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徐直軍:這些人再優秀我們也堅決不能要

南方略智庫 發佈 2019-12-19T03:00:57+00:00

1995年,任正非在一次題為《不前進就免職》的內部講話中,首次提出反對惰怠的概念。他說:「公司絕不允許高層幹部腐化,我們將持續地在高級幹部中反貪污,反盜竊,反假公濟私,反不道德行為。持續地反對惰怠,上至總裁下至各部門經理無一例外。


1995年,任正非在一次題為《不前進就免職》的內部講話中,首次提出反對惰怠的概念。他說:「公司絕不允許高層幹部腐化,我們將持續地在高級幹部中反貪污,反盜竊,反假公濟私,反不道德行為。持續地反對惰怠,上至總裁下至各部門經理無一例外。廉潔公司的行動將延伸到基層幹部,每一位有上進心的幹部,都要時時刻刻注意嚴格要求自己。」


此時的任正非認為,惰怠是一種人才的浪費,而企業最大的浪費就是人才的浪費。


2010年底,任正非在年度市場工作會議上講話說:「要杜絕腐敗,惰怠就是一種最廣泛、最有害的腐敗,人人皆有可能為之,不要以為與己無關。置公司於死地就是這種成功以後的惰怠。


這個時候,華為將「惰怠」上升為「一種最廣泛、最有害的腐敗」來看待。任正非說:我們象雙翼的神馬,飛馳在草原上,沒有什麼能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唯有我們內部的惰怠與腐敗。


惰怠將是打敗華為的唯一因素。2011年5月10日,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發表了主題為《談管理者的惰怠行為》的講話,系統總結了惰怠的18種行為表現。


時隔八年,2019年12月6日,任正非將該講話內容以總裁辦電子郵件的形式簽發學習,為了讓華為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持續地反惰怠,反南郭,自我批判,警鐘長鳴。



談管理者的惰怠行為——徐直軍在PSST體系幹部大會上的講話


在前兩天公司幹部大會上,在我負責的九個小組裡,我要求每個小組都討論一個問題:管理者的惰怠行為。當時,在每個小組討論時我都問「在座的有沒有惰怠者?」沒有一個人站起來說自己是惰怠者,我想大家肯定都不會認為自己是惰怠者。那我們換一個問法「我們的管理者有沒有惰怠的行為?」肯定有。那能不能把管理者的惰怠行為討論出來,然後每一位管理者再對照惰怠行為來照照鏡子。查鈞在小組討論完後,問了所有小組成員「在座的能夠保證每一條都不違反嗎?」沒有一個人回應能全不違反。那就是說,在座的所有管理者都是存在惰怠行為的,關鍵是我們怎麼去跟自己的惰怠行為做鬥爭。要通過不斷地每日三省吾身,去把我們的惰怠行為消滅掉。站在這個角度,我來回應今天PSST幹部大會上討論的管理者當責的主題。郭老師跟何庭波是從正面來講了管理者的當責,我就反過來講,如果我們首先把惰怠行為識別出來,再把這些行為消滅掉,那我們肯定就當責了。


首先,來看看我們自己的惰怠行為。我期望每一位管理者,都能對照惰怠行為,做自我批判、自我反省,對照這些行為看自己有幾條需要改進、怎麼改進,還要針對選出來的幾條,舉例來支撐。我們要深刻地剖析自己,要敢於自我批判,敢於與自己的惰怠行為做鬥爭。


1、安於現狀,不思進取


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應該只適用於我們的少數的管理者,雖然不多,但肯定存在。對於管理者而言,你敢不敢於去挑戰新的領域,敢不敢於去挑戰新的難題,敢不敢於有所追求?如果是不敢的話,都是安於現狀的表現,也是不思進取的表現。


2、明哲保身,怕得罪人


我們有的管理者,什麼事情心裡都清楚,什麼事情都講得頭頭是道,但就是不敢站出來說話、反饋問題,或者不敢去推動,怕得罪周邊,怕得罪領導,還怕得罪下屬。這樣,在我們這麼大的組織里,在流程還不健全的情況下,這種管理者怎麼能推動解決問題,怎麼能夠當責,怎麼能夠持續改進?


