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有一首為你而寫的詩請查收

大潮汕灣視點 發佈 2019-12-30T08:43:48+00:00

(來源:行走潮汕,只做學習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特此鳴謝,如有侵權,立即刪除)江山如畫,大美潮州。歷史文化名城--今日潮州 南國邦郡古八邑,海濱鄒魯今潮州。 嶺海名邦風雅頌,百載商埠樂無憂。 三橋如虹貫兩岸,韓江一脈綠悠悠。 網紅新橋成佳景,千嬌百媚印江流。

(來源:行走潮汕,只做學習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特此鳴謝,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江山如畫,大美潮州。


歷史文化名城--今日潮州


南國邦郡古八邑,海濱鄒魯今潮州。

嶺海名邦風雅頌,百載商埠樂無憂。

三橋如虹貫兩岸,韓江一脈綠悠悠。

網紅新橋成佳景,千嬌百媚印江流。

瀲灩旖旎韓江水,燈光炫麗古今留。

朝陽早懸鉎牛角,暮霞放逐十八舟。

東為萬春廣濟樓,夏暑賞松上馬丘。

秋來紫霞祭鱷台,冬至江風老鴉洲。

青龍古廟香菸繞,桃花怒放鳳凰洲。

英姿颯爽涸溪塔,潮州古城諾方舟。

丹鳳朝陽西湖山,放生台前觀水流。

晨鐘暮鼓開元寺,西湖漁筏泛輕舟。

五里長廊牌坊街,高風亮節堪表閭。

戊辰八賢傳萬世,十相留聲美名留。

北閣佛燈沖天照,筆架山下起高樓。

孝思維則黃公祠,駙馬府里思春秋。

煙雨水墨淡浮院,萬世師表儒學宮。

韓文公祠悟師意,摩崖石刻古韻求。

異域梵宇泰佛殿,龍湖古寨酒旗風。

棲雲山中雷音寺,兩儀八卦道韻樓。

四大名繡最特色,金漆木雕譽神州。

文化非遺麥稈畫,中國瓷都盛名收。

和風輕撫湘子橋,細雨霏霏廿四洲。

牌坊街里油紙傘,婚紗旗袍競風流。

木槌聲聲哥雕刻,繡花阿妹唱鄉音。

音樂噴泉呈廣場,水幕電影最清幽。

耳聽車夫叮咚響,眼觀小食撲鼻香。

中華美食潮州菜,六首韻甘鳳凰茶。

宜商宜居勤發展,青山綠水呈美鎏。

物華天寶歌盛世,人傑地靈頌潮州。

2018年8月5日

蔡旭生於韓江之濱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始建於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歷史悠久。並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為「中國四大古橋」。橋面古香古色,橋身橫跨韓江,並集梁橋、拱橋和浮橋於一體,結構十分特殊,堪稱我國橋樑世上的孤例。站在韓江江邊便能感受到廣濟橋的恢弘氣勢,兩邊為石墩,橋墩上建有精美的樓台亭閣,中間由18座古浮橋相連,梁舟結合,剛柔相濟,在上面走一走,別有一番趣味。



湘子橋鉎牛


現在的潮州湘子橋頭鎮守著一隻大鐵牛。大鐵牛鑄於清朝雍正年間,本來有兩隻,東西橋頭各鎮一隻,意在鎮壓洪水。後來,在一次洪水中,一隻鐵牛失蹤了。據說多方打撈,都沒結果,於是潮汕就有"兩隻鐵牛一隻溜"之說。



鳳凰時雨


鳳凰台以借景著稱,潮州八景之一的"鳳凰時雨",指的就是這裡夏季乍雨乍晴、神幻莫測的時雨美景。在那乍雨乍晴的時節,江上奇景,千變萬化,有時薄雨疏疏,江面輕煙淡淡,帆影穿梭;遠望湘子橋,煙雨濛濛,車水馬龍,宛如海市蜃樓;仰視筆架山,輕雲渺渺,山上樓閣籠罩在薄紗之中。晴天烈日,時雨驟降,好似萬斛銀珠從天拋灑,陽光輝映雨點,又如千幅珠簾憑空搖盪,令人流連忘返,心曠神怡,疑入仙境。



