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中讀丨《看懂中國:全球視野下的中華文明》

章黃國學 發佈 2021-10-16T15:37:16+00:00

卜正民曾經問過近代史專家朱維錚一個問題:「既然我不是中國人,那當一名中國歷史學家到底有什麼意義?我到底怎樣才能像理解母文化那般,更真切地理解中國呢?」

01

卜正民是加拿大籍的知名漢學家,他參與主編的《哈佛中國史》被認為代表了海外中國史研究的水準。

卜正民

卜正民曾經問過近代史專家朱維錚一個問題:

既然我不是中國人,那當一名中國歷史學家到底有什麼意義?我到底怎樣才能像理解母文化那般,更真切地理解中國呢?」

通過文獻資料,我們可以最大程度地了解與接受一個異國,可是對祖國的感知,是一種皮膚感受,再多的閱讀和走訪好像都沒法獲得這種感受。

朱維錚(1936-2012)

你想像中國是一個僅有一扇窗戶的房間。我坐在房間裡面,屋裡的一切都在我的目光之中,而你在房間外頭,只能透過窗戶看見屋裡的景象。我可以告訴你屋內的每一個細節,但無法告訴你房間所處的位置。這一點只有你才能告訴我。」

也就是說,如果「理解一個房間」是一個系統任務,中外學者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中國學者作為陳寅恪所謂「為文化所化之人」,肩負著將國史真實且完整地呈現的使命,所以陳寅恪才有詩云:「群趨東鄰受國史,神州士夫羞欲死。」

而外國學者,他們的工作給這個房間定位,並描繪它在整棟建築中的位置,它與其它房間的關係,以及這個房間體現出的建築共性與獨特個性。

唐太宗有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人」(外人)所撰之「史」為鏡,興替得失,都在其中。

同時了解中國學者與外國學者眼中的中國,才能真正看懂中國。

02

如果古今的中國是現實,而一本本的研究著作是伸向現實的鏡頭,哪個鏡頭下的畫面,才是真正的現實?

圖 / Unsplash

答案是「足夠多的鏡頭」,誰都可以拍,內內外外,方方面面,360度無死角都有。

可是,那麼多的畫面,還有不同的剪裁與剪接,你該相信哪一位攝影師的眼光?

以「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歷史」而論,有幾次著名的問題:

劍橋大學生物化學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編著者李約瑟有一個中外聞名的提問:

「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而德國思想家馬克斯・韋伯,《儒教與道教》《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作者,提的問題是:

「為何中國、印度這樣的東方社會,沒能在政治、經濟、科學乃至藝術領域走上獨立於西方之外的理性化道路?」

《叫魂》的作者,被譽為「美國漢學三傑」之一的孔飛力問的則是:

「中國為什麼沒有發展出近代國家?」

李約瑟

你看,這些外國學者,他們都喜愛中國,對中國充滿興趣與好奇,而且以真知灼見,開闢了一片從未有過的觀察中國的視野,改寫了西方人心目中中國的形象。李約瑟甚至被英國《經濟學家》稱為「改變西方對中國文明落後評價的人」。

然而,他們看中國的時候,心中有一桿標尺,那就是「西方」。

中國為什麼沒有產生工業革命?中國為什麼發展成近代國家?中國為什麼沒有走上理性化道路?

這些問題背後,隱藏著的大問題是:誰來制訂標準?

圖 / Unsplash

在這部叫《中國》的電影裡,誰來決定鏡頭的焦點、景深和曝光度?

一部中國史,仍然是充滿著大大小小謎團的一段獨特而魅力蒸騰的歷程。在中西學者的「會診」之後,他們的解釋與答案,都一一呈現在我們面前。

但問題是,選誰的答案?都信,還是都不信?

圖 / Unsplash

需要這樣一些領讀者:他們生於中國母文化之中,對中西方學者的專題研究同樣稔熟,他們一手打開房間的窗子,另一隻手撳亮了房間裡的燈光。

或者你可以這麼理解:我們接通了太空人視角的鏡頭,才看到了我們生活的地球,這顆美麗的藍色星球,懸浮太空億兆年,若沒有從外部照來的探頭, 我們卻永遠看不到它的全貌。

圖 / Unsplash

但我們同時也需要太空、大氣、地質、人文各科的專家,為我們講解這些鏡頭意味著什麼,是什麼決定它們在此時看見什麼,看不見什麼。一句話,怎樣看懂鏡頭下的地球。

03

三聯中讀聯手出版「海外中國研究叢書」的江蘇人民出版社,邀請各領域權威學者,針對「屋外」對「房間」的觀察與解讀,推出重磅課程看懂中國:全球視野下的中華文明》,用全局視野看待「何謂中國」,同時也提出他們自己的觀點。

課程將帶你從六個維度看中國:總覽、地理、經濟、科學、儒學、思想。

在這裡,你會聽到對這些問題的分析與解答:

一個民族的心理和地理環境有關嗎?

