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山空中步道五一正式開放

南方都市報 發佈 2020-04-14T01:53:59+00:00

4月13日上午,廣州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第76場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活動,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何鏡堂領銜的專家團隊和園林等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白雲山還綠於民工程,並實地探訪白雲山西門、柯子嶺門、翠竹園門等新門崗,見證嶺南特色「一門一景」。

4月13日上午,廣州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第76場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活動,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何鏡堂領銜的專家團隊和園林等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白雲山還綠於民工程,並實地探訪白雲山西門、柯子嶺門、翠竹園門等新門崗,見證嶺南特色「一門一景」。

另外,白雲山麓湖越秀山連通工程6.2公里主體工程、配套綠化已基本完成,正在完善相關配套設施。連通工程已於清明期間試開放,「五一」正式開放,市民可以步行從傳統城市中心的中山紀念堂、越秀公園、花果山到達麓湖,將來可以步行暢達廣州花園、「綠肺」白雲山。

增加綠色開敞空間

記者從越秀公園東北門節點步行至花果山節點,沿路看到不少市民,空中步道的人氣頗高。同時,因為處於疫情期間,步道的各個節點有設置測溫點和登記處,並配有洗手間、座椅等公共設施。

緊接著,記者來到了白雲山幾大新門崗進行參觀。作為白雲山還綠於民工程之一,白雲山主要門崗由何鏡堂院士領銜的廣州地區大師團隊按照一門一策、一門一景思路,打造彰顯嶺南特色的標誌性門崗。新建成的柯子嶺門、西門、翠竹園門等白雲山門崗通過大尺度增加綠色開敞空間,視線開闊,依山就勢,大氣恢弘,與白雲山景融於一體,令人耳目一新。

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副局長吳敏介紹說:「我們這個城市要有城市的記憶,我們最終打造的景觀要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所以對白雲山的改造要還利於民,還景於民,建設雲山珠水,吉祥花城。」

「這一次我們對白雲山整個大門進行了全面提升,共有6個大門和10個小門,這次的工作很有特色,體現了開放和創新,首先我們創新了工作方式,集聚了廣州嶺南地區建築界的最強大腦,由何院士領銜和4個建築大師組成臨時工作室,由工作室建設白雲山大門;在這次工作中我們全部放手讓最專業的人做最專業的事情,以往的政府項目都是由設計師們拿出三五個方案,由政府決定,但這次不一樣,這次由每個設計師團隊各拿出三五個方案,再由大師工作室集體討論決定,因此現在市民看到的每一個門,都是由大師拍板決定的。」

展現廣府文化的兼容並蓄

吳敏介紹,項目由大師們全程跟進完成,目前已經完成4個,還有兩個在建,每位大師在這次工作中都展現了自己的風采,白雲山的大門在每一位大師心目中都不一樣,有的是花,有的是雲;有的手法是很現代的,有的手法是很嶺南的,都非常有創意,展現了我們廣府文化最大的特點,兼容並蓄。

「白雲山是廣州的山,它在每個大師和每個市民心目中都不一樣,他們有自己的方式詮釋它和守護它;白雲山也是我們市民的山,希望大家一起更好地愛護。」吳敏說。

其中,由何鏡堂團隊領銜設計的白雲山南門工期預計今年底完工。何鏡堂介紹了其設計理念:「南門區作為白雲山公園的一個門戶,非常重要,它不僅僅是一個門,更是一個區,首先作為白雲山公園的主入口,要有標誌性,體現廣州的文化,另外要整合旅遊、休閒、交通等功能,改造本著生態化、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的原則。」

形成三大景觀特色

據介紹,南門崗的設計主題採用「雲間花海」。結合地域文化性,取白雲之意,構嶺南之風;大門形態自由靈動,猶如流動的雲朵漂浮於重巒疊翠之間;格構式的組件化整為零,輕盈而飄逸,仿佛一把把雲傘散開遮蔽,陽光傾灑之下,地面光影斑駁。晚間,華燈初起,雲間木棉花通過燈光裝置映像出來,一朵朵木棉花在雲間歡快地綻放和跳動。

白雲山雲山南路集散廣場是廣州花園到白雲山風景區的一個過渡,在景觀設計上採用曲線的形式,與周邊廣州花園場地形式協調統一,創造一個可遊覽、集散、活動、休憩的多功能場所空間。形成三大景觀特色:結合現狀高差地形形成台地式集散廣場的花海景觀;打造人在花中走(台地景觀)-人在雲中游(起伏建築)-人在山中行(平坦廣場)複合景觀空間;形成花海-雲海-林海的多樣化景觀體驗。

采寫:南都記者 李宛真

攝影:南都記者 梁煒培

連結

1.柯子嶺門崗

設計理念:「行雲·流水」,以雲作為場地的肌理元素,塑造雲廊,打造似流水般的步道和展現山谷間緩緩流水之空間意境。

2.翠竹園門崗

設計理念:「石門」,以自然山石為靈感,用現代手法塑造出山石的形態,表達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概念。

3.西門崗

設計理念:尊重原門崗建築「山·門」概念,傳承歷史文脈,提高門崗的建築形象和觀賞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