龍湫寶塔


原指潮州城北面韓江河面的小沙洲上,建於宋代的石塔。塔下有蔥鬱繁茂的樹林,有雅致幽靜的寺院,與車周的景物相輝映,構成一幅美妙綺麗的風景。初時名為"塔院維舟",以遊艇常喜系纜於此命名。又因塔邊有"龍湫泉",因之又名"龍湫寶塔"。從前觀賞此景,可見古塔屹立江中,與意溪遙遙相對,江水環繞小洲。若登塔眺望前方,可見湘橋如長虹橫貫江上,後面是高接雲空的鳳凰山,右邊是炊煙裊裊的鬧市,左邊是一片廣闊的綠野鄉村。走進寺院,則見寺僧焚香禮佛,敲鐘弄鼓,別有一番風味。夜間則遊艇如梭,通宵不息。每當月夜,遊人或系艇塔邊,飲茶抒懷;或仰臥舟中,默數那滿天星斗,聆聽潺潺流水或掀簾觀賞江上悠悠飄去的浪花,實在悠閒自得,其樂無窮。



廣濟樓



廣濟門城樓是一座宮殿式三層歇山頂閣樓,外城門原有"東為萬春"門額。樓置於高大厚實的台基上,拱門中開,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前後面為木石柱相銜接支撐,並跨出城牆外,成為騎樓。屋面鋪雙層大青瓦,各層出檐均嵌藍琉璃勾頭滴水,雕欄畫棟,四面環窗,飛閣流丹,巍峨壯觀。登樓四望,但見韓水北下,長橋臥波,遠山如黛。如遇夏秋,水漲潮急,舟帆點點,隨波而下。時見江濤拍墩,時見浪花濺岸,畫意詩情,殊足欣賞。樓內有聯雲:"萬峰當戶立,一水接天來",正是這一景觀的大寫意。暮春三月,登樓眺望,韓江水漲,江面開闊,長橋臥波,煙波浩渺,筆峰如畫,行船如梭,別有一番景致,故潮州內八景有"東樓觀潮"之勝。



開元寺


開元寺位於廣東省潮州市開元路。前身為荔峰寺, 唐代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敕建開元寺,元代稱"開元萬壽禪寺",明代成"開元鎮國禪寺",清代以後"開元鎮國禪寺"與"開元寺"並稱,加額"萬壽宮",俗稱開元寺一直沿用至今。


該寺自建立以來,歷代均有維修。原占地100畝,現存20.3畝,一向為歷朝祝福君主、宣講官府律令之所。以地方寬敞、殿閣壯觀、聖像莊嚴、文物眾多、香火鼎盛而名聞遐邇,為粵東地區第一古剎,有"百萬人家福地,三千世界叢林"之美譽。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寺院。


整座寺院保留了唐代平面布局,又凝結了宋、元、明、清各個不同朝代的建築藝術,香火鼎盛。 "文革"期間,開元寺曾遭嚴重破壞,1982年海外僑胞、港澳同胞捐資,進行全面維修,使開元寺重現昔日風采。



西湖漁筏



西湖魚筏是秀麗壯觀的西湖景色中最富有詩意和惹人慾醉的絕妙景致,因魚筏出沒於瀲灩空濛,變幻無窮的湖光水色之中而得名。


每當夏初,湖水浸溢湖邊石堆,青蔥的樹木,別致的亭閣,倒映在波平如鏡的湖水中,岸畔柳條隨風搖曳,遠處蓮池散發著陣陣清香。十幾隻漁筏,浮泛湖中,拋網捕魚,過後則泊聚湖邊,漁人在筏上曝網曬衣,飲酒談笑,充滿一片平靜歡樂的景象。


秋日裡的西湖景色更迷人,水清可鑑,游魚如梭,漁筏飄蕩湖心,忽聚忽散,山樹橫映水底,影動波搖,若遇小雨疏煙,湖面一片空濛。幾對漁筏若隱若現,拋網收網,儼似一幅天然彩畫。當這秋色方濃的時刻,藏身於湖邊柳蔭或釣台之上,觀魚垂釣,更是饒有風趣。



鱷渡秋風


在潮州城外韓江北堤中段,有個古渡口,叫鱷渡。古時候潮州鱷魚為患,故韓江原稱之為鱷溪(惡溪)。相傳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刑部侍郎韓愈刺潮,因聞鱷魚為患,危害人民的性命財產,遂於是年四月二十四日在上述渡口設置祭壇,"以豬一羊一投惡溪之潭水而祝之",潮人因此稱該渡口為鱷渡。這裡是韓江上游最寬闊的江面。每年秋天,這裡的景色最為迷人:藍色的晴空映襯著片片白雲,秋風吹皺了平靜的江水,堤上魁梧筆直的木棉樹沙沙作響,斷斷續續落下的幾片黃葉,緩緩飄在遼闊的江面上。鼓滿白帆的船兒徐徐飄蕩,任意東西,顯得格外舒暢,自由自在。



