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疫情,影響世界各國農業的痛點還有哪些?

中國食安守望者 發佈 2020-04-14T01:43:30+00:00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讓全球糧食供應趨緊」今日俄羅斯網站4月9日報導稱,國際大米價格已漲至7年新高,小麥期貨價格也在3月中旬以來上漲15%。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讓全球糧食供應趨緊」今日俄羅斯網站4月9日報導稱,國際大米價格已漲至7年新高,小麥期貨價格也在3月中旬以來上漲15%。美國和歐洲的媒體則關注疫情導致的產品滯銷和用工荒為行業和糧食安全帶來的挑戰。


01、疫情下市場和供應鏈發生巨大變化

美國「農業」網站本周報導稱,美國聯邦農業局經濟學家維諾尼卡·奈格表示新冠疫情對農業的衝擊是全國性和全方位的。她表示,奶類、肉類、棉花以及大豆價格均急劇下降14%到31%不等。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經營蔬菜農場的吉姆·艾爾德曼表示:「當前的問題是食品服務業基本關停,產品無處可銷。」家畜生產商皮特·巴克肯認為新冠疫情會帶來百萬美元的損失。


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在美國2018年的1.7萬億美元食品支出中,外出就餐約占54%。但疫情引發的外出就餐驟降已影響整個乳品行業,導致黃油供應過多但商店內面包供應不足,黃油和奶酪價格隨之大跌。


消費者在疫情中改變了購買食品的方式,食品供應鏈的問題也導致狀況頻發,美國農場局聯合會主席杜瓦爾表示:「農場將能生產出足夠食品,但在它們抵達餐桌之前會面臨加工、運輸等問題。」目前美國市場已經出現包括滿載覆盆子的卡車從市場退回和大量牛奶被傾倒等現象。


據「農業」網站報導,美國最大的農場集團總裁表示,國會近日為新冠疫情向農業撥款235億美元不足以救濟「農場經濟」。杜瓦爾表示,農業需要「遠比援助法案多得多的錢」。一些農業公司在為分得抗疫款項展開公開競爭。


02、國外田野勞動力緊缺


疫情令田間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加劇。英國廣播公司9日報導稱,由於疫情導致主要農業勞動力的東歐民工無法到崗,英國數百萬噸的蔬菜和水果面臨爛在地里的危險。不過由於國內許多行業「停擺」,主動申請到田間工作的英國人創歷史新高。英國就業中介平台Totaljobs稱,過去一周有5萬人在尋找農業領域的工作。


用工問題也出現在美國,美國農場局聯合會的最新數據顯示,外國臨時簽證工人約占全美農場勞動力的20%,大多來自墨西哥,其中近25萬人在2019年獲准在美工作。但疫情開始席捲美國後,美國暫停常規移民和非移民簽證審批服務,美國農場主擔心無法獲得外國勞動力。此後美國國務院放寬對此類工人的要求,但杜瓦爾表示「即便有這25萬人也仍然無法完全補足人手。」


03、糧食安全問題凸顯嚴重


「歐盟應囤積糧食!」歐盟官方新聞網站「EURACTIV」8日報導稱,糧食供應受到兩個方面影響:一是民眾對於食品短缺的擔憂引發囤積行為,造成糧食供應不足。二是全球運輸不暢,許多歐盟國家邊界封閉,加上季節性工人短缺導致運輸和儲存能力不足。法國農業協會和多位法國歐洲議會議員正在敦促歐洲委員會增加糧食儲備,以避免價格出現暴漲或暴跌。雖然目前全球糧食供應總量充足,但是供應鏈已出現斷裂。


「囤積食品正在推動全球農產品價格上漲」,德國《商報》8日表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觸發了全球囤積糧食高潮,並可能導致供應短缺。無論是大米、小麥和其他基本食品的價格都已經飆升,大型進口商正試圖補充其庫存並防止供應短缺。歐洲期貨市場上的小麥價格最近幾天內上漲近20歐元,至每噸191歐元。


04、及早防控,我國農業未受影響


中國的農業生產是否受到了疫情影響?專家送來了一顆「定心丸」。分析師表示,中國的春耕時節主要在每年的三月,今年春耕沒有受到疫情的明顯影響。目前需要關注的是糧食價格問題。農業農村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至4月初,全國早稻育秧完成近八成、栽插近三成,早稻生產順利推進。最新農情調度顯示,湖南、江西早稻育秧過半,全國早稻育秧進度同比快1.6個百分點,栽插進度同比快1.1個百分點。


此前,為緩解疫情導致的農產品滯銷情況,中國多個電商平台發揮自身優勢「線上助農抗疫」。拼多多在2月上線「抗疫農貨」專區,幫助貧困地區和部分農產區解決特殊時期的農產品滯銷問題;京東也開通「全國生鮮產品綠色通道」;蘇寧拼購推出助農18項舉措,幫助農戶商品走出來、賣出去;阿里巴巴也發布「愛心助農」計劃,為全國核心產區滯銷農產品打造緊急供應鏈。


來源:新三農、品牌農業與市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