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歷來注重人格修養,主題性美術創作也要紮根現實抒發真情

文藏藝術 發佈 2020-01-17T02:11:22+00:00

主題性美術創作的核心價值在於品格與內涵的高深,無論是選擇宏大歷史題材還是日常現實生活題材,抑或是神話故事、古典詩詞、山水、花鳥等題材,都要時刻牢記提升品質與內涵才是藝術創作的第一要義和終極目標。

文藝的繁榮日漸成為國家強健的生命表征。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中國文化也呈現出繁榮格局,主題性美術作品的價值也日益呈現,對於引領中國文藝事業繁榮發展有強勁的動力。

中國傳繪畫藝術注重品格和修為,藝術品格的高下有時甚至和人品的高下緊密聯繫在一起。不可否認,藝術品格是衡量一件藝術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內涵的核心標尺。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六法論」:「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摹寫」,此後,唐代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提出「神、妙、能、逸」論;宋代黃休復在《益州名畫錄》中提出「逸、神、妙、能 」論;宋徽宗提出「神、逸、妙、能」論等。

古代先賢對繪畫作品的品格按照不同的等級進行排序,表明我國古代繪畫理論體系的成熟並一直沿用至今。儘管有些標準不一定適用於今天豐富多元的藝術形式,但其中的「遷想妙得」「目識心記」「形神兼備」等理論精髓對於當下主題性繪畫創作所面臨的具體問題仍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和借鑑意義。

「空泛」和「淺薄」已經成為當下美術創作的普遍問題,許多作品表現出情感缺失、技巧軟弱及作品概念化、模板化嚴重的弊病。

主題性美術創作由於一般尺幅較大,對於藝術家的文化修養、思想深度和表現技巧要求很高。比如美術界一直關注的寫生問題,許多山水畫家對把自然山水轉化為創作作品的意識和能力有所欠缺,不能真正做到「度象」而「取其真」;有一些畫家缺少對生活的切身體悟,不能做到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也就不能做到「滿懷激情」和「真情流露」;另有一些畫家缺乏藝術語言和風格的獨創性,甚至直接照搬他人的繪畫樣式,導致「陳陳相因」的泛濫;還有的畫家製作大尺幅作品的經驗不足,面對巨幅創作顯得氣勢不足。

這些問題和困境的存在,必然會使作品的品格和內涵大打折扣,「對症下藥」是重塑當下美術創作品格的有效途徑。

從最近幾次大型主題性美術創作工程和展覽中可以看出,富有內涵、飽含激情、技藝精湛和風格獨特的巨幅作品不在少數,這些作品為解決當下美術創作所面臨的困境提供了最為直接的對策和經驗。對藝術家來說,真情實感的投入、全面的藝術修養、精湛的表現技巧和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體驗和情懷都是重塑美術創作品格和內涵的必修課。

作品尺幅的大小並不代表藝術品質的高低,有的畫家提出反對畫大畫而提倡小而精的作品,是有其道理的。然而,時代需要有代表國家形象和氣魄的大作、力作,這也是主題性美術創作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中國畫不能有大製作」的問題就曾一度廣受非議,陳半丁等人用實際行動回應了這個非議。他創作的巨幅花鳥畫作至今被懸掛在國家的重要場所。

因此,今天的藝術家也應該有這樣的勇氣和文化擔當,不應考慮要不要畫大畫的問題,而是要針對大畫之空、淺等薄弱環節,認真研究如何畫好大畫,只有如此才能做到收放自如、遊刃有餘。

主題性美術創作的核心價值在於品格與內涵的高深,無論是選擇宏大歷史題材還是日常現實生活題材,抑或是神話故事、古典詩詞、山水、花鳥等題材,都要時刻牢記提升品質與內涵才是藝術創作的第一要義和終極目標。

內容整編自:馬小虎《主題性美術創作之當代價值論》,榮寶齋2019年9月號。感謝《榮寶齋》及作者提供資料,如有疑問請私信聯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