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周遊列國,都城都在今天哪裡?

一梭煙雨江湖行 發佈 2019-12-20T08:54:30+00:00

作為歷史愛好者,計劃找個暑假去河南等地自駕游,走一下有一定名氣的36國。今為荊州市和荊州區人民政府所在地,位於湖北省中部偏南,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西部,南臨長江,北依漢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粵,古稱「七省通衢」。

作為歷史愛好者,計劃找個暑假去河南等地自駕游,走一下有一定名氣的36國。

1、楚國,湖北江陵


江陵,又名荊州城。今為荊州市和荊州區人民政府所在地,位於湖北省中部偏南,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西部,南臨長江,北依漢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粵,古稱「七省通衢」。江陵的城市前身為楚國國都「郢」,從春秋戰國到五代十國,先後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歷時515年。至漢朝起,江陵城長期作為荊州的治所而存在,故常以「荊州」專稱江陵。江陵現名荊州市,位於湖北省中南部,地級市,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江漢平原的中心城市。五代以來,中原王朝統治中心在豫陝之間,江陵西控巴蜀,北接襄漢,襟帶江湖,指臂吳粵,是中原溝通嶺南的要衝,號為「東南重鎮」,「亦都會也」。歷代建都於長江中下游的政權多建都於此,有春秋迄五代共有十代政權建都,其中楚是大國強國,東晉和南朝都擁有中國南部半壁江河,故江陵的古都地位較高,僅次於「七大古都」,是荊楚名都。

2、隨國,湖北曾都


曾都,湖北省隨州市市轄區,地處鄂北,東承武漢,西走川陝,北通中原,南達荊湘,素有「荊豫要衝」、「漢襄咽喉」、「鄂北重鎮」之稱。曾都區別稱「編鐘之鄉」。曾都區位於湖北省隨州腹地,是地級隨州市政府駐地。曾都區氣候條件為四季分明,夏季炎熱冬季寒冷 ,其「擂鼓墩風景區」為著名景點。公元前11世紀初,周武王封同姓40人建國。隨爵為侯,為漢東大國。桓公八年(前704年),熊通約會諸侯興趣其為王,隨、黃不應。熊通伐隨,俘隨少師,與隨結盟,自稱楚武王。定公四年(前506年),吳破楚都郢,楚昭王奔隨。戰國末期,楚滅隨國建隨縣。

3、英國,湖北英山


英山縣,隸屬於湖北省黃岡市,位於湖北省東北部,大別山主峰天堂寨南麓。北接安徽省金寨縣、霍山縣,東鄰岳西、太湖,南連湖北省蘄春縣、浠水縣,西與羅田接壤,是鄂豫皖三省邊境的腹地中心,為武漢城市圈重要組成部分。四千年前,英山縣土地是古代英國的所在地。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後於英六。楚成王二十六年(前646年)楚國滅英國。

4、庸國,湖北竹山縣


竹山縣,古稱「上庸縣」,隸屬湖北省十堰市。位於湖北西北秦巴山區腹地。地處鄂西北山地,北屬武當山,南屬大巴山。東鄰房縣,北界鄖縣,西北鄰陝西省白河縣,西交竹谿縣、陝西旬陽縣,南接神農架林區、重慶市巫溪縣。西魏廢帝元欽因境內茂林修竹、山清水秀而改稱「竹山」。縣城東北距十堰市城區158公里,東南距武漢市638公里。庸,中華漢族先民古國名。古庸國所處的長江中下游流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一個發祥地,與黃河流域的古殷商之地一樣,同是中華漢族文化之搖籃。古庸國曾經盛極一時,建都上庸。公元前611年,楚與秦、巴三國聯軍大舉破庸,庸都方城四面楚歌,遂為三國所滅。

5、舒國,安徽舒城


舒城縣,隸屬於安徽省六安市,位於安徽省中部、大別山東麓、巢湖之濱,江淮之間。是合肥、六安、安慶三市交匯處。東西長86千米、南北寬49.5千米,總面積2100平方千米。舒城是中國龍文化發源地之一,全國十三家梁祝文化發祥地之一。西周武王克紂後,封功臣偃姓子爵於此,立為舒國,後分立舒庸、舒鳩、舒蓼、舒龍、舒鮑、舒龔,史稱「群舒」。舒城縣是群舒地域之一部分。古代有西漢羹吉候劉信、教育家文翁,三國吳軍統帥周瑜,宋代大畫家李公麟,明代刑部尚書鄭時、吏部尚書秦民悅,近代有被周總理譽為共產黨初期情報戰線「三傑」之一胡底、國家政治經濟學界泰斗陶因等。

