、屯騎校尉蓋升等人貪贓枉法,還讚揚廷尉郭禧純厚老成,光祿大夫橋玄聰達方直,故太尉劉寵忠實守正。蔡邕在奏稿中一再請漢靈帝為他保密,結果奏稿還是被宦官曹節看到了,並告訴了那些被蔡邕揭發的人。於是他們相互勾結,誣陷蔡邕,蔡邕雖上書解釋,還是被下洛陽獄中,扣上了「仇怨奉公,議害大臣,大不敬」(《後漢書》第2002頁)的罪名,擬判決死刑。多虧了比較正直的宦官呂強解救,最後判決蔡邕髡刑,流放到朔方郡,而且即便遇到赦令也不能赦免。即便如此,他的仇家也沒有放過他。仇人陽球派刺客追殺蔡邕,這個刺客是個俠義心腸的人,了解蔡邕以後,沒有聽從陽求的指使。陽球又賄賂當地地方官,要他們對蔡邕加以毒害。但接受了賄賂的人反而把事情告訴蔡邕,並且給蔡邕以警告,就這樣蔡邕才多次逃脫。蔡邕在東觀校書的時候,曾參與了《後漢書》的寫作,他將自己所寫的部分內容獻給朝廷。漢靈帝看了以後,十分欣賞蔡邕的才華,準備赦免蔡邕回洛陽,結果遭到蔡邕仇家的進一步陷害,蔡邕乾脆隱姓埋名亡命江湖。

後來,董卓當權,強行徵召蔡邕來洛陽,蔡邕不得已而應徵。董卓十分器重蔡邕,蔡邕後來甚至被任命為左中郎將。漢獻帝被董卓劫持到長安後,董卓還封蔡邕為高陽鄉侯。董卓被殺後,蔡邕受到牽連,被王允所殺。各地學者聽到蔡邕的死訊,都非常傷心。著名學者北海鄭玄聽說後,嘆息道:「漢朝的史事,還能向誰請教呢?」在蔡邕曾經任職居住過的兗州、陳留等地民眾,紛紛給蔡邕畫像來紀念他。據說蔡邕死後葬在河南禹州市的逍遙嶺,嶺上曾有摩崖石碑一通,上刻漢隸體字,字大二寸,為蔡邕親書。

蔡邕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一次,漢靈帝命令工人修理鴻都門,工匠們用掃白粉的帚在牆上寫字,蔡邕從中受到啟發,創造了「飛白書」。這種書體,筆畫中絲絲露白,似用枯筆寫成,為一種獨特的書體。唐人張懷瓘《書斷》評論蔡邕飛白書時說:「飛白妙有絕倫,動合神功。」

蔡邕生平喜好藏書,多至萬餘卷,晚年因為欣賞王粲的才學,遂將所藏之書裝了好幾車贈給王粲,家裡所存藏書還有四千卷。女兒蔡琰曾被曹操接見,曹操問及「聞夫人家先多墳籍」時,蔡琰回答稱:「昔亡父賜書四千許卷。」(《後漢書》第2801頁)

作為大音樂家的蔡邕,還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典故,就是焦尾琴的故事。蔡邕流亡江浙一帶,恰好遇到一個人在燒梧桐木做飯,蔡邕聽到木材遇火崩裂,發出巨大聲響,知道這是一塊好木材,因此討來做成一把琴,果然聲音很好聽。但是木頭的尾部依然被燒焦了,所以當時人們叫它「焦尾琴」。漢末,蔡邕遇害後,焦尾琴保存在皇家內庫之中。據說齊明帝在位時,曾取出焦尾琴請古琴高手王仲雄彈奏。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天,並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齊明帝。後來轉輾傳到南唐中主李璟手中,南唐後主李煜將它贈與大周后。李煜死後歸宋室所有。據傳,明朝崑山人王逢年還收藏著蔡邕製造的焦尾琴。後來就不知蹤跡了。

蔡邕是漢代最後一位辭賦大家。其所作賦絕大多數為小賦,取材多樣,貼近生活,語言清新,往往直抒胸臆,富於世態人情,很有藝術感染力。其中代表作品為《述行賦》。據蔡邕自序,《述行賦》作於桓帝延熹二年(159年)秋,蔡邕被徵召前往洛陽,走到偃師稱病不前,將他對時事的憤懣,抒發於筆端,寫成了此賦。此賦一開始即以上路時的秋雨連綿、積滯成災,即景生情,抒發鬱抑而憤懣的內心情感,同時將統治者的窮奢極侈與人民百姓的極端貧苦,奸佞之徒的仗勢放縱與忠貞志士的橫遭迫害進行比照,不僅強烈抨擊了腐敗政治,而且抒發了整個王朝陷入窮途末日的悲憤之慨,真切顯現了蔡邕的反抗和血性。全賦短小精悍,感情沉痛,批判深刻,情辭俱佳,是漢末抒情小賦的力作。

蔡邕的小賦題材多樣,甚至表現男女情愛,風格大膽而直率。《青衣賦》就是相當感人的好作品。在這篇言情小賦中,他真實地坦露了對一位出身微賤的美女的愛情,感情真摯動人。如此題材的作品在漢賦中可謂驚世駭俗,絕無僅見,甚至招來衛道士的譴責。當時張超就寫了一篇《誚青衣賦》,譏其文則可佳,志卑意微。因此,愈顯《青衣賦》難能可貴。

當然,蔡邕也非完人,後人對他頗多爭議。蔡邕是出名的才子,不少人重金聘請蔡邕寫墓碑、行狀之類。蔡邕收了人家的錢財,便有了諛墓之作,這不能不說是蔡邕的一個瑕疵。蔡邕自己也說,生平所寫的這類作品,只有給郭泰寫的那一份問心無愧。蔡邕與董卓的關係,也招來頗多非議,並最終因此而被殺。

蔡邕一生著述豐厚。他曾經參與部分東漢的官修史書,《靈紀》及十意,又補諸列傳四十二篇,因李傕(jué)之亂,多湮沒不存。所著詩、賦、碑、誄、銘、贊、連珠、箴、吊、論議、《獨斷》、《勸學》、《釋誨》、《敘樂》、《女訓》、《篆藝》、祝文、章表、書記,凡百四篇,傳於世。《隋書·經籍志》著錄有文集二十卷,早已散佚,後人輯有《蔡中郎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