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思想閉塞的士大夫集團,明朝宦官簡直就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狐狸先森幾點鐘 發佈 2020-06-11T03:53:36+00:00

電影《新龍門客棧》裡面,手握大權的宦官們就沒一個好人。只要這幫人一出現,那一準沒好事。在明朝剛剛建國的時候,明太祖朱元璋對宦官特別警惕,曾經下令,禁止宦官讀書識字,還在皇宮門口掛了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違令者斬。

電影《新龍門客棧》裡面,手握大權的宦官們就沒一個好人。


只要這幫人一出現,那一準沒好事。


他們聚在一起,不是殘害忠良,就是魚肉百姓。


明代宦官的典型代表大概就要數「九千歲」魏忠賢了,他囂張跋扈,不可一世,不知害死了多少人。



因為宦官的對立面是士大夫集團,站在道德制高點的士大夫們看宦官,當然是各自鄙視。


但如果宦官真的如此不堪,為什麼明朝皇帝越用越順手呢?


如果只把宦官當成皇帝斗大臣的工具,那就太過於流於表面看問題了。


01


在明朝剛剛建國的時候,明太祖朱元璋對宦官特別警惕,曾經下令,禁止宦官讀書識字,還在皇宮門口掛了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違令者斬。


這裡的「內臣」說的就是宦官。


那問題就來了,朱元璋對宦官這麼提防,為什麼宦官後來會權傾朝野呢?



這就要從朱元璋的兒子,明成祖朱棣說起了。


我們知道,朱棣是通過造反上位的。


他本來是駐守北部邊疆的燕王,後來發動兵變,率軍南下,奪取了皇位。


朱棣的王府里有好幾位能幹的宦官,在戰爭期間從事情報工作,立下了汗馬功勞,鄭和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朱棣能夠奪權,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在朝廷里有內應。


朝廷上的官員受到儒家忠君觀念的影響,不大可能做內應,宦官們沒有什麼心理負擔,看到朱棣在戰場上節節勝利,就私下和朱棣聯繫,暗中傳遞朝廷的最新動向。


朱棣即位以後,為了投桃報李,開始重用宦官。



當然,朱棣作為一代帝王,不可能僅僅出於感激,就打破朱元璋定下的規矩。


他的這種做法,背後還有更深的政治目的,那就是用宦官去防範和壓制文武百官。


你想,朱棣通過造反登上皇位,朝廷上當然有人不服,所以朱棣登基以後,就對反對派大臣進行了血腥的屠殺。


可是殺歸殺,倖存下來的大臣們,他們心裡會不會有怨言呢?