6、皖國,安徽潛山


潛山,別名「舒州」,安徽省轄縣級市,由安慶市代管,地處安徽省西南部,地貌西北高東南低,呈「七山一水兩分田」分布,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總面積1686.03平方千米。潛山素有「皖國古都、二喬故里、安徽之源、京劇之祖、黃梅之鄉」的美譽,是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潛山扼大別山咽喉,瀕臨長江黃金水道,是皖、鄂、贛三省通衢之地。潛山是古皖國封地,山稱皖山,水稱皖水,城稱皖城,安徽簡稱「皖」即源於此,自東漢至南宋先後為州、郡、府治所近800年,王安石、蘇東坡曾在此任職為官;是京劇發源地、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故事的發生地,是三國佳麗大喬、小喬的生長地;擁有孔雀東南飛傳說、桑皮紙製作技藝、痘姆陶藝手工製作技藝、潛山彈腔等國家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截至2018年底,全市有天柱山等5A級景區一家、4A級景區四家、3A級景區十家。

7、黃國,河南潢川


潢川,古稱光州(浮光),是中華黃氏和浮光陳氏發源地,位於河南省東南部,信陽市中部。民國二年(1913年)光州改名潢川。潢川南依大別山,北臨淮河,西靠光山,南接商城,東連固始,北與息縣、淮濱隔淮河相望。自公元220年至1952年,潢川(光州)歷朝歷代均為豫東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河洛重鎮,吳楚上游」之稱,是春申君黃歇和開漳聖王陳元光的故鄉。這裡不但歷史悠久,也是英雄輩出之地,更是「莫道楚鄉風物陋,文章屈宋到如今」的人文薈萃之地。

8、息國,河南息縣


息縣位於河南省東南部、中原腹地南側,隸屬信陽市。全縣轄21個鄉鎮(辦事處)、1個產業集聚區、1個商務中心區,共有320個行政村、44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1892平方公里。2017年底,全縣總人口113萬。 息縣堪稱「郡縣制」的活化石,被譽為「中華第一縣」。境內有息國故城、賴國故城、秦樓等遺址。息縣有三千多年的建縣歷史。公元前1046年始封息侯國,公元前682年在華夏大地上首次設縣,古今相延不易「息」名、不改縣治,堪稱「郡縣制」的活化石,被譽為「中華第一縣」。境內有息國故城、賴國故城、秦樓等遺址,息氏、賴氏、白氏均發源於此。歷史名人有「三年不語」的息夫人、「馬革裹屍」的伏波將軍馬援、清廉剛直的明代尚書李若星等。2009年,在境內發現距今3500年歷史的商代獨木舟,現存放於信陽市博物館。

9、陳國,河南淮陽


淮陽區,河南省周口市市轄區,位於河南省東南部,周口市7縣1市2區腹心,西臨川匯區、西華縣,北倚太康縣、鹿邑縣,東接鄲城縣、沈丘縣,南鄰項城市、商水縣。距河南省會鄭州市214公里。周口市淮陽區轄7鎮11鄉2農場、12個街道、83個居委會、66個委員會。總面積1406.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48.72萬(2018年)。城關回族鎮是周口市淮陽區委、區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周口市淮陽區古稱陳州,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曾三次建國、五次建都,有中國歷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安陽,八千年看淮陽。」之稱。淮陽區擁有眾多名勝古蹟和文化景點,是古都陳國所在地和陳風文化發源地,境內有太昊伏羲陵、平糧台古城遺蹟、時莊龍山文化遺址、曹植墓、弦歌台、畫卦台、陳楚故城,以及龍湖國家濕地公園、陳楚古街等。

10、蔡國,河南上蔡


上蔡縣位於河南省東南部,屬於駐馬店市,東西長60千米,總面積1529平方千米,總人口約108.4萬(2010年)是一個平原農業縣。上蔡縣是古蔡國所在地,是秦相李斯、漢相翟方進的故里,海內外蔡氏祖地,「重陽文化」的發祥地。古蔡八景已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名勝古蹟。1995年被定為歷史人文景觀旅遊開發區。類始祖伏羲氏因蓍草生於蔡地而畫卦於蔡河之濱,遂名其地為蔡。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封其弟叔度於蔡,建立蔡國,以國為氏,傳18代近500年,史稱上蔡。

