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長安區這個村,因挖出古人類遺址一夜成名,飛龍拳法有人繼

莊漂一族 發佈 2020-04-06T20:39:24+00:00

該村原名楊家莊,村北原有楊家墳,村名應系因楊姓人居住而得,但不知何時何故,楊姓從村裡消失,現今沒有一戶姓楊,倪、孫、馮三大姓占人口近九成,均稱祖上系山西洪洞移民而來。

南楊莊位於長安區東部,北鄰董家莊,西鄰南村,南臨吳家營,東鄰大豐屯和北五女村,石黃高速公路從村北通過。該村原名楊家莊,村北原有楊家墳,村名應系因楊姓人居住而得,但不知何時何故,楊姓從村裡消失,現今沒有一戶姓楊,倪、孫、馮三大姓占人口近九成,均稱祖上系山西洪洞移民而來。該村歷史上屬於正定縣,為與本縣另外三個楊家莊相區別,因位置靠南而改名南楊家莊,最近幾十年簡稱南楊莊。2000年,該村劃歸長安區。

南楊莊一夜揚名


  大年初七,南楊莊村北,一片麥田中間,幾處寂靜的倉庫廠房,除了地勢略比別處顯高一點點,這裡基本上已經沒有了臥龍崗的痕跡。


  多年來的取土讓崗子消失了,為什麼叫「臥龍」?老人們說不清。但古人傳下這個名字,如同有先見之明,仿佛在暗示這裡是一塊藏龍臥虎的不凡之地。果然,1954年,文物工作者首次發現遠古人類在崗上留下的遺物,1956年,這裡即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1981年,對臥龍崗的發掘基本結束。其堪稱「驚艷」的文物發現,不僅讓學界驚喜,也讓南楊莊一夜揚名。


南楊莊遺址共發現5座陶窯,出土的大量陶器,質地以火候較高的泥質紅陶居多,泥質灰陶次之,夾砂灰陶很少。制陶工藝有了改進,大多先由手制,再經慢輪加工。遺址中還發掘發現了房屋、陶窯、墓葬、灰坑等遺存,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村落遺址。在這處村落遺址中,發現房屋4座,多為半地穴式建築,有的可復原為四角攢尖式;有的可復原兩坡水式門棚。這說明,那時的先民們,已經經歷了從洞穴到營造住所、從追逐水草遊獵遊牧到聚集村落定居的歷史性轉變,開始了創造文明的全新生活。

  翻看發掘報告中那些名目繁多、五花八門的器皿、工具,凝視著資料上復原的古人類的房屋、灶坑、陶窯,不禁神思馳騁,仿佛回到了五六千年前的村莊。

  堅強古槐,蔭庇鄉里

  遠古人類在窯址上留下一些未捏成形的泥坨離開了高崗,他們為什麼走了?去了哪裡?沒人知道。或許僅僅是小範圍遷移,因為這裡的人類遺蹟自舊石器、新石器到先商、商周,從未斷過。

  但對於南楊莊村來說,下一個能證明歷史的實物,直接就跨越到大約七八百年前栽下的那棵槐樹上來了。在村子馮家街東段,每個過路人看到這棵樹,都會由衷地佩服:它僅靠三分之一圈樹皮支撐,仍然年年生出新綠。早些年樹幹長空了,有人往樹洞裡扔垃圾,遇到小孩們放個炮或者老人們燒個香,常導致大槐樹失火。據老人說有記憶的火災至少有三四次。大火燒毀了多半圈樹幹,卻燒不死這棵老樹。人們說樹皮內側還有木頭,但肉眼看去,與其說長在上邊的是木頭,不如說是木炭。根據殘存的樹幹目測,這棵樹胸徑約1.5米,與以前報導過的城中村古槐相比較,判斷其樹齡不到千年也得有七八百年。


  在古槐北邊緊挨著,原有一口大井。有樹有井,應該是有田有村的證明。儘管後來大井幹涸被填,但人們猜測老樹的根須已經深深扎進井裡,不然為什麼有這麼大的生命力,年年開花長葉結果呢?不知是不是得益於古槐的庇佑,村裡近年來出過好幾位百歲老人。村民們也像對待長者一樣對待古槐,不僅自覺保護,還自發捐款,將每年的農曆二月二十二設為「古槐節」,唱戲、敲鼓、表演歌舞慶祝。


  離大槐樹不遠,北邊后街上,還有一座上世紀80年代復建的小小寺廟:華嚴寺。老人回憶,原華嚴寺建築占地兩畝多,寺產有耕地40多畝,後毀於「破四舊」。辨認現存的一通清康熙五十四年重修碑上的殘缺字跡,可知華嚴寺在明正德年間重修過。依此推算,它距今至少有500年的歷史。


