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課要求穿校服,系紅領巾:儀式感成長下的孩子都有這3個特點

爸媽精讀 發佈 2020-03-02T21:17:06+00:00

作者:蛋蛋媽今天是女兒10周歲生日,卻因為疫情不能外出,不能聚會,生日儀式草草了事,僅僅從樓下超市買了一份小蛋糕,以示父母沒有忘記。

作者:蛋蛋媽(爸媽進化論主筆)

今天是女兒10周歲生日,卻因為疫情不能外出,不能聚會,生日儀式草草了事,僅僅從樓下超市買了一份小蛋糕,以示父母沒有忘記。

但年前女兒就開始策劃張羅生日聚會,還列出聚會的詳細流程,時常幸福滿滿地幻想當天的精彩和幸福。

沒有五彩的氣球,沒有好玩的遊戲環節,沒有小夥伴的祝福,也沒有生日禮物,女兒很是傷感,晚上只見她默默在畫畫,一副生日蛋糕的彩鉛畫。

老母親看了後,心裡非常內疚。

很多孩子都很重視這些特殊而意義非凡的日子,他們希望能有小小的慶祝儀式,體現自己被父母關注著,深愛著。

的確,足不出戶的假期,苦悶的學習,懶洋洋的情緒,在最值得期待的日子裡,如果加入一點驚喜和小確幸,生活就會變得閃耀和值得回憶。

但中國青年報曾做過調查:

74.3%的人感覺國人儀式感淡漠。

66.0%的人認為是因為「社會節奏加快,無暇顧及」;

61.5%的人將其歸結為「儀式教育缺乏,不了解儀式的內涵」;

47.7%的人覺得「現在的儀式過於死板,只是走走過場」;

45.9%的人認為「各種儀式太多了,無暇顧及」。

儀式越少,孩子會越孤單,幸福感也會越少,在儀式感中成長的孩子都有這樣的特點。

01

幸福的童年

上次看到女兒的美術老師,平時工作培訓都很忙,她女兒果果生日那天,儘管已經下班很晚了,依然不忘記給女兒一個很浪漫很夢幻的生日驚喜,只見果果期待地照在車邊,當車子後備箱緩緩打開時,五彩氣球和彩紙,夢幻的垂幔,精緻的蛋糕,華友粉紅的芭比……果果滿眼都是驚喜,興奮的手舞足蹈。

沒有什麼比孩子的快樂更重要。

那一刻,媽媽也是欣慰和滿足的,因為父母養育孩子的終極目標不過是孩子健康地快樂著。

一網友說,她自己向來都是粗燥過日子,對儀式感沒有什麼概念,當有一天了解他哥哥的學校情況時,徹底改變了她原有的想法。

「哥哥所在的一所國際學校, 自創了五個孩子們獨享的節日,分別是:冰淇淋日、聯合國日、毛茸茸玩偶日、睡衣日和間諜日。

冰淇淋日:孩子穿上自己最喜歡的水果的顏色的衣服,並且每一個孩子可以獲得一份和自己衣服顏色一樣的冰淇淋;

在校的學生,不分年齡,不分國界,不分膚色,都積極參與到節日的組織和分享中來。
孩子們在參與節日中看到了老師對自己的尊重和關愛,收穫了朋友間的純潔和友善,也體驗了生活的五彩斑斕,從而對生活無比的嚮往和熱情。

02

認真的態度

有人說,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儀式可能會存在「安慰劑」效應,儀式能夠改變人們的態度和信念,進而影響實際的參與意向和行為表現。

比如在音樂之都奧地利,父母帶孩子去聽一場音樂會之前都會讓所有人穿上禮服,臨行前告知入會儀式等,在聽音樂會過程中,孩子們就會格外專注和用心,並且會約束自己的行為。

疫情之下,教育廳全面發出「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後,大小朋友們紛紛在家面臨上網課,但是上網課的環境和心態不同在校時期,所以導致很多孩子聽課不認真,不專注,不持續等情況。

重慶一家長,為了孩子創造上學儀式感,用一個房間當教室,製作班級牌貼門上,還用上了投影儀,」在家是換了一種方式學習,為了能夠讓她安心學習」,孩子也表示:「跟學校學習差不多」,媽媽和孩子在儀式感滿滿的前提下,都感覺網課效果良好。