牌坊街《戊辰八賢》



歷史上潮汕地區在隋唐、五代十國、兩宋稱潮州,唐曾稱潮陽郡,元稱潮州路,明、清稱潮州府。素有"吾邦文獻"、"嶺海名邦"、"南國邦郡"、"嶺南名邦"、"海濱鄒魯"美譽。明末清初,潮州府轄:海陽、潮陽、揭陽、饒平、程鄉、惠來、大埔、平遠、澄海、普寧、鎮平(今蕉嶺)等11區縣。幅員遼闊,人文鼎盛。自唐宋以來,文化朝逐昌明,賢才代益增多。到了明代,從科舉入仕晉升的賢士最盛。特別是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戊辰科,全潮州地域同榜登第的進士竟有辜朝薦、郭之奇、黃奇遇、宋兆禴、粱應龍、楊任斯、陳所獻、李士淳八位賢才之多,號稱潮州"戊辰八賢"。



牌坊街《十相留聲》


"十相留聲"指的是中國歷史上的唐、宋兩朝,先後曾有十位宰相到過潮州(今潮汕在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時期稱潮州)。他們是唐宰相常袞、李宗閔、李德裕、楊嗣復;宋宰相陳堯佐、趙鼎、吳潛、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



韓文公祠

韓文公祠位於筆架山中峰的雙旌石下。相傳韓愈貶任潮州刺史時,常登此山,築亭遊覽,並親手植下橡樹。後人敬仰韓公,將筆架山稱為"韓山",將亭稱為"侍郎亭"。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軍州事丁允元認為韓公嘗游於此並手植橡木,韓公之祠應遷建於此,所以將城南七里的韓文公祠遷至今址。


韓文公祠的建築簡樸雅致,牆壁全是水磨磚砌成,祠內分前後二進,並帶兩廊,後進升高七尺,有石階可登,正中供韓愈塑像。祠內石柱多刻對聯,四壁環立歷代碑刻四十面,詳載韓愈貶潮史跡和該祠興廢情況。



摩崖石刻


葫蘆山摩崖石刻是廣東省內最負盛名的兩處石刻群之一(另一處是肇慶七星岩)。自唐宋以來,歷朝名宦鴻儒留題甚多。


最具特色的是南岩寺上字徑2米的「湖山圖畫」,落款是清道光年間潮人丁秉賢題,還有於學謙寫的「為善最樂」及陳玉鏘書的「放大眼光」等崖刻書法遍布湖山峭壁上,成為遊人揣 摩、品賞的佳作。湖山石刻有大部分是歷朝名人賢士結伴遨遊,題名存記,或鐫詩抒懷,或雁塔留名。原題功名者有15處,而今只存3處;同游題詩者,僅存明代徐一唯與莊誠、唐伯元與戴景等幾處;單獨題名者有周鈞、瑞浩、方耀、朱丙壽等;而歷代游山題詩者尤多,最聞名的是古瀛洞天側面石上林大川《西湖題壁》一絕:「水色山光入畫圖,果然西子比西湖,名區自足傳千古,管領何庸待大蘇。」



海陽縣儒學宮


海陽縣儒學宮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景炎三 年(1278 ),後毀於火。明洪武二年(1369)重建大成殿,雖歷經滄桑,其主要建築大成殿仍完整地保留了明初粵東地區殿堂建築的風貌特點,以後歷代屢有增建,始成規模宏大的建築群。


海陽縣儒學宮"舊在府治西偏附郡學右"。 至宋紹興年間(1100年)縣令陳坦遷到錦坊(即今址)。此後歷代屢有增修,使海陽縣學宮成為一座規模宏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但由於歷史的變遷,學宮現有面積僅存4000平方米,主要建築物為欞星門、伴池、兩廡廂房、大成門及大成殿。



已略黃公祠


己略黃公祠在潮州市湘橋區義安路鐵巷2號,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是一座二進院,面寬15.4米,進深 25.7米,門樓樓屋架飾以精美的石雕,門額到"己略黃公祠",背鐫"孝思維則"。首進與後廳之間是天井,兩側有廊軒,後廳有抱廈,形成四廳相向的格局。



許駙馬府


許駙馬府在市區中山路葡萄巷東府埕4號。為北宋宋英宗皇帝之女德安公主之駙馬許珏的府第。該府第始建於宋英宗治平年間。歷代屢有維修,但至今仍較好地保留了始建年代的平面布局及特色。