11、鄭國,河南新鄭


新鄭市是河南省省會鄭州市的下轄縣級市,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故里,位於中原腹地,為鄭州市南部新城和鄭州航空港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核心組成部分,北靠鄭州市中心城區,南連禹州市、長葛市,東鄰中牟縣、尉氏縣,西接新密市。新鄭歷史悠久,上古稱為「有熊」,軒轅黃帝出生並建都於此,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是全球華人尋根拜祖聖地、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帝嚳時代,新鄭為祝融氏之國。新鄭又名祝融之墟,也稱有熊之墟,為楚國先民的最早起源地。西周時期,新鄭為鄶國。公元前770年,鄭國將國都從咸林遷到今新鄭溱洧水間,仍為鄭,歷395年,稱鄭。戰國時期韓國遷都新鄭,將鄭縣改為新鄭縣,從此沿用千年不改。

12、衛國,河南淇縣


淇縣,古稱朝歌、沬(mèi),是中國商朝後期首都、周朝最大諸侯國衛國首都,是封神榜故事演繹地,中原歷史文化名城,屢見於《詩經》。林姓、衛姓、康姓、殷姓以及韓國康氏、琴氏等姓氏均起源於此,是中華民族姓氏的重要發源地,也是戰國四大刺客之一荊軻的故鄉。淇縣隸屬於鶴壁市,位於河南省北部,總面積567.43平方公里。淇縣古稱朝歌,亦稱殷國、雅歌、朝歌、臨淇。商朝,是四代帝王的首都。周朝,衛國都朝歌831年。春秋時期改為朝歌邑,屬晉國。戰國時期屬魏國。秦朝時期朝歌邑屬三川郡。秦朝末期,西楚霸王項羽分魏地析置殷國,都城設於朝歌。

13、宋國,河南商丘睢陽區


睢陽區是河南省商丘市市轄區,位於商丘市中心南部,北依梁園區,東鄰商丘新區與虞城縣,西連寧陵縣,南望柘城縣、鹿邑縣與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是商丘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商丘市的政治、經濟、文化與旅遊服務中心。截至2017年底,全區下轄19個街道(鎮),總面積8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1萬人(均不含商丘新區)。睢陽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三皇之首燧人氏在這裡發明了鑽木取火,睢陽被譽為「中國火文化之鄉」。商族、商人、商朝起源於這裡,睢陽被譽為「中國商文化之鄉」。睢陽區是夏朝、商朝、周朝宋國、漢朝梁國、魏晉梁國、宋朝等歷史時期的都城,燧人、顓頊、帝嚳、姒相、商湯、微子、劉武、元顥、趙構等先後在此建都立國。

14、杞國,河南杞縣


杞縣,河南省開封市轄縣,位於河南省東部,東臨六朝古都商丘市,南臨周口太康,隸屬八朝古都開封。杞縣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夏朝時期的杞國曾在這裡建都立國長達1000餘年 。是近代著名的豫東革命根據地,睢杞戰役發生於此,是河南13個類革命老區之一。杞國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初年。西周末杞為宋所滅,杞武公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杞國從雍丘(今河南杞縣)遷都至齊、魯之間的淳于一帶,重建杞國,於公元前445年被楚國滅亡。

15、鄧國,河南鄧州


州古稱「鄧」或「穰」,河南省轄縣級市,由南陽市代管,是豫西南門戶城市,國務院確定的丹江口庫區區域中心城市。鄧州市享有中原天府,丹水明珠之稱。總面積2369平方公里,轄28個鄉鎮(街、區),鄧州市戶籍總人口177.72萬(2016年),常住人口143.47萬,其中城市人口40多萬,城鎮化率達到36.62%。 約公元前21世紀,夏代仲康建都於鄧,即鄧國。根據出土的青銅器銘文,確定商代鄧國為公爵國,周初為鄧伯國,西周中期為鄧公國,西周晚期為鄧侯國。同時,確定了五千年前鄧字地名由以族為氏的夸父氏族形成,到商周時為曼姓封國,春秋早期改曼姓為鄧姓封國。

16、許國,河南許昌魏都區


魏都區地處中原腹地,位於中原經濟區規劃核心區和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核心輻射的要塞,是許昌市的中心城區。為中共許昌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截至2013年,魏都區轄12個街道和1個省級產業集聚區,97個社區。擁有漢魏古城、灞陵橋、春秋樓、曹操射鹿台、曹丕登基受禪台、神醫華佗墓等三國古蹟60多處。遠古時期,東夷族部落酋長許由率眾耕作於此,故稱為許地。周朝時候被奉為許國。秦統一天下後,被改為許縣。