還有的學校要求上網課時,小學生依舊要系紅領巾,穿校服,晨讀等,這樣的儀式感就是讓孩子有認真對待學習的態度。

深以為然。

女兒上網課第一天,為了不讓同學和老師看到自己穿著家居服的摸樣,心安理得把手機攝像頭關閉了,上課互動討論環節,也是一會吃塊零食,一會去喝杯水,當發現這一現象,後面每天上課前,我就要求孩子早早起床,認真洗漱,早飯完畢,開始晨讀等待進入狀態,設備也由手機換成電腦,如此一來,孩子明顯比較專注,思想不開小差,學習效率也大大提升。

孩子帶著儀式感上課,就會自發強調身臨學習之中,從而有意或無意中就會約束自己的言行。

一個幼兒園的小女孩劉若熙,哭著要穿園服寫作業:「穿了這身衣服,就像老師在跟前一樣,坐有坐樣,站有站樣,學習有學習樣」,「不穿,就寫的慢,沒得勁兒了」。

儀式帶給孩子的是神聖和莊嚴,讓他們學會認真做事,認真對待學習的態度。

網上有人對儀式的價值做出這樣的投票:

除了儀式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儀式最重要的價值就在於具有教育教化的作用。

有儀式的生日,教會孩子快樂,感恩和愛的能力;有儀式的學習,教會孩子認真,敬畏和執著。

一位小學生寫作業的「儀式感」爆紅網絡,每次寫作業都要給自己唱歌打氣,這段說唱節奏感很強,小朋友手舞足蹈,透過背影都能看出孩子打雞血般的學習狀態。

每天起床第一句:「先給自己打個氣,我要做完這些題,書本書本看看我,我每天都在努力,要努力呀要努力,要讓老師看得起。」

一位心理專家說,正常的身心需要一定的儀式感,在這個小小的儀式中,其實就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讓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認真、更用心,儀式感,暗示你必須要認真地去對待這件事。

03

陽光有愛的性格

孩子都是自帶儀式感的。

生活中經常發現每次讓孩子參與準備節日,幫忙裁剪,粘貼時,孩子們總是忙得不亦樂乎,儼然就是個小小策劃家和指導家。

在參與中,他們的幸福來自對生活的美好體驗。

網上曾有一款很受母嬰育兒達人大V們歡迎的好物《10歲前和爸爸要一起完成的100件事》。


如:一起學做一道媽媽最愛吃的菜;

制定一個壓歲錢使用或理財計劃;

了解人體每天必須的營養物質;

爸爸分享一個兒時和爺爺的故事…….

在爸爸陪伴孩子的時光里,100件事情,100個小格子,每一次打開都是最值得孩子期待的,每一次打開也都是歡聲笑語的,每一件事完成也是給孩子童年多增添一筆色彩,100件事完美組成了孩子幸福而珍貴的童年,而擁有幸福的孩子一定是陽光有愛的,他們會更加健康,更加善良去看待這個世界。

9月開學的第一天,一家幼兒園為孩子和家長們準備了一場別出心裁的入園儀式。

幼兒園的大門是氣球拱門,取名「聰明門」 ,寓意踏入幼兒園大門都將成為聰明可愛的小寶寶。

繼續往裡走,會陸續看到寓意「一鳴驚人」的一面鼓和兩個木棒,寓意「平平安安」的一盤蘋果和寓意「大吉大利」的一盤橘子,最後會呈現棒棒糖花束,寓意「學習棒棒,身體棒棒」!

感受如此用心和有愛的入園儀式,孩子們一定是興奮的,重視儀式的老師們也一定會教出生活有陽光,心中有大愛的孩子。

生活中,對於儀式不屑一顧,認為是矯情,麻煩,不實用的家長,培養出來的孩子多半是不善交際,不善於表現自己,對生活敷衍了事、平淡無趣的人,這樣的孩子又怎能擁有一個趣意盎然的生活?

04

村上春樹說:「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沒有這種小確幸,人生只不過是乾巴巴的沙漠而已。」

讓孩子在儀式感中成長,不用太費周折,也不需要重金鋪墊,只要家長用心就好了。

《時代周刊》里說,孩子們都喜歡不期而至的驚喜,但對可預測的,能期盼的家庭活動更是記憶深刻。

所以在家庭的日常小事中就可以創造儀式:

比如,出門前的擁抱,睡前的晚安,每天保質保量的陪伴;

不缺席孩子人生旅程中的重要時刻,如比賽演出,家長會,親子活動,頒獎典禮等;

特殊的日子給予孩子一份祝福,一份心意,一份驚喜。

在平凡的生活中製造儀式感,正是為了體會到生活中不易察覺的樂趣,讓生活成為更好的生活,孩子也會更加珍視人生和熱愛生命。

作者簡介:蛋蛋媽,富書專欄作者,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80後的寶媽,家有兒女,在文字中遇見更好的自己;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