許駙馬府,座北朝南偏東8度,面寬42米,進深47米,建築面積約 1800平方米。主體建築為三進五間。首進與后座均帶插山廳、房合為九間。中廳東西圍屋帶從厝廳、房及書齋。上廳的後面有橫貫全宅的後院,主體的三進與插山構成"工字"格局,圍屋隱伏於中座兩旁山牆外,形成獨廳、獨院、獨天井之獨特設置。



泰佛殿


廣東潮州開元寺泰佛殿,位於韓江大橋東側,慧如公園對面,是旅泰僑領、大慈善家謝慧如(1913-1996)捐巨資敬建,經國務院宗教事務局批准,由潮州市自行設計、施工的中國大陸首座規模宏大的泰國式佛教梵宇,於1992年元宵落成剪彩,4月11日又舉行泰式銅鑄大佛開光法會。這是中泰友誼的一朵新花,中外佛教交流的碩果,為潮州歷史文化名城添彩。


龍湖古寨


龍湖古寨地處潮汕平原,韓江中下游之濱,古寨呈帶狀,南北走向,面積約1.5平方公里,寨內辟三街六巷,從門到街巷顯得設計有致,布置明朗,儼然一座小城,其地形及建築風格與古時潮州府很相似,故有龍湖是潮州小城之稱。2012年11月龍湖古寨入選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



潮州市鳳凰山天池


潮州鳳凰山天池位於潮州鳳凰山脈烏崬山東峰頂部,海拔約1325米,其主峰海撥1391米,僅次於粵東第一高峰鳳凰烏髻。天池的面積為76畝,是由古火山口形成的天然湖。特殊的氣候使池面時而波浪滔天,時而水波不興,傳說中這裡是西王母沐浴之處,更為其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加上旅遊區內富有傳奇色彩的太子洞、仙井;太平寺、文天祥"正氣堂"、茶樹王"宋茶村";奇形怪狀的岩石;美麗的杜鵑坑、日出勝景等更讓人流連忘返。



八卦道韻樓



中國最大的八卦土樓——道韻樓。


道韻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始建於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建成於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前後三代人歷經110多年建成。遠看道韻樓巍巍壯觀,坐南朝北,周長328米,高11.5米,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民間傳說,道韻樓當年設計為圓樓,但屢建屢倒,後來經風水先生指點說,此地為「蟹地」,要用八卦之形才能鎮住,於是改成八角形,果然順風順水。從遠處俯看整座樓是仿周文王八卦形建造,卦與卦之間有1.5米寬的小巷隔開,八面三進圍屋象徵八卦中的爻畫。走近道韻樓的大門,門前一池碧水泛著清波,大門上方是明朝禮部尚書黃錦題寫的「道韻樓」門額,鑲嵌在樓門之上,字體飄逸、端莊秀麗。進入院落,可以清楚地看到主幹道的設計成太極中的S形,兩口公用的水井位於太極S的「兩儀」,俗稱「陰陽魚」;院內的道路和屋內的明溝暗涵寓陰陽之合。



潮州刺繡


潮州刺繡是廣東潮州地區傳統民間工藝之一,自明清以來甚為鼎盛,尤其是蘇州的蘇繡、湖南的湘繡、廣東的粵繡(包括廣繡、潮州的潮繡)、四川的蜀繡等因為刺繡藝術水平較高,影響較大,因而被稱為中國四大名繡。粵繡歷史悠久,主要分為廣州刺繡和潮州刺繡兩大派系。潮州刺繡簡稱為潮繡,主要包括以潮州市為中心的整個潮汕地區。



潮州木雕


潮州木雕是一項中國民間雕刻藝術,主要用以建築裝飾、神器裝飾、家具裝飾、案頭裝飾等,經精雕細琢後貼上純金箔,顯得金碧輝煌,又稱潮州金漆木雕,與東陽木雕、並譽於世。是中國兩大木雕體系。


2006年5月20日,潮州木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麥稈畫


潮州麥稈畫是一種洋溢著濃郁鄉土氣息的民間藝術,其製作方法是用刀具裁剪麥稈片貼成各種畫面,成為獨具地方特色的手工藝品。它以其立體浮雕的手工藝區別於其他地區的平面麥稈畫。



中國瓷都


潮州是:中國瓷都、中國工藝美術之都、中國陶瓷出口基地、中國日用陶瓷出口之鄉。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紅軍茶之鄉、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婚紗晚禮服名城、國家日用陶瓷特色產業基地、中國著名僑鄉、中國潮州菜之鄉、中國不鏽鋼製品之鄉、國家重點工藝美術城市、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來源:行走潮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