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太小我照顧他他也不知道,等記得了再說」寶寶真的沒記憶嗎

陪寶寶寫日記 發佈 2019-12-19T09:52:06+00:00

前幾天閨蜜剛生了孩子,孩子生下來沒多久,閨蜜就發現了一個十分有趣的事,那就是這麼小的嬰兒似乎也有記憶。原來,孩子剛生下來隔兩個小時就要餵一次奶,一開始的時候,孩子想要喝奶就使勁哭,小嘴嘬著到處找奶嘴,似乎一秒鐘都等不了了。

前幾天閨蜜剛生了孩子,孩子生下來沒多久,閨蜜就發現了一個十分有趣的事,那就是這麼小的嬰兒似乎也有記憶。

原來,孩子剛生下來隔兩個小時就要餵一次奶,一開始的時候,孩子想要喝奶就使勁哭,小嘴嘬著到處找奶嘴,似乎一秒鐘都等不了了。可是,閨蜜每次給孩子餵奶之前,都習慣性地先給孩子換了尿不濕再給孩子餵奶,這種習慣持續沒多久,閨蜜就發現,每當孩子餓了哭的時候,自己只要去給孩子換尿不濕,孩子就不再哭了,似乎知道媽媽馬上要來給自己餵奶,安靜地任由媽媽擺布,也不再像之前一樣等不及地哭泣。

難道剛出生幾天的嬰兒就有記憶了嗎?他怎麼知道媽媽換完尿不濕就會給他餵奶呢?

01、嬰兒真的有記憶嗎?

記得我家孩子很小的時候,我跟老公說讓老公照顧他,老公為了逃避責任,就開玩笑地跟我說:「我現在照顧他他也不記得,等他再長大一點,有記憶了我再照顧他,至少他知道我照顧過他。」

老公這種想法真的很聰明嗎?嬰兒是不是真的沒有記憶呢?美國心理學家范茨的一項嬰兒實驗告訴我們答案。

實驗內容是這樣的:研究者給嬰兒們一共呈現了10組照片,每組照片呈現1分鐘。在這10組照片中,每組都有一張完全相同的照片和另外一張互不相同的照片。

研究者發現,在10次呈現照片的過程中,2個月以上的嬰兒對完全相同的照片的注視時間越來越短,而對互不相同的那張照片的注視時間越來越長。

這一發現,讓心理學家們想到,嬰兒之所以更少的注意相同的照片而更多注意不同的照片,正是由於嬰兒對相同照片的記憶。當嬰兒發現自己已經看過那張相同的照片了,便不再花更多時間觀察那張照片,而去研究另外一張照片了。

後來,為了論證這一實驗結果的可靠性,研究者又做了另外一種實驗,那就是先給嬰兒看一個物體(假設是一個紅球)一段時間,之後拿走紅球,再把紅球和另一個新的物體(假設是紫色正方體)一起呈現給嬰兒。

結果發現,嬰兒看紫色正方體的時間比看紅球的時間更長。再結合嬰兒更喜歡新鮮事物這一現象,研究者證明了嬰兒對物體的再認能力,說明了嬰兒記憶能力確實是存在的。

那麼再回到開頭我們說的那個,閨蜜的寶寶出生才幾天的嬰兒,難道就如兩個月的嬰兒一樣,有記憶功能了嗎?其實,那個時候的嬰兒並不完全說是有記憶,只能說是條件反射。

那麼條件反射是什麼,對嬰兒來說意味著什麼呢?《孩子13歲之前,媽媽一定要懂的心理學常識》這本書里,是這樣說嬰兒的條件反射的:

條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後在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後天性反射,是一種高級的神經活動,原本不能引起某一反應的刺激,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把這個刺激與另一個能引起反應的刺激同時給予,最終使這兩個刺激之間彼此建立起聯繫。

這樣說可能比較籠統,那麼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吧,比如一個怕酸的人,一看到檸檬或者山楂類食物,就不自覺地分泌唾液,嘴裡似乎也出現酸酸的感覺,不由自主地咽一口唾沫,這就是因為之前多次嘗過酸的物品,在檸檬或者山楂這個外界刺激下,跟自己分泌唾液的生理反應之間建立了關聯,所以才會這樣。

而剛出生的嬰兒,能在換尿不濕這個動作刺激下,跟喝奶這件事關聯起來,這就形成了他原始的記憶素材,是他記憶開始的標誌,只是他表達的方式比較特殊,容易讓大人忽略而已。

02、 嬰兒的幾種記憶模式

在《孩子13歲之前,媽媽一定要懂的心理學常識》這裡書里,曾提到嬰兒的記憶一般有四種模式,是根據年齡階段的不同而產生的。

l 第一種記憶叫「運動性記憶」:

我記得我家孩子剛剛出生不久的時候,我在寶寶的嬰兒床上方放了一個風鈴,那時候他剛剛睡醒,第一次看到五顏六色的風鈴嚇了一跳,當他開始手舞足蹈,風鈴受到嬰兒床的晃動就發出聲音,寶寶的眼神瞬間就定格在了一處,似乎在認真地辨別聲音的來源和出處。

後來又試了幾次,每當他高興地手舞足蹈的時候,風鈴總能發出聲音,於是他就記住了這件事。

事實上,這個時候寶寶的記憶模式,叫「運動性記憶」,這種記憶一般出現在寶寶出生兩周左右,它是指寶寶能記住自己的運動或者動作。

比如這個時候的寶寶,會慢慢地開始把手高高舉起,依靠最基本的動作技能來試圖控制自己的身體,再或者寶寶偶然聽到勺子敲擊杯子的響聲,又或者洗澡的時候,寶寶不小心把瓶子扔進水裡發出的水賤聲等等,都會讓寶寶覺得很有趣,從而對這件事情或者同樣的場景有記憶,再進入同樣的場景時,他就會重複同樣的動作。

l 第二種記憶叫「情緒性記憶」:

