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生二胎不貴」被罵上熱搜,為什麼總有人以為養娃很輕鬆?

年糕媽媽 發佈 2020-04-11T04:29:29+00:00

當時我們在文章里放出了一個數據:養兩個娃的費用,大概是養一個的1.5 倍。但最近還真有人表示,養娃根本花不了什麼錢,勸大家生倆不夠,要抓緊多生四五個。


以前和媽媽們討論過這樣一個問題:家裡有多少存款,你才敢生二胎?

當時我們在文章里放出了一個數據:養兩個娃的費用,大概是養一個的 1.5 倍。

沒想到,這個結果遭到了媽媽們的一致反對,說養娃哪裡是這麼簡單的經濟帳?沒錢還琢磨生二胎的都是腦袋瓦特了。

但最近還真有人表示,養娃根本花不了什麼錢,勸大家生倆不夠,要抓緊多生四五個。

——說這話的,就是新東方留學教父俞敏洪。

他的原話,大家可以先看視頻感受一下:

總結一下,核心有 3 點:

1.生孩子成本高,都是大家自己嚇自己。你喝中國牛奶、用普通尿不濕、吃普通飯就不貴了;

2.老大的東西老二繼續,這樣四五個孩子也花不了什麼錢。

3.別總要求什麼學區房、好學校,心平氣和把孩子養大就行了;

當時就有網友跳出來問了:那我給老大報了你們新東方,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能免費嗎?

再看看俞校長本人,就是復讀 3 年才考上了北大的勵志典範。

70 年代末的中國農村,一個孩子復讀三年是多大的經濟壓力可想而知。沒有當初他媽媽的傾力支持,他也不會有現在的成就。

怎麼輪到他說起別人養孩子,「隨便養養」就好了呢?

但最讓老母親們聽不下去的,還是他避重就輕把養育成本單純等同為了「物質成本」。

誰說養孩子只是錢的事?

作為要直接面對生育的女性,從生理到心理再到社會角色,都要為此經受巨大考驗。

養好一個孩子,更是在金錢之外還要承擔巨大的情緒勞動:摔了、碰了、生病了,要上學、要考試、要輔導作業了……

養育一個孩子,那個操碎了心的人往往是母親啊!


02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安家》里,有兩個非常寫實的母親形象。

博士畢業的婦產科醫生宮蓓蓓,一邊做著高負荷的工作,一邊帶著兩娃跟公婆住在一起。養育孩子的問題上跟老人有了分歧,最先收到的是老公的指責。

她的委屈太有代表性了:

即使兩個人一樣賺錢養家,但是要操心養孩子的那個,還是女人。

另一位闞太太,則是為了成就老公的事業,退居二線回家教養 4 個孩子。孩子都慢慢長大了,老公的事業也風生水起,但是她失去了丈夫的忠誠,更失去了事業上的自我價值。

這樣為孩子、為家庭犧牲的女性隨處可見。

甚至多多少少,就是身為媽媽的我們自己。

當像俞敏洪這樣有一定社會地位和話語權的人,避重就輕地把生孩子的問題片面歸納為「經濟問題」、「成本問題」的時候,就很想讓人問一句:孩子是從樹上摘下來的嗎?是丟在地里就長大的嗎?

女性在職場上的歧視,能不能夠被看見、被接納?

全職媽媽的付出和勞動,能不能得到價值的肯定?

女性兼顧家庭和工作的兩難,能有什麼樣的方式讓她得以平衡?

如果這些問題從來無人回答,只是一些人高喊:

「別要求那麼高,生就對了!

生兩個還不夠,要生四個五個。」

那就只是在不負責任地耍流氓。


03


復旦大學家庭發展中心研究主任沈奕斐教授,曾經做過這樣一件事:她讓人把一份母親節海報的標語「比偉大更偉大」,改成了「媽媽需要支持」。

在她眼裡,「把媽媽形容為偉大,絕對是一場捧殺運動。」

比起「比偉大更偉大」這樣空洞無用的口號,媽媽們更需要一些切實的幫助。

在沈奕斐教授的研究里,她發現媽媽這個社會角色總是被視為自帶犧牲精神的「超我」存在。社會默認的媽媽身份,等同於理所當然的承擔、付出和犧牲綁架,是很多女性痛苦的根本來源。

所有人都覺得,身為女性就應該生孩子、應該養孩子、應該為一切負責;但和新東方的俞校長一樣,接下來的事卻都閉口不談了。

就像美劇《絕望主婦》里的那句話一樣:

在社會的「規勸」下,「媽媽」一步步成為被犧牲、被忽視的透明人。

可是今天,女性的角色已經不僅僅關於家庭。

我們也有了足夠的底氣,去質疑那些過時的生育觀,去正視生育是女性的權利而非義務。

關於這個問題,知乎里一條評論是這樣說的:一個男人要求你生孩子,不要看他怎麼說,要看他怎麼做。

作為妻子,需要來自愛人的情感、關懷和幫助,需要兩人共同抵禦生活中風雨困難的信念。

作為女性,需要社會意識里不再把生養孩子視為母親的單一責任,不再把生養孩子描繪成一件特別簡單的事兒,而是真正站在養育者的角度去理解女性,去幫助她們解決真實的問題。

就像俞敏洪老師,拋開生育觀不說,他關於「養娃不貴」的說法,還真有不少人發帖,等他用這樣的行動證明一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