3、唯上,以領導為核心,不以客戶為中心


現在公司最深惡痛絕的就是做膠片。有些主管在給上級做匯報前,為了做一個匯報膠片,不知道要召集自己的下屬開多少次會。所以任總說,以後要做什麼事情都不敢提前通知,都得臨時通知,別為了他要來聽一次匯報,要來看一看,下面就花費很多時間,搞很多人做膠片。丁耘的檢討和承諾里加了一條「本系統將停止向領導匯報使用膠片模式」,我想說的是,對做膠片我們不要僵化地理解。如果說,我們做膠片的過程,是進一步去思考、去討論、去達成共識、去找到方向、找到思路,那做膠片的過程是增值的;如果連這個過程都不要了,那也太教條了。但是這個過程主管不要找太多人,如果我們做一套膠片要一二十人集體來做,那效率就太低了,就太以領導為中心了。按道理來說,主管自己的匯報,最好是自己來寫膠片。我在EMT匯報的膠片大多都是我自己寫的,一般也就是幾頁,把我想講的事情說清楚就可以了。我自己想、自己寫、然後自己去講,邏輯也會保持清晰一致。任總的所有講話都是自己親自寫的,從來都不讓別人寫,他寫完後再徵求EMT成員的意見,讓大家看寫得對不對。我們的主管就不能向任總學習嗎?你要匯報的膠片,能不能自己寫?寫完了,可以像任總一樣把大家召集起來一起評審。你要自己寫的話,我相信不會超過很多頁,也不會弄得花花綠綠,搞得那麼漂亮了。為了美化、格式好看,而浪費下屬和你自己大量的時間,這是不增值的。不能以領導為核心,我們首先不要組織大隊人馬來寫匯報膠片。我們要做增值的部分,堅決不做不增值的部分。


「不以客戶為中心」講得多了,就不多講了,上一次封閉在酒店研討了兩天「以客戶為中心」。軟體公司在AIS做BSS就是典型的「不以客戶為中心」的案例。客戶要的東西,本來都已經投標了,滿足了客戶需求。後來我們自以為是,把它換掉了,結果導致了客戶的不滿,這是典型的不以客戶為中心的案例。


4、推卸責任,遇到問題不找自己的原因,只找周邊的原因


馬電案例反映出,面對問題,部分高級主管已經形成了習慣:首先是搞清楚是別人的問題,那就跟自己沒關係了。如果發生任何事情,主管都習慣性地先看自己有什麼問題,都先把自己的原因找出來,那麼真正的原因就出來了。但我們最習慣的卻是先找別人的問題,不找自己的問題;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老擔心別人做不好,不擔心自己做不好。昨天討論會上,有個很生動的案例,有個主管在答疑時說「我懷疑以後這個政策的執行,別人會做不好」,我當場就回復他,你應該先想想你自己怎麼做好。所有主管都應該先把自己負責範圍內的做好,先把自己的心操好,先不要去操別人的心。現在很多人,很習慣去講一大堆別人的問題,從來不講自己的問題。


5、發現問題不找根因,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相當多的管理者,養成了一個非常不好的習慣,出了什麼事情,打個電話「你搞定」;上級領導問他「你抓了沒」,他說「抓了」。這一點,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講,我們要向董事長孫總學習。孫總遇到事情,要麼不管,要管就一定會刨根問底,一定要把最核心的原因找出來,然後再去解決。馬來的事情是這樣的,AIS也是這樣,出了問題後整個過程中就是投訴,就是指責,卻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原因。鄧飈是親自到現場以後,把AIS BSS項目過程全部復原,才知道是什麼原因。我們各級主管發現問題以後,有沒有找到根因?或者說我們根本沒有去找,我們只是打了一個電話,或者批示了一下,這樣怎麼能夠把事情搞透徹,怎麼能夠找到解決辦法?怎麼能真正解決問題?