17、蘇國,河南溫縣


溫縣,隸屬於河南省焦作市,地處豫北平原西部,南濱黃河,北依太行。溫縣古時因境內有溫泉而得名,在夏時被稱溫國周襄王二年(650年),狄人滅溫,從西周初期建立的蘇國延續近400年後便從歷史上消逝了。溫縣誕生了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卜商、三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司馬懿、北宋著名畫家郭熙等歷史名人,是太極拳發源地,是溫、蘇等姓氏起源地。是全國聞名的「武術之鄉」 、「懷藥之鄉」和優質小麥種子基地。

18、申國,河南南陽宛城


宛城區,河南省南陽市下轄區,位於河南省西南部,南陽盆地腹心。北與方城交界,東與社旗、唐河接壤,南與新野相聯,西與臥龍區毗鄰。宛城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人傑地靈。春秋時楚滅申建宛邑,史稱宛。秦漢時期是全國最大的冶鐵中心和六大都會之一。有「商遍天下,富冠海內」之美譽。一代醫聖張仲景、光武帝劉秀、三國蜀漢大將黃忠等歷史名人都出自宛城,鑄就了宛城3000多年的輝煌歷史。周宣王時為申伯封地,稱申伯國。春秋時楚滅申建宛邑,始稱宛,戰國屬韓。

19、管國,河南鄭州管城區


管城區是河南省省會鄭州市的中心城區,因是春秋時期管國都城所在地而得名,也是鄭州商都歷史文化城區所在地。截至2017年,管城區轄區總面積204平方公里,轄12個街道,常住人口82.03萬人,城鎮化率86.55%。管城區位於鄭州市中心城區東南部,京廣鐵路東西、隴海鐵路南北的交匯地帶,東臨中牟縣、西和二七區並肩、南連新鄭市、北與金水區相接。古老管城,人才輩出。歷代有周武王之弟姬鮮,春秋時期道家先祖列子,北宋建築學家李誡,現當代巫蘭英、鄧亞萍、侯桂蘭、李素琴等名人。

20、徐國,江蘇泗洪縣


泗洪縣,是江蘇省宿遷市 下轄縣,地處江蘇西北、淮河下游,東臨洪澤湖,西與安徽接壤,位於長三角經濟區和淮河生態經濟帶交叉輻射區域,行政區劃面積2731平方公里,人口110萬,是中國著名的名酒之鄉、螃蟹之鄉、生態旅遊之鄉,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泗洪,孕育古色的文明。5萬年前下草灣人在此逐水而居,繁衍生息,是新生代世界生物進化中心之一,也是人類起源中心之一,境內著名的「雙溝醉猿」,距今已有1200萬年以上的歷史,西周為徐國的中心,吳越文化和楚徐文化在這裡相互滲透和融合。歷史上的泗州(臨淮),繁華之景況,可與楚州(淮安)相媲美,二者同為淮河沿線上東西對峙的歷史名城。

21、吳國,江蘇蘇州姑蘇


姑蘇區,隸屬於江蘇省蘇州市,位於長江三角洲,太湖流域,地處歷史文化名城蘇州中心,2012年撤滄浪區、平江區、金閶區3區而置姑蘇區,總面積85.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5萬,下轄17個街道。姑蘇區東接蘇州市工業園區,南連蘇州市吳中區,西鄰蘇州市高新區,北靠蘇州市相城區,是蘇州重要的經濟、貿易、工商業和物流中心,姑蘇自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歷史已有4000多年,公元前514年建城,是長三角重要經濟中心之一。

22、越國,浙江紹興越城區


越城區,浙江省紹興市下轄區,地處寧紹平原西部,會稽山北麓,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踐遷都建城於此而得名。秦朝置會稽郡,唐朝置越州,一度成為南宋臨時都城和明末魯王監國之所,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和先越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踐遷都建城於此而得名越城。越城古為越國國都,治所,並一度是夏禹帝朝會萬國之都,春秋五霸越國都城,魏晉第一大都市、隋唐東南沿海中心、五代吳越東都、宋朝都城、南明都城。

