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緙寸金,中國古人創造的這種奢侈藝術品好在哪裡?

上觀新聞 發佈 2024-05-05T03:58:46.990880+00:00

奢華、美麗、精緻、優雅……絲綢是這些品質的代名詞。千頭萬緒、一絲不苟、錯綜複雜……這些來源於織造工藝的成語,無不讓人們感受到絲織之複雜與專業。

奢華、美麗、精緻、優雅……絲綢是這些品質的代名詞。千頭萬緒、一絲不苟、錯綜複雜……這些來源於織造工藝的成語,無不讓人們感受到絲織之複雜與專業。2月25日,在大場鎮環上大科技園舉辦的行知讀書會迎來「國風國潮季」第三期「江南絲綢:遞向世界的一張不朽名片」,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於穎帶領讀者一同感受江南絲綢之美。現場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參加活動,認真做著筆記。

江南地區自古因水系發達,水質和土壤皆優,因而種植的桑葉肥厚營養豐富,所產蠶絲性優而質白,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絲綢產地,絲織業因此而繁榮興盛,商賈不斷。其中特別以五彩斑斕、造價不菲的緙絲為名貴。緙絲技藝最初並非起源於東方,宋時緙絲工藝由回鶻人傳入其與漢人雜居的內地,兩條宋人紀聞留下重要線索。

北宋開始,皇家內院對緙絲藝術十分推崇,特別是在徽宗影響下,繪畫藝術深遠影響了緙絲技藝發展。緙絲稿本由錦紋時樣轉變成院體畫稿。南宋時,緙絲書畫作為獨立的藝術已然日臻佳境,出現了名家朱克柔、沈子蕃,二人的花鳥主題緙絲畫風格鮮明,各有千秋。

緙絲畫要在工藝上追求繪畫效果,山水題材往往比花鳥難很多,意境和色彩過渡更加複雜,沈子蕃曾用相似的底稿緙了三幅山水,反覆實踐和總結,其緙絲畫大氣磅礴,蒼勁有力,花鳥山水皆可,不拘於細節,大而化之。

南宋 沈子蕃 緙絲《梅鵲圖》

朱克柔的緙絲畫則以花鳥見長,所緙之花鳥、湖石坡地等無不真實細膩,惟妙惟肖。畫面在絲光變化之下,意境雋永秀逸,氣韻靈動,讓觀者真切地感受到絲之魅力,畫之精神。朱克柔留有傳世品7件,上海博物館藏《蓮塘乳鴨圖》是唯一一件尺幅寬闊的巨幅作品。

《蓮塘乳鴨圖》尺幅極大,受院體畫派影響,以春夏間生趣盎然的蓮塘實景繪成緙絲底稿。圖中綠頭雙鴨浮游於萍草間,尾有乳鴨相隨,旁有白鷺一對。翠鳥、紅蜻蜓和水黽點綴其間。青石,質感凝重。周圍荷花、芙蓉、百合、慈姑、白蓮等環繞,色彩雅麗,線條精謹。

南宋 朱克柔 緙絲《蓮塘乳鴨圖》

和繪畫相比,緙絲費時又費工,到底好在哪裡?於穎從蠶絲的特性出發,和讀者分享其中奧妙。蠶絲是半透明狀的三角形橫截面,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接近三稜鏡的半透明之物,對光有不同於一般的反射。織成一個畫面後,觀察者通過移動和角度的切換,會觀察到不同的色相與色調,這就是它與繪畫不同之處。而織造比繪畫更難的地方在於,繪畫可以整體布局,畫好之後再層層復染,每次復染基本可以全局考慮,但緙絲不行,只能一點一點從底下往上織,而且不可以改,一旦拆線整個面就毛躁了,光線的質感也會完全被打亂,顯得很粗糙,緙絲工藝之複雜可見一斑。

緙絲自古以來就有「寸緙寸金」之稱,被視為奢華品,絲畫更是在宋徽宗的推動下發展成為高端藝術品。在緙絲之後,於穎還講解了明代晚期誕生於上海的藝術性畫繡——顧繡。「利用高科技手段,通過人工智慧、算法把絲織過程模擬出來,有朝一日會不會像現在的ChatGPT一樣,可以用人工智慧創造出這些藝術品?」讀者的提問為讀書會留下了一個開放的句點。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來源:作者:施晨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