6、只顧部門局部利益沒有整體利益


馬來的案例已經講得很清楚了,這種情況比比皆是。有些主管為了自己的部門利益,明明知道影響公司利益,明明知道公司的想法和要求,卻在下面想方設法,花了很多時間、精力去搞他的小九九。尤其涉及到我們有業務拆分和整合、團隊和人員要劃分的時候都表現得非常明顯。其實這些行為,上級領導都是知道的。你這樣做,公司怎麼敢交給你更大的責任。如果你的責任更大,你更以局部利益為主的話,那以後公司的整體利益誰來保證?你不要以為自己在下面做的小九九別人不知道,總有兩方人嘛,總有人會說出來的。


7、不敢淘汰惰怠員工,不敢拉開差距,搞「平均主義」


其實主管對他的下屬有沒有惰怠的很清楚,就是拉不下面子去處理,尤其是對老員工,有些還是自己的老領導或自己老同事,更拉不下面子。在這種情況下,你不淘汰,你不拉開差距,你就是對那些高績效者、對那些優秀者不尊重。這幾天一直在舉一個案例,有個部門堅定不移地把一個惰怠的員工淘汰了,大家都覺得做得很好。但在我們身邊,惰怠的員工比比皆是,那我們敢不敢給他降級、降等、降薪?我就講一個真實的例子:當時某個員工是18級,不符合崗位要求了,因為級別較高,主管不敢降,不知道降多少,我就把主管叫過來,說:那你就在團隊里把所有員工排個序。排完了我就問他,這位員工上面的員工是多少級,下面的員工是多少級?主管說「上一個人是15級,下一個人也是15級」。那我就說了,這個員工恰好就是15級呀。方法很簡單吧。面對這些你不知道要把他定成多少級的員工的時候,你就排序,排完序以後,看他上面和下面員工的級別,那你不就知道該定多少級了嘛?


我們各級主管對那些能力不強、貢獻已經很小的員工,不符合任職要求的員工,做了排序沒有?排完序以後你就能知道他該定多少級。尤其是13~17級這一塊,我們還沒有按崗位來定級。如果把職級降下來,最大的影響是把飽和配股的飽和值降下來了。我們原以為降1000-2000元工資對他有多大刺激,其實沒有多大刺激,但通過把他的職級降下來,最大的刺激就是把他的飽和值降下來。你們能不能在這次飽和配股之前,把所有該降級的先降下來,降了級以後,員工飽和值不但升不了,可能還會降下來了。每個團隊,都可以適當排序,尤其對那些惰怠了的員工,在整個團隊里排排序,看看他應該在哪個位置,然後給他合理地定級,該定多少定多少,該降多少降多少。如果還願意干他就干,不願意干他可以離開。


8、經常抱怨流程有問題,從來不推動流程改進


有主管經常抱怨流程多、流程複雜,並且時時掛在口頭上。如果真發現流程有問題,一定要指出哪裡流程多、哪個流程有問題。我們希望所有覺得流程有問題、流程多的人,要給所在組織的質量與運營組織、QA提出來,這樣我們才好改進。我們一直希望大家能反饋問題,但很多人就只抱怨,而且最後都成了口頭禪,動不動流程很多、流程很長、流程阻礙了發展,但從來不去推動流程的改進,從來不指出哪裡流程多了,哪個流程長了,哪個流程有問題。那怎麼改進呢?


9、不敢接受新挑戰,不願意離開舒適區


在研發還好一點,因為沒有哪個地方很差。但也有主管不想去新領域,不敢接受挑戰。今年一個很重要的導向就是希望幹部、骨幹能到新領域去,有人就怕這個怕那個,患得患失。


10、不敢為被冤枉的員工說話


有的主管怕為被冤枉的員工說句公道話,因為說了,可能就會被公司「戴帽子」。如果你真的覺得某個員工被冤枉了,為什麼不敢說呢?要麼你根本就不對這個員工負責任,要麼就是怕說了以後被主管批評,怕得罪人。但如果你都不敢說話,那又如何保護他們?


