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車為什麼不用渦輪增壓?專家:40年前大家都在用,後來被禁了

備胎說車 發佈 2020-04-11T02:08:24+00:00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其實是出現過一波「渦輪增壓摩托車」的風潮的。日本摩托車四大金剛:川崎、本田、山葉、鈴木,都是推出過自己的渦輪增壓車型的。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其實是出現過一波「渦輪增壓摩托車」的風潮的。


日本摩托車四大金剛:川崎、本田、山葉、鈴木,都是推出過自己的渦輪增壓車型的。

以前曾經有過一個渦輪增壓的年代

  • 曾經有過一個渦輪增壓的年代

世界上最早量產的渦輪增壓摩托車,是1978年川崎推出的Z1R TC Turbo。

摩托車上面加個「渦輪」,其實和汽車上加個渦輪道理差不多,都是用來加大動力的。


用著名主持人大猩猩的表情包來形容的話,就是「POWER!」

Z1R TC Turbo這台車子,是基於川崎Z1改造而來的,目的就是為了應對本田,以及其他廠家的競爭。

川崎Z1推出的時候,氣缸容量增加到903ml,成為了當時日本生產的最大排量的摩托車。

同時,川崎還用了DOHC(雙頂置凸輪軸)技術,性能在那個時候,一下子超出競爭對手一大截,特別是本田的拳頭產品:CB750。


當時摩托車上的DOHC技術,在民用市場上挺少的,主要還是用在賽車上面。

川崎這麼一波操作就好像是:三菱把用在拉力賽場上面的EVO技術,直接拿到市面上:「不要技術,我這台車拿出來,你拿去賣賣好了。」

這就有點作弊的感覺。


對面的本田,作為「靠摩托車起家的大佬」,當然也是不甘示弱的:「我這個起家生意好不好?」

1978年,本田在CB750上也是開始採用DOHC技術了,川崎Z1的競爭力就沒有前面那麼誇張了,銷量也開始往下掉一掉。


好了,壓力就來到川崎這邊了。

川崎市場部門的Alan Masek,給出了一個解決方案:通過他創辦一個名為Turbo Cycle Corporation公司,對庫存的Z1進行了「渦輪化」的改裝。

然後再通過川崎的銷售網絡,合法地把它賣出去。

整套流程有點像以前奔馳,它不是車子賣得挺好?專門給奔馳改的有個叫「AMG」的,那個時候是分開的,還沒購買,就專門給它做這個生意的。


Z1R TC Turbo一經推出,技驚四座,0到400m加速:10.9s。終點速度高達209km/h。直接秒殺所有競爭對手了。

美國權威摩托車雜誌《騎手》當年曾經這麼評價Z1R TC Turbo:「性能出色到令人震驚,我們第1次體驗到,摩托車的加速是如此的暴烈。」


  • 主要是日本廠商

在川崎Z1R TC Turbo之後,其他日本廠家也開始加入這個「增壓潮」了。

比如說:本田的CX500 Turbo、CX650 Turbo;山葉的XJ650 Seca Turbo;鈴木的XN85D Turbo等等。


但是在1985年之後,市面上又很少有渦輪增壓的摩托車出現了。

這是因為早期的渦輪增壓摩托車,成本、複雜性都是比較高的,同時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你就想想:汽車弄到現在還有毛病,對不對?

當時想要購買Z1R TC Turbo是需要和經銷商簽署「法律豁免書」的,放棄官方保修,是這麼個東西。

因為川崎自己也沒有辦法保證這台車子的可靠性了。


比如說:轉速超過7000轉,如果沒有及時換擋,有可能就會讓氣門「上浮」,和活塞直接「bia」撞在一起,直接嚴重損壞。

某些特定工況下,活塞和活塞環甚至會有一定幾率粉碎、融化,是這樣了。「對不起,你買這車沒有質保。」

在1980年,加州推出法律,直接禁止銷售所有改裝了排氣系統的摩托車,Z1R TC Turbo也停止了銷售,總共賣出去了500台。


到了1989年,本田、川崎、鈴木渦輪增壓的摩托車,直接登上了美國State Farm保險的黑名單,比帕薩特還慘。

就是:「「誒」你是本田的這個車子?對不起,拒保!不做你生意好吧,賠不起!」


所以說:可以看出當時的渦輪增壓摩托車,穩定性上面真的是存在很大問題的。

所以說:渦輪增壓的摩托車在歷史上也就算是那個時候的「曇花一現」了,後面市面上大多數的摩托車都是自然吸氣的設計了。

為什麼後來很少用了

有的朋友可能會問了:「誒」幾十年過去了,現在的渦輪技術肯定比以前先進了,為什麼還是很少有廠家在摩托車上用渦輪增壓呢?