23、曹國,山東定陶


定陶區,隸屬山東省菏澤市,位於山東省西南部、 菏澤市中部,總面積846平方公里。定陶區屬暖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四季分明,秋涼春燥,日照充足,四季變化分明。定陶區是國家民政部命名的「千年古縣」,有西周曹國古墓群、法源寺、范蠡湖、漢高祖受命壇、項梁墓、彭越點將台、戚姬寺等人文名勝古蹟。堯、舜時期為古陶國。夏商有三翮國。公元前12世紀,周武王封其六弟振鐸為曹伯,建曹國,都陶丘。陶丘古城遺址在今馬集鎮費莊村北200米處。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始置定陶縣。

24、魯國,山東曲阜


曲阜,古為魯國國都,孔子故里,被譽為「東方聖城」、「東方耶路撒冷」。地處山東省西南部,北距省會濟南135公里。東連泗水,西抵兗州,南臨鄒城,北望泰山。總面積895.9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5.45萬人。山東省省轄縣(市)之一,行政區劃屬濟寧。2018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GDP)407.19億元,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5.39億元。曲阜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故鄉。曲阜還坐落著世界儒學研究與交流中心孔子研究院。1982年,曲阜被評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1991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中國旅遊勝地40佳;1994年,孔廟、孔府、孔林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

25、莒國,山東莒縣


莒縣,隸屬於山東省日照市,位於山東省東南部,日照市西部,面積1821平方千米。莒縣歷史悠久,是千年古縣、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強省建設先進縣。縣城曾是春秋時期莒國都城所在地,是山東省面積最大的古城,「毋忘在莒」的典故就出在這裡。陵陽河遺址出土的原始陶文,早甲骨文1500多年,是中國文字的始祖,莒文化與齊文化、魯文化並稱為山東三大文化。

26、紀國,山東壽光縣


壽光市,隸屬於山東省濰坊市。位於山東省中北部,濰坊市境西北部,渤海萊州灣西南岸。壽光市地處魯中北部沿海平原區,屬暖溫帶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壽光蔬菜批發市場,是全國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截至2018年,壽光市下轄5個街道,9個鎮,1個園區。壽光市境內古文化遺址140多處,其中邊線王龍山文化城堡是中國迄今發現的龍山文化城堡中最大的1座,紀國故城遺址、咼宋台遺址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7、齊國,山東臨淄


臨淄區,屬淄博市轄區,地處魯中丘陵與魯北平原交接地帶,位於淄博市東北部,東臨青州市,西接張店區與桓台縣,南與淄川區、青州市相鄰,北與廣饒縣、博興縣接壤,全區總面積663.7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11.2%。臨淄區地勢南高北低、西高東低。淄河自南而北貫穿於境內東部,自境內中部黃山之陰發源的烏河,流經境內西北部。臨淄區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平均氣溫13.2℃,年平均降水量650~800毫米。境內臨淄墓群、桐林田旺遺址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8、郯國,山東郯城


郯城縣位於山東省東南部、臨沂市南部,地處魯蘇交界,為山東南大門、齊魯之通衢,是齊魯大地與江淮地區交往的重要交通要道,為魯南「咽喉」之地,是「中國銀杏之鄉」和「中國杞柳之鄉」。郯城縣境東西最大橫距41.9公里,南北最大縱距62.3公里。南部臨近隴海鐵路,為江蘇省邳州、新沂、東海三市縣所環繞,北半部與臨沂市臨沭、河東、羅莊、蒼山四縣區接壤。總面積1189平方公里,約占山東省面積的0.77%。

29、邢國,河北邢台縣


邢台縣,隸屬於河北省邢台市,位於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東麓,是一個「七山一灘二分田」的山區縣。邢台縣自商代起,四次建國,兩次定都。秦置信都縣,漢設襄國縣,隋朝改為龍崗縣(龍岡縣)。宣和二年(1120年),北宋徽宗趙佶因此地原為邢國轄域且築有檀台,遂將龍崗縣改為邢台縣。今邢台縣境,在春秋時期先為邢國之域,邢滅屬衛,後為晉地。戰國時為趙國轄地。

30、代國,河北蔚縣


蔚(yù)縣,河北省張家口市轄縣。古稱蔚州,為「燕雲十六州」之一。位於河北省西北部,東臨北京,南接保定,西倚山西大同,北枕張家口,縣境東西橫距74.55千米,南北縱距71.25千米,蔚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處,中國傳統村落名錄35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處,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1處,國家AAA級旅遊景區4處。此外蔚縣還是中國文化先進縣、民間藝術之鄉、剪紙藝術之鄉、剪紙藝術研究中心、最佳民俗文化旅遊城市、仁用杏之鄉。

