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行家高手:多是從拜師當學生開始

九門提督談收藏 發佈 2020-03-02T18:39:48+00:00

傳統古玩行,一對一拜師學藝,這是行規;凡違反行規者只會受到行里人卑視。「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是古訓,誰觸犯了這條古訓,就叫欺師滅祖,是要受到全社會遣責的!

傳統古玩行,一對一拜師學藝,這是行規;凡違反行規者只會受到行里人卑視。「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是古訓,誰觸犯了這條古訓,就叫欺師滅祖,是要受到全社會遣責的!


民國年間上海古玩界的仇炎之,拜朱二爺(朱鶴亭)為師,終成一代大收藏家;民國年間北京古玩界的耿寶昌,拜孫瀛洲為師,終成一代大鑑定家;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上海新聞界收藏人金曉東認上海博物館鑑定大家常玉煌為師,終成上海著名陶瓷收藏鑑賞家;上海詩歌界收藏人智慧受到上海文物商店鑑定大師薛貴笙啟蒙,後拜上海文史館館員古玩家殷屏香為師,終成上海著名陶瓷收藏鑑定理論家。也就是說,收藏家是講究師出有門的,收藏眼力會在師傅長期的調教下,通過數年、數十年很真假假的買賣實踐訓練,才逐步練就成一雙火眼金睛的。

傳統的收藏家,都是從逛古玩地攤開始逛出來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仇炎之在香港古玩地攤上以1000港幣撿漏撿到一件明成鬥彩雞杯,2013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拍出2.8億元港幣由上海大買家劉益謙拍下,六十年翻了多少倍?讀者諸君可以自己計算。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及八九十年代,原故宮專家王世襄逛古玩地攤花幾元、幾十元、幾百元、幾千元撿了多少漏,到了二十一世紀十年代王世襄舊藏的一件明清銅香爐、人物竹雕藏品,上拍都要幾百萬元。

正統的考古學家都是在田野上的古墓遺址處做文物考古研究的;傳統的收藏家都是在古玩地攤、古玩城市場上,做古玩考古收藏研究的。兩者的區別,僅是場景的不同,但考古考證鑑定的方法是相似的。很多現在名揚四海的大收藏家,如香港的張宗憲等曾在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等場合,宣揚新一代的企業家型的收藏投資家,要收藏「真精新」(即要收藏真的、精美的、如新的官窯器)藏品,不要收藏「新加坡」,(即不要收藏新的、假的、破的)藏品。

其實,半個世紀前,張宗憲從上海落難,帶著幾百塊美金到香港,也不是先去香港古玩地攤上混著,買賣新假破的東西。後來買賣古玩發了財,財大氣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幫助全球最著名的兩家拍賣行蘇富比、佳士得進駐香港,他先自己叫賣叫買,即叫賣的是他與他朋友的東西,買進的也是他與他朋友那批人,凈讓拍賣行賺佣金。等到蘇富比佳士得在香港站穩腳跟,香港收藏界懂得拍賣這種交易方法之後,他才開始在拍賣與拍買之間賺取差價坐收漁利。到了二十一世紀十年代,他的身價至少幾十億港幣了。

以上舉了已去世的大收藏家仇炎之、王世襄及張宗憲等的例子,是想告訴廣大收藏愛好者,近現代真有眼力的大收藏家,都是從逛古玩地攤開始逛出來的。

再舉例靠法人股發大財已花了幾十億人民幣,在海內外拍賣行競拍幾千萬、幾個億的書畫官窯器藏品的大買家劉益謙,其實他已收藏了二十多年,當年其太太王薇曾是上海城隍廟拍賣行主管拍賣業務的經理,是筆者的朋友。當年筆者幫她做過不少宣傳,當年劉益謙、王薇就在上海城隍廟商圈起家的。在上海搞收藏這一行當的,凡有二十年以上的收藏史的人,怎麼會不去附近會稽路古玩市場、福佑路古玩市場逛地攤淘寶呢?女大收藏家王薇當年就是通過在會稽路古玩街開店的一位朋友介紹認識我的,我還專程去劉益謙、王薇當時地處浦東源深體育場附近的別墅,去他家鑑賞過從古玩市場拍賣市場淘來的書畫陶瓷雜項藏品。

綜上所述,無論是近現代當代的大小收藏家,開始收藏玩古玩,多是從逛古玩地攤開始的。

為此尋找行家專家求教於他聽信於他,你才可能在收藏圈內有發展空間。反之,不找「組織」,僅靠自己獨斷專行,花大量冤枉錢是肯定的,還可能收藏一屋子贗品。比如你收藏陶瓷的,明清瓷器誰玩得好,你聽信這一人;高古陶瓷誰玩得好,你聽信這一人;玉器專項誰玩得好,你聽信這一人;名人書畫誰玩得好,你聽信這一人。其餘人的鑑定意見,你只能僅供參考。那麼你的鑑定鑑賞水平就會提高很快,很快會接近你「拜師」的這一人。縱然,你拜的你認的師傅、老師,有時可能也會看錯東西,你在還沒有真眼力之前,還是要聽信他的。打個比喻,你拜的你認的師傅老師看東西的眼力是百分之九十準的,你不懂之前,什麼都聽信他的,那麼你獲得的標準答案可能就是百分九十是對的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