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身邊事丨殷學榮:像做企業一樣做公益

初心那些事兒 發佈 2019-12-22T05:49:10+00:00

初見殷學榮,是在「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暖流計劃公益基金酒泉驛站」的一次志願者活動中,身著志願者紅色馬夾的他,蹲下身子給孩子們穿上了嶄新的羽絨服。操著一口地道的張掖方言,說話間露出質樸的笑容,他給人的第一印象不像企業家,更像一位鄰家長輩。

初見殷學榮,是在「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暖流計劃公益基金酒泉驛站」的一次志願者活動中,身著志願者紅色馬夾的他,蹲下身子給孩子們穿上了嶄新的羽絨服。操著一口地道的張掖方言,說話間露出質樸的笑容,他給人的第一印象不像企業家,更像一位鄰家長輩。

像做企業一樣做公益

「我是農村出來的,憑著敢闖敢幹,掙了點錢。」提起中專畢業到鄉鎮企業上班,後來下海搞建築工程的經歷,殷學榮認為那算不上「創業」,只是「不願意過循規蹈矩的生活」。

像做企業一樣做公益,這是殷學榮給自己提的要求。在做大企業的同時,他每年都拿出一部分錢積極投身公益事業。2016年11月為肅州區捐贈扶貧救助資金3萬元;2017年7月為金塔縣羊井子灣鄉農村環境整治示範點捐款3萬元;2017年10月為團市委贈送了價值2萬元的圖書;2017年12月為玉門三中捐款10萬元;2018年2月為玉門市教育局捐款20萬元……

不要受助者說「謝謝」

建築安裝公司董事長、酒泉市政協委員、國家二級建造師、高級工程師……在殷學榮看來,這些頭銜都比不上「公益活動志願者」更讓他感到光榮。54歲的他,特別喜歡做讓自己快樂的事——每當看著偏遠鄉村的孩子們領到體育用品,穿上新衣服,在操場無憂無慮地玩耍,他就回憶起兒時過年穿新衣的心情。「那感覺真的很好。孩子們的快樂會感染到我,這快樂就是他們送給我最好的禮物,我不喜歡他們對我說『謝謝』。」殷學榮說。

社會公益事業應該怎麼做?這個問題困擾了殷學榮很長一段時間。有一次,作為捐助貧困留守兒童的企業家,他受邀參加捐贈儀式,一位老奶奶替孫子領到2000元善款後感動地哭了。殷學榮了解到,老人的兒子去世、兒媳改嫁,她靠著微薄的退休金養大了孫子,供孫子上學。殷學榮當即又拿出1000元塞給了老人。

不動聲色的溫暖行動

一次偶然的機會,作為酒泉市張掖商會名譽會長的殷學榮,參加了張掖市舉辦的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暖流計劃公益活動,他被這種公益活動模式深深吸引了。

2016年,殷學榮牽頭組織張掖商會和諸多愛心企業家、有識之士、社會各界籌集資金,與「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暖流計劃公益基金會」發起成立「酒泉市暖流驛站」。「酒泉市暖流驛站」成為全國第一批授牌的驛站之一。截至2018年,「酒泉市暖流驛站」共籌集資金180多萬元,為我市30多所學校3500多名學生送去了「暖流包、溫暖包、文體包」,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2018年12月初,我市普降大雪,殷學榮和志願者冒著風雪為玉門市小金灣民族學校、瓜州縣三道溝鎮河西教學點的孩子們送去了加厚羽絨服。

在瓜州縣三道溝鎮河西教學點,殷學榮看到學校還是上世紀90年代初的模樣,教室、辦公室還鋪著紅磚、生煤爐取暖,課桌、體育用品也破舊不堪。他對參加活動的志願者說:「明年,我們一定要為這裡申報『暖流教室』,如果北京總部撥的錢少,我們自己再添點,再苦不能苦了孩子。」

殷學榮說,少年兒童是祖國的花朵,少年強則國家強,能在有生之年,儘自己所能為「花朵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非常快樂的事情。

來源:酒泉日報

記者:陳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