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興衰的啟示 | 要「愛國主義」不要「烏拉愛國主義」

戰略歷史研習社 發佈 2020-03-16T04:59:39+00:00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宣布戰爭令後,整個民族陷入「八月激情」,將開戰作為節日來慶祝,這除了德國沒有第二個國家。


德國從1871年統一至今,短短150年的時間裡數次衰落又走向復興,其歷史向我們真切地詮釋了大國「成於謹慎敗於驕狂」的道理:世界上不可能產生絕對霸權之下的「世界大國」,所謂「世界領導權」往往是指對部分區域實現主導,對其他地區通過結盟、外交手段和偶爾的軍事行動施加影響;權力本身並不是國家根本利益,任何大國的影響力最終要為國家利益服務而不是相反;優勢是相對的,大國崛起的過程中只能追求可行合理的戰略目標,在「必須」與「應該」之間保持平衡.





要「愛國主義」不要「烏拉愛國主義」


德國的民族認同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極強的凝聚力,而且這種民族感在受到刺激後更為強烈。德國19世紀初的改革、1813年的解放戰爭以及1871年的普法戰爭,均是在反對法國人的旗幟導向之下。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宣布戰爭令後,整個民族陷入「八月激情」,將開戰作為節日來慶祝,這除了德國沒有第二個國家。因此,後人稱之為「烏拉愛國主義(Hurra Patriotismus)。


「烏拉」指戰場上的吶喊聲。在德語中該詞最早見於1813年,德意志解放戰爭詩人科納在他的詩集《風琴與刺刀》中寫下過這樣的句子:「在『烏拉』聲中,刺刀鏗鏘。」後來,「烏拉」成了普魯士軍隊列隊行進中的規定口號。19世紀後期,「烏拉」開始與愛國情緒相聯,並頻繁出現在愛國詩篇中。「烏拉愛國主義」一詞的正式出現是在魏瑪共和國時期,專門用以解釋一戰爆發後,德國人表現出的令人匪夷所思的「戰爭激情」。



1871年德國統一之後迅速崛起,它抓住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機遇,在最新技術基礎上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用30年的時間完成了英國100多年才完成的工業革命,經濟總量在1874年超過法國,1895年超過英國,迅速成長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



德國成長勢頭很猛,是當時世界上傑出科學家比例最高的國家,在很多科學領域都處在前列。比如說有機化學,德國幾乎壟斷了所有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這種速度和成就,使整個民族瀰漫著浮躁、膨脹和擴張的情緒。


德國著名有機化學家拜爾


人們普遍感到,德國已經靠經濟實力成為世界強國,但沒有被世界所承認。法國的殖民地比本國大20倍,英國大了110倍,為什麼德國只能比本國大2倍呢?德國宰相比洛講:「德國過去曾經有那樣的時期,把土地讓一個鄰國,把海上讓給另一個鄰國,而自己只剩下在理論上主宰著天空,可是這種時期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我們也要為自己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盤。」


伯恩哈德·馮·比洛


1891年德國民間組織「泛德意志協會」更是提出一個「泛德意志計劃」:第一步是以龐大的德國為核心,「把世界上所有的德意志人聯合進一個龐大的泛德意志國家」;第二步「建立一個在德意志帝國軍事和經濟全面控制下的強大的中歐」;第三步「由這個擴大了的德國統治世界」。



至此,民族主義已經超越個人理想而上升為一個民族的理想,但這種過於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失去了俾斯麥那樣戰略大師的控制,就變成了國家的盲目擴張衝動,海闊天空到處伸手,究竟想要什麼又毫無定見。一戰爆發前後領導層態度的變化充分印證了這一點,事實上他們對自己的行為所產生的後果沒有充分估計,戰爭本來是可以避免的,或可以限制為局部戰爭的,但卻失控演變成了全面的戰爭。



甚至遭受了一戰這樣的巨大失敗,這種「民族衝動」依然沒有消失,反而被強烈地激發出來。1921年3月23日的魏瑪防衛軍完全是以復仇戰爭為出發點建立,希特勒進一步給德國軍隊的改革賦予了意識形態的特性,並且融合了多種傳統:普魯士與德意志,納粹主義與軍隊,軍事改革與政治革命,最終形成的「民族共同體」思想直接外化為二戰中的武力擴張主義。



希特勒在1939年9月對波蘭發起進攻時,所宣稱正是要以民族意識帶領人民鬥爭,「是一場純粹的意識形態的戰爭,一場人民和民族自覺的戰爭。」



誠然,良性的民族主義本來不是錯,它是人們對自己生於茲長於茲的土地和國家的天然感情,但是一旦發展為極端民族主義,就會造成一國民眾集體唯我獨尊,盲目仇外排外,成為導向戰爭、導向災難的強大推動力


尤其在德國當時的威權政治體制之下,愛國主義是否滑向「烏拉愛國主義」完全取決於德國領導人的能力素質。俾斯麥任普魯士首相二十八年、帝國首相十九年,他可以確保德國遵循發展迅速、姿態低調、內涵明確而且自我節制的國家政策,但是人們並不能期望德國後來的執政者也同樣的精明能幹。



基辛格這樣來評價俾斯麥的失誤:「他的失策之處在於,他把德國社會建構成務必每一代都要出一位能人,才能繼續他所留下的傳統。可惜這很難辦到,而且德國的專制政體也不利於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