記得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個小寶寶的視頻,大概六七個月的樣子,他的媽媽去世了,小姨在他面前唱起了他媽媽曾經給他唱過的兒歌,當時孩子聽到這首歌就想起了他的媽媽,臉上出現十分複雜的表情,又想笑眼裡又含滿淚水,看著十分心疼。

寶寶在半歲左右就會出現「情緒性記憶」,對於體驗過的情緒或者情感,都能給他留下回憶,再遇到相同的場景他就會回憶起曾經歷過的事情。

l 第三種記憶叫「形象性記憶」:

我們做媽媽的都知道,很多孩子在半歲左右就開始「認生」,也就是說只讓自己熟悉的或者喜歡的人抱,這其實就是「形象記憶」。寶寶會根據具體的形象來記住各種材料。

比如我之前有個朋友,她自己開零售店,每天上班的時候,她跟她的店員都會穿工作服,她的寶寶就很認生,只讓穿跟她一樣工作服的人抱,因為寶寶經常跟她去店裡,已經對媽媽的「工作服」產生了形象記憶,在寶寶的意識里,穿跟媽媽一樣「工作服」的人就代表著媽媽,有著異乎尋常的親切感。

l 第四種記憶叫「邏輯性記憶」:

「邏輯性記憶」也叫「語言邏輯記憶」,這種記憶所保持的不是具體的形象,而是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和規律的定義、法則等,是以語言材料作為記憶的內容。

我們都知道寶寶的語言發展是循序漸進的,因為語言這個東西比較抽象,尤其是我們中國的語言文化,十分博大精深,所以相對而言寶寶的語言記憶發展會比較晚,也是需要寶寶的語言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現「邏輯性記憶」。

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知識,可以找到今日頭條APP介面,在搜索欄輸入「嬰兒記憶」,就可以搜索出更多有關嬰兒記憶方面的問題,又方便又快捷。


03、 如何提高寶寶的記憶能力

我們了解了寶寶的每個年齡階段不同的記憶方式,就知道在寶寶的記憶發生之後,就會隨著生理和心理等其他方面的發展,在量和質上也不斷地發展著,可是,記憶能力和人的其他能力都是一樣的,可以經過後天的訓練而加強,所以我們作為父母,也可以通過採取以下措施來提高寶寶的記憶能力。

  • l 給寶寶提供形象具體的記憶對象

記得有一次帶孩子在遊樂場玩,有個媽媽指著牆上不同顏色的木珠子問:「這是什麼顏色呀?紅色;這是什麼顏色呀?綠色;這是什麼顏色呀?紫色……」寶寶懵懂地在一邊,看著媽媽表演,最終自己什麼也沒學到。

其實像這位媽媽,就是沒有提供給寶寶形象具體的記憶對象,我們教給寶寶認顏色,我們可以讓孩子跟身邊具體的相關顏色事物關聯起來,比如看到紅色,可以告訴寶寶:「這個珠子是紅包,跟媽媽身上穿的衣服是一個顏色呢,寶寶的鞋子也是這個顏色,這就叫紅色。」

這樣充分利用生動具體的形象來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從而使寶寶加深對這個顏色的記憶,這樣才能使寶寶從無意記憶過渡到有意記憶,從而深刻記得這個物體或者顏色。

  • l 用孩子能聽懂的方式幫助寶寶理解

3歲以前的寶寶,主要以機械記憶為主,因為他的個人理解能力有限,但是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多給寶寶講解詳細內容,幫助寶寶理解其中的含義。

比如我家孩子兩歲多的時候,有一次我帶孩子去給車加油,孩子問我:「媽媽,為什麼車要加油呀?」我告訴他:「汽車是通過燒汽油產生動力才能行駛,如果沒有油了,就像人餓了一樣,沒有力氣跑動了。」等加完油,孩子問我:「媽媽,汽車吃飽了嗎?」等到下次我再說要加油的時候,孩子問我:「媽媽,汽車餓了嗎?」

看,用孩子的方式講解給他聽事物的原理,其實孩子是能夠理解的,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也加深了孩子的記憶能力。

  • l 多跟寶寶一起回憶

有的媽媽會覺得自己孩子記憶力不好,以前的事情都會記不住,其實這是孩子記憶發展的特點,當新的事物充斥他的腦海時,過往不是很深刻的記憶就會遺忘,父母可以多跟孩子一起討論以前的事,幫助孩子回憶。

我記得有一次下雨,我跟3歲的兒子一起聊天,我告訴他我小時候每到夏天下雨過後,就會光著腳丫跟小夥伴們一起到小樹林裡挖知了,孩子覺得十分有趣,過了一段時間,有一次我倆經過一個小樹林,他就問我:「媽媽,這是你小時候下雨的時候挖知了的小樹林嗎?」

多跟孩子一起回憶,可以鞏固孩子的記憶,也可以分享彼此的生活,幫助寶寶更加了解自己和他人。

我們要知道,每個人的記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從簡單到複雜,從少數到多數,對於稍小一點的寶寶,我們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引導寶寶去關注你想讓他記憶的東西,再通過平時的聊天,幫孩子鞏固記憶,提高記憶能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