渦輪增壓用在摩托車上,現在還是有一些不可避免的負面效果的。

摩托車工程資深專家Kevin Cameron在2008年有個著作:《Sportbike Performance Handbook》。


裡面講:渦輪遲滯依然是摩托車是否採用渦輪增壓的一個關鍵問題。

舉個例子:普通的摩托車油門,「哼哼哼」不是擰多少它就動力來多少嗎?但是這個動力就不夠「線性」了。

渦輪增壓的你擰到5000轉,「哼嗯嗯」一下就出來了,前輪就一下抬起來,車子翹了,這就很危險了。

尤其是在過彎的時候,好了,非常難操控了。


他講:用可變幾何渦輪來實現匹配轉速,可以減少渦輪遲滯的影響。

但是可變幾何渦輪也不是很成熟,要大批量生產,難度也高、成本也高。

2014年,德國摩托車雜誌《motorrad》上面講:渦輪增壓技術可能永遠不會在大眾摩托車市場上被採用了。


渦輪帶來的高熱量問題,以及對重量、空間的要求,都是需要高性能材料來解決的,一句話就是:錢。

比如說:德國的Neander 1400摩托車,用的是一台「雙缸柴油渦輪增壓發動機」,售價10萬歐元,真的不便宜了。

最終的銷售成績也不盡如人意了。


其他的摩托車廠家當然也都是看在眼裡了,民用市場上,沒有大面積推廣渦輪增壓,也是比較好理解的。

本身就是很累,弄出來也不太安全,可靠性又有問題,好不容易都解決了,沒有人買。

人家說:「都10萬歐元了,我買台保時捷不行嗎?」這就很煩,對不對?

現在還有沒有用渦輪增壓的

雖然不能大面積使用,但是對於摩托車的工程師來說,他們可沒有放棄渦輪增壓技術。

在2013年的東京車展,鈴木曾經推出過一輛名為「Recursion」的渦輪增壓摩托車,只不過是後來沒有實施量產。


除此之外,在很多私人改裝的、追求極速的摩托車上也能見到渦輪增壓的影子。

很多朋友都講的:「4輪承載的是肉體,而2輪承載的才是靈魂。」

摩托車廠家的工程師可能就是比「曼島TT的摩托車騎手」還要瘋狂的人。


除了渦輪這條路,工程師還試了其他技術的可行性了。

各位朋友知道的吧?增壓技術方面,除了渦輪,不是還有一個機械增壓嗎?

由於機械增壓的動力是發動機直接提供的,所以相比渦輪增壓,它平順性好很多的,也能避免渦輪增壓的很多通病。

第1個「吃螃蟹」的還是川崎,這種在技術上勇於開拓的精神,可以說真的就是川崎厲害的地方,繼承了40年前Z1R TC Turbo的「光榮傳統」。


在2014年底,川崎發布了Ninja H2,它是用了「可變速離心式機械增壓器」,這個技術是從自家的川崎航天公司「借」來的。

工程師設計了一個行星齒輪組,把增壓器的葉輪轉速提高到曲柄轉速的9.2倍。

由於Ninja H2的發動機本身轉速就高達14000r/min,再乘以9.2,機械增壓的葉輪轉速就是130000r/min,很猛了。

大氣壓力下,葉輪的泵流量超過200L/s,進氣速度超過100m/s,瘋狂的設計。


排量999ml的並列4缸發動機,就這麼個小玩意兒,147.2kw最大功率。

如果是賽道版H2R,最大功率可以達到230kw,換算到我們比較熟悉的馬力,已經超過300匹了,用在摩托車上真的說是「瘋狂」2個字了。


屁股下面裝了台火箭,「唰」一下的那種感覺了。

在2016年的時候,H2R曾經進行過一個「非官方」的直線加速測試。

儀錶盤的視頻記錄上面看的,H2R短短26s之內就達到了400km/h,加速成績比布加迪還快。


不大面積用渦輪增壓是廠家綜合考慮

總得來講,摩托車之所以不採用渦輪增壓,廠家是可行性、穩定性、還有錢,就這麼幾個考慮。

技術在不斷發展,渦輪增壓重新回到摩托車上面也不是說沒有可能,但是更有可能的是用其他技術給替代掉。


坦克發動機能裝在家用車上用嗎

今天聊這個東西,我覺得是茶餘飯後聊聊天,大家是一種開心。

現在其實能開摩托車的地方並不是特別地多,大家又很喜歡機械,車,都是車,都很喜歡,所以也就分享分享。

其他的我其實也挺有興趣的,比如說:坦克的發動機,動不動就幾千匹馬力了,對不對?能不能裝在我的家用車上面?

體積這麼大的坦克,如果放個汽車的發動機,又會發生什麼東西?

柴油裝甲車油耗是多少啊?F1賽車的發動機、飛機的發動機和我們普通發動機到底有什麼不一樣?除了更大、更貴之外。

關於這些東西,我都準備了一些資料、內容,吃飯的時候聽聽,和朋友聊聊,還是不錯的。

  • 關鍵詞:有趣

有興趣了解的話,不妨關注「備胎說車」,回復關鍵詞「有趣」就可以了。

每天給你一段汽車實用小乾貨,文字、音頻、視頻都有,你挑自己喜歡的就可以了,「備胎說車」等你來玩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