這一點朱棣心裡可沒譜,畢竟皇帝都是以猜疑為天職的。


於是,朱棣為了提防大臣,就開始重用宦官。


02


朱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太監去做監軍。


當時朱棣剛剛即位,全國人心不穩,他就派出幾員大將,去接管邊境地區的軍權。


他對這些大將不太放心,就又派出幾名心腹宦官,跟過去監視他們,這就是宦官監軍的開端。


後來,朱棣從京城的軍隊里挑選出14萬精兵,組成了一支精銳部隊,叫作「十二團營」。


統領十二團營的,居然是宮裡的宦官。


於是,宦官監軍漸漸變成了正式的制度,宦官系統的最高權力機構司禮監,也漸漸取代了原來的兵部,成為最高軍事決策機構。



除了讓宦官監軍,明成祖朱棣還有一項制度創舉,那就是設置了東廠。


東廠是一個特務機構,由宦官進行管理,專門負責監視文武百官,以及一般百姓。


請注意,東廠還有一項重要的職能,就是監視錦衣衛。


錦衣衛也是一個特務機關,是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


朱棣覺得錦衣衛在皇宮外面辦公,他們平時都在忙些什麼,是不是對自己絕對忠誠,都不好判斷,於是他又設立了東廠,派宦官去做東廠的首領。


這是因為他覺得,宦官是自己身邊的人,用起來最放心。


東廠位於今天北京的東安門附近,大堂的入口處掛著一塊匾,上面寫著四個字:「朝廷心腹」,大堂上還供奉著南宋名將岳飛。



這些都特別能反映東廠的本質:充當皇帝的心腹,對皇帝個人效忠。


東廠的管轄範圍很廣,大到軍事將領們的不軌企圖,小到老百姓對於朝廷的私下議論,他們統統要管。


03


明代宦官除了少部分人,大多數都奉公守法。


他們和士大夫之間的衝突,並不是源於道德上的高低,而是源於做事邏輯上的差別。



宦官是皇帝的代理人,不受部門政治的影響,做事也只看效果。


士大夫內部卻存在盤根錯節的部門利益和地方利益,做事還受到儒家道德觀念的限制。


而這樣的邏輯,在做具體事情時,宦官比士大夫好使多了。



在明孝宗朱佑樘在位期間,黃河決堤,水淹千里。


皇帝朱佑樘先是派工部侍郎陳政去把河堤封住,結果陳政還沒完成任務,就死在了任上。


皇帝就又派了一個叫劉大夏的官員去治理黃河。


劉大夏看到黃河水患這麼嚴重,心裡很著急,趕緊動員各種資源,搶修河堤,援救災民。


問題是,他的政治影響力很有限,根本沒法把各個部門的人團結在一起,去完成救災的任務。


皇帝看到這種局面,決定任命一個叫李興的宦官去擔任抗洪搶險的總指揮。


這位李興代表的是皇帝的權威,他來了以後,抗洪團隊立刻要錢有錢,要人有人。


李興直接從皇帝那裡要了兩萬兩白銀的經費,朝廷還投入了12萬的工人,並且調撥了河南和山東一帶的糧食,用於賑災。


在李興的統一指揮下,這次洪災很快得到緩解,受災的百姓對李興這個宦官非常感激,甚至把他視為再生父母。



遇上這些自然災害,士大夫不好使,還是宦官比較給力,這是因為宦官直接代表皇帝,只對皇帝個人負責,可以打破各種部門利益。


士大夫內部卻存在盤根錯節的部門利益,尤其是那些地方官,他們往往要照顧地方利益,為地方說話。


所以遇上急事的時候,皇帝總喜歡派宦官去解決問題。


04


也正因為宦官做事邏輯的特殊性,所以使得他們在幫皇帝打理財務時,成為了距離工業革命最近的一批人。


宦官就像是皇家的職業經理人,幫助皇室經營著他們的資產,目的就是保值增值。



我們經常說,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工商業當然比農業要掙錢,這一點明朝的皇帝其實很清楚。


在當時,掙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開礦,尤其是金礦、銀礦,那開採出來就是錢啊。


明朝的皇帝們不僅喜歡開礦,還主要派宦官去負責開礦,這些宦官被稱為「礦監」。


皇帝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因為派宦官去開礦,所得的收入大部分屬於皇帝個人,不會被政府拿走。


比如萬曆年間有一個名叫陳增的宦官,長期在山東地區採礦。


他在當地受到官員和民眾的抵制,因為他如果判斷老百姓的房子和土地下面藏著礦產,就會對老百姓說:你家裡有礦啊,然後強迫老百姓搬走。


於是,山東的官員經常向皇帝上奏摺告他的狀,但是萬曆皇帝從來只當沒看到,因為陳增是在替他賺錢。



比起讀四書五經,宦官對奇技淫巧還是非常感興趣的。


萬曆年間有一個叫陳奉的宦官,擔任礦監,替萬曆去採礦。


他除了採礦,還對一項事業特別著迷,那就是冶煉高碳鋼。


當時,中國的工匠們已經知道,把特定數量的碳粉與鐵混合,能夠提高鋼鐵的硬度。


陳奉當時制定了一項生產計劃,想要大批量生產高碳鋼。


但他做事特別魯莽,為了討好達到煉鋼的效果,經常與當地老百姓發生衝突,比如損壞老百姓的農田和墓地。



這在儒家士大夫看來,是難以饒恕的惡行。


於是,士大夫們想方設法阻撓陳奉的開礦和煉鋼事業,陳奉在任只有兩年,就被召回了京城,他的理想和計劃也就此終結了。


05


除了開礦,宦官們還致力於發展製造業和國際貿易,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長江下游的蘇州和松江一帶的紡織業。


明朝在這些地區建立了不少紡織工場,並且僱傭了一萬多名工人來做工。


負責管理這些工人的也是宦官。



宦官為了討皇上開心,也為了給自己撈油水,當然是變著法子提高產量,拓展銷路。


蘇州、松江一帶的紡織品不僅行銷國內,也成為大宗出口產品,為國家創匯。


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裡面有一個叫楊金水的宦官,就是江南紡織業的職業經理人。


為了創收,他還親自出面,和外國商人談判,爭取外貿訂單。


楊金水這個人物雖然是虛構的,但類似他這樣的人,在明代歷史上確確實實地存在著。


你看宦官已經儼然是一家企業的CEO了,不僅業務遍布國內,還遠銷海外,甚至能和外國商人談笑風生。


這個和我們印象中只會殘害忠良的宦官不一樣吧。



還有鄭和下西洋的例子。


鄭和的船隊的航海技術是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而且給大明王朝開闢不少海上貿易。


鄭和在下西洋這件事中的角色,既是軍隊的統帥,又是國家的外交官。


無論從哪方面對比,哥倫布都只有羨慕嫉妒恨的份。



但只看到成本,看不到長遠收益的士大夫們,認為鄭和下西洋勞民傷財。


而且讓一個宦官出使海外,成何體統。


所以上面提到的那位治水不力的劉大夏,一把火把鄭和的航海文件給燒掉了,我看你還怎麼下西洋。


士大夫們真的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啊,事沒成幾件,搞破壞則是槓槓的。




開礦、發明技術、提高生產效率、發展工商業、拓展海外貿易......


比起思想閉塞的士大夫集團,宦官簡直就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雖然明代宦官貢獻不少,但這並不能說明他們的存在就是正確的。


這些事情本不應該宦官來做,說到底,還是大明王朝的制度出現了問題。



宦官攬權是皇權專制的延伸,並非是為了給明朝發展資本主義。


加上宦官無法傳承財富,也就無法實現資本積累。


哪怕他們離工業革命再近,也無法讓大明王朝開啟真正的工業革命。


這樣的生產關係,註定明朝時的中國,錯失工業革命。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註:狐狸先森幾點鐘。

我們一起漲知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