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娃」之意不在瘋,學會給「人來瘋」寶寶,上一道「禮貌枷鎖」

孕媽咪育兒經 發佈 2020-02-27T14:47:11+00:00

尤其是人多的場合,寶寶們偶爾化身一個「小瘋子」,鬧來鬧去怎麼都管教不住。這一行為之所以令人髮指,是因為「瘋」起來的寶寶往往不知邊界,使家長或他人陷入尷尬的局面。面對這樣的情況,有些家長會認為寶寶給他丟了面子,會在寶寶「瘋癲」的時候大加訓教;也有些家長會覺得,這只是小孩子的通病,等

「文/孕媽咪(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很多寶爸寶媽們,可能會發現自己寶寶稍稍長大一點後,跟小時候的「溫文爾雅」會有一定的脫離。尤其是人多的場合,寶寶們偶爾化身一個「小瘋子」,鬧來鬧去怎麼都管教不住。這便是我們口中常說的「人來瘋」。

「人來瘋」這帶有貶義的詞,一般指的是3-7歲的孩子見到客人或者去別人家做客,會顯得過分活躍,不聽管教。這一行為之所以令人髮指,是因為「瘋」起來的寶寶往往不知邊界,使家長或他人陷入尷尬的局面。

面對這樣的情況,有些家長會認為寶寶給他丟了面子,會在寶寶「瘋癲」的時候大加訓教;也有些家長會覺得,這只是小孩子的通病,等寶寶在成熟一點就沒問題了,然後對其放任自由。

然而,寶寶「人來瘋」的背後,這些深層問題,您注意到了嗎?

「為什麼我家寶寶人越多越瘋癲?」

「小姨,你看我這個變形金剛,可厲害了!」

「小姨你看我這個電子琴,爸爸剛給我買的!」

「小姨......」

張瑩(化名)感覺自己被一群蒼蠅圍著,耳朵根子就沒清凈過。自己趕著年前來給三姨拜年,哪想著自己小外甥也在家。

姐姐前幾年生婚生子,這小子就被全家捧在手裡照顧著。原本溫溫柔柔的小可愛,轉眼間上了小學,然後就突然一發不可收拾。

小外甥一會一趟一會一趟的在自己耳邊開著小會,張瑩和姐姐三姨的聊天,多次被他打斷。兩個家長也是不勝其擾,多次對他的勸阻,卻都以毫無效果收場。

在小外甥的「不懈努力」下,姐姐和三姨的溫和與耐心終於消耗殆盡。可能還有在張瑩面前丟了面子的緣故,兩位家長吼得格外「兇狠」,「雙管齊下」之後小外甥哭著回了屋,可算還全家一個清靜。教訓完孩子之後,姐姐一臉抱歉的坐回張瑩身邊,解釋道:「不知道這孩子咋了,平時也不這樣,這一見家裡有客人就控制不了了...」

張瑩儘量表現出沒被影響的樣子,趕緊圓場:「沒事啊,小孩子都這樣,喜歡熱鬧。」

實際她心裡早想對這個熊孩子「拳腳並用」,好好教教他什麼是教養。姐姐對這一點其實也清楚得很,自家寶寶這樣很招人煩,一副沒教養的樣子,可平時孩子並不這樣。

突如其來的「變身」打自己一個措手不及,這鍋到底誰來背?

「醉翁之意不在酒」,「瘋娃」之意不在瘋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寶爸寶媽們對於寶寶「人來瘋」的行為,往往會措手不及,緊接著為了在別人面前為了挽回面子,也經常會展示自己凌厲的手腕。

實際上,這個問題理應被客觀的看待,寶寶再不懂事,再天真爛漫,其行為也一定有著「內在合理性」,家長們應該擺脫憤怒和丟臉的負面情緒,耐下性子來「鑽研」寶寶「人來瘋」行為背後的隱情。

根據生物學家的研究,3-7歲的寶寶大腦皮層的神經比較容易興奮,再加上寶寶的自我約束力的不足,是造成這一行為的生理學指導。如果想要再深入探知寶寶「人來瘋」的心理因素,我們應該從這一行為表象來入手。

一般來說,「人來瘋」寶寶的小行為可以分為兩種:表現欲強烈和以自我為中心。這兩種外在表現往往來自於寶寶希望被關注的初衷,再嚴重一點,可能是寶寶內心的自卑感或者不自信的心理作祟。

他(她)看到客人或者去做客家庭的主人,希望自己通過一些「耀眼」的行為來博取關注,而不是被大人的世界所隔離。看到同齡小孩,就希望自己能通過比較博眼球的行為來與之一較高下。細想之下,這些行為在家長們的眼中可能有些出格,但卻很符合寶寶們的直白的邏輯。

給我家的「人來瘋」上一道禮貌的枷鎖

在了解了「人來瘋」背後的原因之後,寶爸寶媽們再去對寶寶的行為進行糾正和引導,就會沒有那麼不知所措。「人來瘋」的行為僅僅是寶寶學習禮貌和教養路上的荊棘,只要各位家長「下剪」得當,一定可以讓寶寶在成長的路上,愈發禮貌得體。

那麼,如何掌握這套無往不利的「剪法」,讓寶寶的行為規矩起來呢?