  樑上飛龍,機關操控

  同時期毀掉的,還有一座龍潭廟。出村向北走,臥龍崗東側、今天的石黃高速公路橋洞南邊,是龍潭廟原址。老人們回憶,龍潭廟坐落在半畝地大的高台之上,起脊灰瓦的大殿遠看並沒什麼特別,但是當你推開兩扇大門,一腳踏進門檻,「歇」在樑上的兩條「龍」就會瞬間「飛」下,直向你撲來。那「龍」為彩繪木雕,頭足有七八十厘米大,張著血盆大口猛撲到人眼前,總把人嚇出一身冷汗。老人們記得,小時候他們想去廟裡玩,又怕那飛龍,總是你推我,我推你,誰也不敢先進。其實,機關就在門檻內的一塊地磚上,當腳從磚上挪開,「龍」又飛回樑上。這機關是怎麼設計布置的,龍是用線還是用彈簧牽著,當時的小孩子們沒有留意,工匠也沒傳下來圖紙,現在的人無從複製。


  「龍潭廟要是留到現在,肯定是文物了。老人說,龍潭廟內供著泥塑龍王爺像,兩根柱子上畫著盤龍,四壁畫著神話故事,逢二月二過廟會。但奇怪的是村裡另有求雨用的龍王廟,那為什麼還要在村外建一個龍潭廟呢?有人說這裡的龍王是白洋河的河神。

  


  倪昂上疏,徭役免徵

  白洋河雖小,卻造福一方民眾,它不但排水,還曾令村民得以免除一次繁重的徭役。而這離不開倪大人的功勞。在南楊莊,一說倪大人,人人都知道。光緒版《正定縣誌》有記載,他大名倪昂,康熙年間得中武舉,自康熙四十八年至雍正初年,歷任京口副將、榆林道守備,後升至雲南安龍鎮總兵。相傳朝廷曾在河北征徭役,倪大人上疏稱:「河北發大水,水從崗上過,淹了五百村,死了萬家人。」還說,正在修白洋河一道,過地買地,征夫買米(發工錢),耗費巨大,請皇上開恩,別再從河北征役。皇上一看,河北災情很嚴重啊,又搞這麼大的水利工程,算了,免了這兒的徭役吧。百姓聽說,無不稱頌倪大人功德。其實,倪大人玩的是文字遊戲:河北不是黃河以北,而是滹沱河以北;崗上不是什麼高崗,而是正定一個小村;「五百」不是五百個村子,是高邑縣有個村名叫五百,「萬家」也不是一萬戶人家,而是五百村有一戶姓萬的人家。

  倪昂後代至今在村裡居住,倪姓已發展為村裡第一大姓。在南楊莊,要想聽懂人們說話,首先要弄清兩個發音:一是倪在這裡不念「泥」,念「夷」。二是南楊莊的村名,本地仍習慣稱「楊家莊」,說的快了「家」就發「阿」音,再快點連起來,「楊阿莊」就念成「牙莊」了。所以,一說「牙莊」,指的是南楊莊。

  倪昂後代曾保存著倪昂做官時留下的兩道聖旨,倪計堂等老人見過,「破四舊」的時候,其家人害怕被搜出來挨批鬥,把聖旨扔進了灶火。說來也怪,那像布一樣發黃的聖旨,卻怎麼也燒不著,拿出來一抖摟還更顯新了。但家人無論如何不敢保留它,就讓它長時間在灶火里熰著,最後終於熰爛了。

  除了聖旨,倪家還有四五套祖上傳下來的舊書,老人們記得,那些書裝在布糊的書套里,大約16開大,紙頁泛黃,書的內容,好象是「為官四字經」一類。雖然年深月久,被老鼠啃壞一些,但大部分字跡還在。前幾年,其家一位後人以200元的價格賣給了收廢品的。

  飛龍拳法,後繼有人


  要說倪昂惠澤本村,最大的功勞還屬他的飛龍拳。飛龍拳是一種集少林拳、南拳、六合拳等流派長處,加上實戰經驗而創立的拳法,它以實戰防守和後發制人為特點。據飛龍拳第11代傳人、倪計堂介紹,飛龍拳動作神速、姿勢嚴謹、閃展騰挪、身法靈活,如行雲遊龍,所以名為飛龍拳。它最大的特點是集防守、破解、反攻於一體。



  倪昂憑藉一身飛龍拳本領考中武舉人,當上武官,一下子把飛龍拳帶火了。倪家後人都希望能像倪昂那樣考取功名、建功立業,練飛龍拳盛行一時,家族內的武校一直辦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最初,飛龍拳不傳外姓,後因村裡馮姓富戶經常資助武校,漸漸收馮姓學徒,但絕招、秘笈仍然保留。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為時代的原因,飛龍拳表面上停止活動三十來年,不過,實際的練習、傳承一直沒有斷過。到倪計堂這一代,村裡出了一位酷愛飛龍拳、堪稱「武痴」的青年馮東紅,他待師傅倪計堂如父親,還大力宣傳、弘揚飛龍拳,倪計堂大為感動,決定摒棄傳統觀念,將一身本領、全套歌決、所有秘笈,毫不保留傳給馮東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