31、燕國,北京西城區


西城區,隸屬於北京市,位於北京中心城區西部。東與東城區相連;北與海淀區、朝陽區毗鄰;西與海淀區、豐臺區接壤;南與豐臺區相連。區境東西寬7.1千米,南北長11.2千米,總面積50.70平方千米。西城區是戰國燕都薊城所在地,遼、金、元、明、清歷代均為京都一部分。作為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地和800多年的建都地,是皇家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融合區,是皇城文化、仕子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各種文化高度融合的區域 [2] 。西城區風景名勝眾多,著名的景點有月壇公園、歷代帝王廟、陶然亭公園、北京大觀園、醇親王花園、恭王府花園等。

32、晉國,山西絳縣


絳縣史稱故絳,隸屬於山西省運城市。地處太行之末、中條之首,位於山西省南部,運城市東北部,東部與翼城縣毗連,西部和聞喜縣接壤,南跨中條山與垣曲縣相鄰,北部自東向西由翼城、曲沃兩縣和侯馬市環繞。絳縣是堯王故里,晉之故都,周勃封地。因公元前541年晉平公設置「絳縣」,絳縣成為中國的第一個「縣」。絳縣是龍舞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文物資源豐富,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

33、魏國,山西芮城縣


芮城縣,隸屬於山西省運城市,位於山西西南端,黃河中游,地處晉、秦、豫三省交界處,國土面積117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37.8%,轄7鎮3鄉。縣區礦產資源稀缺,主要依靠種植業,是華北小麥主產區。農作物主要是小麥、棉花、蘋果、大棚菜等,地方特產主要是條山蘋果、黃河鯉魚,特色小吃有芝麻糖、無核蜜棗、麻片、醬菜、泡泡油糕、陽城滷肉。探明的稀缺礦產資源有磷礦石、石灰石、紫砂石、銅、金等20餘種。芮城殷商時屬方國,稱「芮國」,西周初分封詣侯,武王封姬姓子弟於此,稱魏國,今縣城北有魏城遺址。魏城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魏。

34、霍國,山西霍州


霍州市隸屬山西省臨汾市,位於山西中南部。與臨汾、晉中盆地交界,扼山西南北。南北長約30千米,東西寬約36千米,總面積765平方千米。霍州市下轄5個街道、4個鎮、3個鄉,總人口28.76萬(2013年)。境內東北高、西南低,平原、丘陵和山地各占三分之一,汾河從西北切割韓信嶺入境,流經市境西部。太岳山主峰和汾河橫貫其中。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霍州市是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其弟叔處於霍,稱為霍國。因境內有彘水,故又名彘。都城在今汾河西岸白龍鎮陳村一帶。春秋時期,晉獻公於公元前661年率軍滅霍,霍哀公奔齊。霍地由此歸晉,稱為霍邑。

35、虞國,山西平陸縣


平陸縣隸屬山西省運城市,地處秦、晉、豫交界處三角地帶。平陸縣北靠中條山與運城盆地相依,南臨黃河與河南省三門峽市相望,東接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與河南省洛陽市、鄭州市為鄰,西與芮城縣為邦。國土面積1173.5平方公里。平陸縣境周長216公里,東西長67.5公里,南北寬34.5公里。周康王時期,分封周太王次子仲雍的曾孫虞仲於虞(今山西平陸縣北),從而建立虞國,虞仲為紀念這件事鑄造了宜侯夨簋。公元前655年,晉獻公採用荀息「假道伐虢」的計策,滅亡了虞國。

36、秦國,陝西鳳翔


鳳翔縣,隸屬於陝西省寶雞市,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寶雞市東北,縣城距寶雞市區44千米。鳳翔縣東西分別鄰岐山縣和千陽縣,南北分別為陳倉區和麟遊縣。鳳翔縣古稱雍,是周、秦發祥之地、嬴秦創霸之區、華夏九州之一。相傳秦穆公之女弄玉善於吹笛,引來善於吹簫的華山隱士蕭史,知音相遇,終成眷屬,後乘鳳凰飛翔而去,唐時取此意更名鳳翔。是陝西省首批公布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鳳翔歷史悠久,先秦19位王公在此建都294年,是秦始皇加冕、蘇軾初仕之地。千年園林東湖,西府「三絕」,是民間工藝美術之鄉,享有「青銅器之鄉」和「西鳳酒鄉」的美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