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娃總給家人換稱呼,心理學家:恭喜你!這是孩子遊戲的高峰期

if枕邊育兒 發佈 2020-02-28T16:16:16+00:00

文|全文共2357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朋友陳晨家兒子可可不到三歲,特別喜歡跟在我家妹妹身後當「小跟屁蟲」。

  • 文|全文共2357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

朋友陳晨家兒子可可不到三歲,特別喜歡跟在我家妹妹身後當「小跟屁蟲」。最近正好約著一起玩,我問可可:「寶寶,媽媽中午給你吃什麼好吃的啦?」「這不是我的媽媽,她是三角龍。」可可小嘴一嘟,一臉認真地反駁我。「嗯?三角龍?那你是三角龍的寶寶嗎?」我反逗他。「才不是呢,我是霸王龍。」可可嚴肅的模樣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倆娃在一旁玩耍,陳晨有點不解地說:

「他最近總是這樣,會把家裡所有的人都換一個稱呼,如果叫他『寶寶』或者『可可』,他就會生氣。對我們也不叫『爸爸媽媽』了,不是『三角龍』就是別的啥名字。你說他這是模仿嗎?還是喜歡給別人起外號呢?」

皮亞傑遊戲理論上對可可的行為有一個解釋:「象徵性遊戲」,既不是模仿也不是起外號

兒童的四類遊戲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象徵性遊戲是兒童遊戲的高峰。

眾所周知,嬰幼兒的思維方式是由感覺運動思維逐漸轉向具體形象思維的。根據皮亞傑的遊戲理論,遊戲可以分為四類練習性遊戲,象徵性遊戲,規則性遊戲和結構性遊戲。

1、練習性遊戲:一般出現在一歲半以前,是以娛樂為目的,這個時候寶寶的思維還處於感覺運動階段。也就是說此時寶寶所做的一些遊戲,都是單純的在重複,獲得最初的遊戲樂趣。像是推到積木、或者反覆揉搓一團紙。

2、象徵性遊戲:寶寶在一歲半以後,思維逐漸開始轉向具體形象,這個轉變對於孩子來說是一次巨大的飛躍。此時你會發現孩子開始進行一些「假裝」性質的遊戲,比如假裝打電話,假裝吃飯等行為。

3、規則性遊戲和結構性遊戲:7歲以後,孩子開始出現運算型思維,遊戲就開始向規則性和結構性轉變。這時候桌遊、複雜的積木都會成為他們遊戲的內容。

那麼文章開頭樂於模仿的可可,所處的象徵性遊戲階段,又有什麼特點呢?

關於象徵性遊戲

《學前教育學》一書提到:象徵性遊戲,又稱為符號遊戲,是兒童通過模仿和想像扮演角色,反應周圍現實生活的遊戲形式。

當你發現寶寶開始把象徵性符號和實際物體聯繫在一起,並能在實物和象徵性物體之間自由轉換的時候,說明他開始進入象徵性遊戲的階段了。

A、出現的原因

內在驅動力的影響下,孩子會去尋找一種讓自己更為放鬆和更加富有權利的遊戲。而在象徵性遊戲中,孩子對所有的物品都具備百分之百的主宰權利。比如在真實的生活中,我們擔心孩子安全,就會把剪刀、小刀等鋒利的物品束之高閣。而孩子就會在遊戲中變身為超級廚師主宰廚房的一切。

B、遊戲表現形式

1、 以物代物或者以人代人。比如把積木當做水果,或者把小玩偶當做家人。這是最早的象徵性表現。

2、 外形和用途完全不同的物品來代替遊戲品。這時孩子開始進入較為高級的遊戲階段,比如會用碎紙屑來代替餅乾,就是較高的象徵性思維表現形式。

C、 無實物代替

他會假裝手裡有東西來進行遊戲。並且根據孩子的身體發展,他也會做出更多複雜的動作。從最初簡單的拿取,發展到一系列的遊戲程序。比如會預設有一隻小羊餓了,然後假裝拿著鍋做飯,添加調味品,再倒入碗中,拿給小羊吃。

D、這不是「過家家」的遊戲

我並不認為孩子所進行的象徵性遊戲是「過家家」,因為「過家家」是需要有一定的規則性。但在象徵性遊戲的階段,卻不存在明顯的規則性。它就是孩子的一個小世界,在這個虛擬的世界中,他自己是完全的主人。所有被禁止不能觸碰的東西,都會處於他的控制之下。

而且寶寶常常是自己一個人玩,即使有同伴,也是各玩各的,並沒有協作關係。這也是象徵性遊戲的主要表現,是平行遊戲的表現

象徵性遊戲的意義

實驗結果表明,經常玩象徵性遊戲的孩子在認知發展、語言技能及創造性的表現上都比很少玩的孩子更好。

在玩象徵性遊戲的時候,我們常常會發現孩子是在一個人自言自語,甚至有的孩子能玩上很長時間,並不需要家人的陪伴。有的寶媽會懷疑娃是不是自閉了?為什麼不和別人溝通呢?要知道在這個時候,孩子非但不是自閉,還對孩子的發展有很重要的意義

1、 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

隨著孩子對象徵性遊戲的把控能力,他的遊戲內容會越來越豐富,情節也更複雜。我記得哥哥在四歲左右的時候,他有時候會把他喜歡的玩具堆滿茶几。然後堆一個城堡出來,在他「自言自語」的過程中,我能聽到他說「長頸鹿,這是你的家,你喜歡這個樓梯嗎?那我幫你換一個吧」之類相似的委婉寬容的話語。他對連詞的使用,比如「但是」「因為」等詞彙也是在此時學會運用的。

2、 增進孩子情緒調節的能力

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會給自己提供一個表達情緒的機會。而在遊戲情緒的轉折中,能夠學會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消極情緒,以及去學著如何把不好的情緒轉化為良好的情緒

有的孩子還會把自己在現實中接受到的情緒,反應在遊戲當中。比如因為被父母訓斥而心情不佳,等他做象徵性遊戲的時候,就會逐漸調整自己的情緒

3、 想像能力的發展

這點是毋庸置疑的,可以進行象徵性遊戲的第一要素就是孩子具備了一定的想像能力,思維在進一步的發展。而在玩象徵性遊戲的時候,需要孩子把物品想像成不同的存在。想像力越發達,在象徵性遊戲中的創意越多

4、 認知能力的提高

在遊戲中,孩子需要把現實物體和虛擬的物體結合起來,但又需要有區分。這個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的「本我」、「超我」和「自我」是一致的。「本我」想做的無法完成,因此有了「超我」,而在遊戲的過程中,「本我」就會超過「超我」,進而發現了「自我」。

5、 愛的能力

在象徵性遊戲中,自然會有虛擬的生命存在。而我們通常會發現,孩子構造出來的「小貓」「小狗」「小熊」等小動物都在孩子的全方位保護之下。他對它們是極其的愛護,也會把在日常生活中接收到的愛分享給它們。學會愛,懂得愛,分享愛,讓孩子成為一個善良友愛的人,不也是我們的期望嗎

枕邊育兒寄語:

雖然孩子在玩象徵性遊戲的時候,並不需要父母的陪伴。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聽之任之,也需要在恰當的時候給予孩子一定的幫助和引導,這是拔高孩子智商和情商很好的機會。

【本文圖片均來源網絡,侵立刪】

往期回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