中國有自己的「大航海時代」嗎?

古代中國技術的創新能夠幫助治理國家嗎?科技、生物為什麼會給儒學帶來挑戰?

華夏中心的「天下觀」導致了哪些危機?

……

音頻分為6個章節,長達360分鐘,每一章節都將提供延伸閱讀書單。

現在訂閱,即刻跟隨權威學者,看懂全球視野下的中國。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了解課程▼▼▼

新課上線,限時特惠79元原價99元

課程亮點

權威學者,數十年磨一劍,專業解讀

我們特別請到了史學名家——劉東教授,來為我們做總序部分的精講,他會帶領我們認識海外漢學,樹立海外眼光看中國的宏大視角,讓我們看見內與外、中與西的衝突與融合。

劉東教授

劉東,浙江大學中西書院院長,《海外中國研究叢書》主編,前清華大學國學院副院長。

劉東教授早歲師從思想家李澤厚,其研究跨越美學、比較文學、國際漢學、政治哲學、教育學、藝術社會學等不同領域。

他主編的《海外中國研究叢書》自1988年起開始出版發行,迄今已出版學術名著200餘部。

叢書囊括了費正清、杜贊奇、宇文所安等海外著名學者的代表性著作,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持續的貢獻。

《海外中國研究叢書·第一輯》

在序言中,劉東教授提到: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過強烈的反差反觀自身,中華文明就找不到進入其現代形態的入口。這也是他做許多研究時的出發點。

接下來每一章的課程內容,都由對應的老師來主講,每位老師都是在相關領域深耕多年的權威學者。

第一講,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劉宗迪教授,在民俗學、神話學、口頭詩學領域卓有建樹,將為我們帶來地理學與中國傳統世界觀的建構。

第二講,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李伯重,著作《火槍與帳簿》曾獲《21世紀報導》年度十大好書,將帶我們觀察物質全球化的端倪。

第三講,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講席教授江曉原,浸潤科學技術史數十年,將為我們講述中國古代的技術奇蹟。

第四講,中山大學哲學系學術委員會主任陳少明教授,將帶我們見證西學對儒學的衝擊,看儒學的近代流變。

第五講,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雷頤,為我們講解從「天下」到「國家」之間,國家觀念的變遷。

由他們主講,你側耳傾聽的每一分鐘,都不會浪費。

跳出「編年史」框架,抽絲剝繭講給你聽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1912年,清帝退位……

朝代更迭、編年體例,是否是你熟悉的歷史?我們在中學時代接受的教育都是如此。

然而,這樣的歷史是點、是線,是時間維度下的平面。即使記住了具體的年代,也很難把不同事件聯繫起來,形成自己的理解。

想要把「知識」變為「觀念」,需要把歷史置於更多的聯繫中,形成緊密的網狀脈絡,達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這樣,回憶一個事件時,你才能夠串聯起一系列的背景,真正達到「理解」。

《看懂中國:全球視野下的中華文明》從5個維度出發,地理、經濟、科學、儒學、思想,以不同的視角觀照中國,在全方位的思維中升級你的理解力。

帶著問題聽故事,深入淺出見全貌

《山海經》中的「海內」「海外」「大荒」究竟有多大?

17世紀中期,世界上最大的商業集團鄭氏集團到底多有錢?相當於幾個蘋果公司?

馬克思提及火藥改變歷史,到底指哪種火藥?威力有多大?

……

每節課都將以問題引領,這些問題將帶你走向歷史的方方面面。從中,我們得以窺見中國古今之變的答案。

課程採用「故事+結論」的講授模式,即使沒有太多歷史儲備的人,也能輕鬆獲得全球視野下的立體中國。

如果你渴望追求廣闊視野

如果你用心追求歷史細節

如果你希望以古觀今、看清未來

加入課程,一起開啟全球視野,看懂中國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了解課程詳情

限時特惠79元 原價99元

購買後可以永久收聽,提供圖片和文稿方便閱讀

用兩杯奶茶的價格,獲得受益一生的滋養

跟隨權威學者

用最前沿的方法

解鎖關於中國學的核心問題

文章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特別鳴謝

敦和基金會

文章原創|版權所有|轉發請注出處

公眾號主編:孟琢 謝琰 董京塵

責任編輯:向文婷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