1.待客禮儀早傳授

如果自家的寶寶有「人來瘋」的歷史記錄,那麼寶爸寶媽們可以提前給寶寶做做功課。一般在做客前或者家裡來客人之前,給寶寶打好預防針,那麼他(她)們的行為可能會稍作收斂,不會造成大型的翻車事故。

在打預防針的時候,可以稍微許諾寶寶一些力所能及又對其有吸引力的事情。比如在去朋友家做客之前,可以和寶寶說「一會去叔叔阿姨家要聽話,不可以瞎胡鬧,如果你做得好的話,晚上回來媽媽給你做你最愛吃的蘋果派。」或者許諾周末去看寶寶心儀的動畫電影或者去遊樂園等等。

這些微小的「利益誘惑」會在避免寶寶變得唯利是圖的同時,很大程度上分散寶寶的注意力,但是家長們一定要注意,許諾給寶寶的事一定要嚴格完成,不然在失信一次之後,寶寶會不相信家長的「誘騙」,變得更難管束。

在提前溝通的時候,寶爸寶媽們也要適當的表達自己對寶寶的期許和鼓勵,這樣可以從不自信的根源抑制寶寶的「瘋癲」。當然,在寶寶乖乖聽話之後也要及時給予他們肯定,這樣不僅在人前做到孩子有教養,在背後也能增強寶寶的自信心,滿足寶寶想要得到認同的內在心理需求。

2.給寶寶搭建一個隨便瘋鬧的小舞台

"人來瘋"的寶寶們,往往需要一個展示自我的舞台。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2歲的時候,就已經具備區分主體和客體的能力。隨著寶寶們的自我意識日益增強,他們會變得特別想要表現自己,希望自己被他人所注意。心理學把這種心理稱為"兒童自我中心",這一心理是很多寶寶的普遍心理特徵,也是他們心理走向成熟的一個小里程碑。

所以,寶爸寶媽們需要建立這個平台,給寶寶展示的機會,以滿足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需求。

比如,在家裡即將來客人的時候,可以給寶寶一個「小服務生」的職位,給他們安排一些簡單的任務。如此一來,寶寶一方面會覺得自己在招待客人的時候十分重要,責任心會讓他做好安排的事情,減少胡鬧的風險;另一方面,寶寶也能夠融入家長們招待客人的節奏中,不會感覺自己被孤立。

如果情況允許,寶爸寶媽們也可以適當的安排一些寶寶可以參與的話題,提供一個舞台讓他們和大人互動。這樣主動的遞來橄欖枝,寶寶們便不會刻意的用一些行為來博取關注,「人來瘋」的現象也會得到極大的緩解。

3.教會寶寶什麼是尊重

在處理「人來瘋」這個問題的同時,寶爸寶媽們應該不斷地從大的格局裡對寶寶進行一些正面引導。

「人來瘋」這個難題只是一個外在病症,就像咳嗽可能只是感冒的一個臨床表現,但想要完全克服感冒這個病,需要找到病根之後,藥到病除,這劑特效藥,便是「尊重」!

可能有些家長會覺得,寶寶還這麼小,談及尊重這種空泛而又龐大的話題,是不是有些為時尚早。但其實,剛剛提到過,寶寶在兩歲的時候基本已經覺醒了主客體意識,尊重完全可以作為主客體的承接物,對寶寶進行教育灌輸。

當然,在關於尊重的教育中,寶爸寶媽們不能單純地根據紙面泛泛而談,這樣的做法只能是白費力氣,給寶寶徒增一道天大的難題。

最好的關於尊重的教育,應該融入在生活之中。

寶爸寶媽們首先要做到在生活中完全尊重寶寶這個主體,才能夠在合適的時機進行過往事例的舉證,來幫助寶寶理解何為尊重。

在寶寶的一些行為干擾到大家的聊天或者其他事情的時候,寶爸寶媽們可以先開門見山的告訴他們要懂得尊重他人,然後再舉出平時爸爸媽媽是如何尊重寶寶的事例。比如「上次爸爸媽媽帶你出去玩,是不是先要問寶寶最想去什麼地方,然後才進行的出行安排。爸爸媽媽能夠做到尊重寶寶,那麼你也應該尊重我們和叔叔阿姨」。

關於尊重的教育是一個漫長而又艱巨的過程,寶爸寶媽們一定要注意潛移默化的對寶寶的思想進行影響,慢慢的在他們的腦海中勾勒出尊重的身影。想要立竿見影或者急於求成,是不可能的奢望。但是長此以往,寶爸爸媽們一定可以看到寶寶內在的變化。

寶寶的「人來瘋」從來不是一個需要診治的病症,更不是什麼天大的難題。當家長們了解了其內在規律和原理,其實可以發現這是一個教育寶寶尊重他人的一個大好時機。

我家「瘋寶」不可怕。只要寶爸寶媽們真正願意走進寶寶的內心,發現寶寶這一行為背後的真實心理,那麼這個問題,一定可以迎刃而解,並還您一個禮貌懂事的可愛寶寶。

寶媽們,你家寶寶有人來瘋的行為嗎?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討論,喜歡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