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生娃的家庭基本是以下3種,看完才發現,有時少生也是種善良

婉言教育 發佈 2024-05-03T04:32:44.421207+00:00

傳宗接代或許是人的一種本能,特別是傳統思想比較重的家長,或者本身就比較喜歡孩子的人,這種意願更為明顯。但無論人還是動物,都有個「自然規律」:當生存環境變得不夠友好時,會開始減少這種行為。而人所考慮的自然要更多。

傳宗接代或許是人的一種本能,特別是傳統思想比較重的家長,或者本身就比較喜歡孩子的人,這種意願更為明顯。

但無論人還是動物,都有個「自然規律」:當生存環境變得不夠友好時,會開始減少這種行為。而人所考慮的自然要更多。

條件放開以來,很多家長無奈表示:培養一名學生已經耗盡兩代人的能力,不少年輕人正是看到這樣的現實,連一個也不願意要,何談第二個、第三個?

在這樣的背景下,那些主動選擇積極生娃的家長,到底是怎樣的存在呢?總結一下,多半有以下的幾種類型,原因很現實。

積極生娃的家庭基本是以下3種,取決於現實原因

首先是富足階層,他們已經脫離工薪層的生活模式和養家模式,既不用考慮教育成本,也已經為後代鋪好路。就比如筆者曾經的一位老闆,創業初期條件有限、工作壓力又特別大,從沒考慮過要二娃。

後來事業發展越來越好,手下的人才也能幫他分擔大部分工作。女方可以不顧慮家庭開銷,多年做全職太太;男方也有足夠的精力關注後代的培養。

他們能讓學生就讀最好的學校。而且退一步,即便後代不夠優秀,這些家業也能保證未來不淪為勞碌的工薪層,「何樂而不生」?

其次是非常困難的底層。寒門「寒」到一定程度,本身就沒有打算給後代物質和教育上的保障,所以也不怕「雪上加霜」。

對於這類家長,子女可能多被視為勞動力資源,只要前期養大,就會很快成為「自食其力、補貼家用」的角色。

「萬一哪個有出息了,我們就能翻身」,他們之中不乏這種思維的家長。這是很現實的初衷,或許「父母都是無私的」,本來就是片面的說法吧。

體制內家庭,雖然未必經濟實力有多強,但兩個優點很明顯。先是職業模式,允許這類家長有足夠的時間來照顧和陪伴後代。

就拿放學接娃這麼簡單的事來說吧,是普通私企里的家長很難辦的。要麼只能靠老人幫忙、要麼就交錢去校外託管班,或者一人辭職專門做陪讀。事業單位下班時間卻大多更早。

再就是培養學生上的優勢,這類家庭多半要麼有人脈、懂得如何規劃讓子女也躋身體制內;要麼自身學歷很高有知識,上學時是學霸、成家後能指導後代考名校。

看完才發現,有時「少生」也是種善良

或許很多朋友都面臨著被催育的情況,最常見的一個理由就是:「以前那麼困難,為啥養好幾個都沒問題?現在年輕人要一個都喊壓力大,太自私了」。

但認真觀察周圍那些願意多生的家長,多半來自以上3種家庭。要麼沒有後顧之憂,能為後代提供較好的保障。而家貧還養好幾個的情況,幾乎就是上述第二種典型了。

或許這類家長很少反思:如果自己是子女,願意來到這樣的家庭中嗎?你當然可以說,每個人都有「留後」的權利。

但倘若只是考慮自己「年老時怎麼辦」,或者自身是底層卻想靠後代出人頭地,那麼請不要將這份私心說得過於偉大。

看完這些規律,很多人開始意識到:如果沒什麼能留給後代,子女可以繼承的,只有貧苦、哀怨和不斷重複的苦難模式,那麼不生或少生,也是種善良。

普通家長坦言:能給後代的優勢,就是獨生子女的身份

對於大多數普通家長,其實因條件放開而改變想法的很有限。這就好像是買一件超出能力範圍內的「奢侈品」,不是幾十元優惠券就能動心的。

很多家長坦言,自己能力有限,難以像那些優越家庭給子女提供好的教育資源和幫忙安排令人羨慕的工作。那麼唯一能給後代的優勢,就是獨生子女的身份。

有限的能力會全花在一名學生身上,也算是盡力了。而且,現在不少人談朋友時,已經開始介意對方是否為獨生子女。

【結語】總之,無論選擇生與不生,應該基於現實條件和對後代負責的角度考慮。只是從數量上來認定「誰更偉大、誰更自私」,顯然是很幼稚的。

話題:你認為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可以考慮再要一個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