11、只做二傳手,不做過濾器


有很多主管只做二傳手,不做過濾器。任何地方來了事,他立即就傳下去了,不管這個事情該不該做、要不要做,反正不是自己親自做,這樣一來就讓下屬苦不堪言,不能聚焦工作。


12、熱衷於討論存在的問題,從不去解決問題


很多主管討論存在問題的時候,都是洋洋洒洒,能道出具體問題來,但從不去解決問題。無論是PSST的潛規則還是流程問題,或者是現在政策執行上存在的問題。作為主管,如果能夠把你們授權範圍內能解決掉的問題全部解決掉,那麼很多問題就沒有了,特別是潛規則。對於你解決不了的,不在你授權範圍內的,若你不去推動解決,那怎麼能夠解決?


13、只顧指標不顧目標


2008年開始PSST體系進行績效管理優化,強調不要為了指標而忘了目標。PSST體系最主要的目標,是構築產品和解決方案的競爭能力和低成本,滿足客戶需求。在我們當中,存在一些主管只關注KPI的完成,但不知道KPI完成得很好是為了什麼。比如某個平台,每年的考核指標都很好,因為考核指標都是質量、進度、網上問題,但慢慢把自己做沒了。華為到底是為了追求一個卓越的、有競爭力的嵌入式作業系統,還是僅僅為了追求網上沒事故?當然網上沒事故也是應該的。因此各級幹部都要思考,我們的工作到底是為了什麼,不是為了幾個考核指標。僅僅為了考核指標工作,就是不當責。當責的幹部是有清晰的目標的。


14、把成績透支在本任期,把問題留給下一任


在研發比較多的是,只關注當期不關注長期,只關注現在不關注未來,該投入的不敢投入,不敢在新領域、新產品上投入,不願在架構、平台等長期才能看到績效的工作上投入,甚至只關注仗打得漂亮,而忽視組織能力、流程優化、人員能力提升等長遠的事。如果我們只關注眼前,華為就會失去競爭力,這樣的幹部就是不當責。


15、只報喜不報憂,不敢暴露問題


捂蓋子現象在PSST體系不能說少,無論是寫總結還是做述職,講起成績、經驗來頭頭是道,問題和不足則一筆帶過。最可怕的是質量上的捂蓋子,搞「和諧」,不主動暴露質量問題、流程執行問題,甚至為了過TR點而作假。如果我們不敢暴露問題,讓質量問題流到網上,華為就會發生「豐田事件」。如果我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馬馬虎虎應付了事,那產品的質量就沒辦法保證,我們就會失信於客戶。


16、不開放進取,不主動學習,業務能力下降


有一部分幹部憑著經驗做事,走的是「經驗主義」的老路。華為要從「土八路」走向正規軍,過去的成功經驗並不是未來前進的方向標,必須開放自己,自我批判,時刻學習。我們在CT領域的成功,不能確保我們在ICT領域的成功。


17、不敢決策,不當責,把責任推給公司。公司是誰?


這一點跟前面講的抱怨流程的問題類似。去年我們做了關於「潛規則」的討論。這些潛規則是誰造成的呢,就是我們在座的各位。舉例說,績效是評責任結果,還是評亮點和表揚信?說起來我們都清楚評的是責任結果,但真的評的時候卻去評亮點。這些現象誰能糾正?就是我們各位主管。


18、只對過程負責,不對結果負責


這一點比較好理解,與只關注指標不顧目標相類似,有些主管只關注「我做了呀」,但不管「做得結果如何」。只對過程負責,不對結果負責,就會形式主義,很容易把事情複雜化,把動作做得很優美,效果卻不好。


這就是我今天重點講的管理者的惰怠行為,希望大家能把管理者的惰怠行為作為自我批判的依據。每個人都在自己身上去找幾條出來,然後寫幾個案例,這也是一個反思的過程。不敢寫自己的案例,事實上也是自我批判不夠透徹。我們也希望,每個主管能把這些惰怠行為貼在你辦公桌上、放在你筆記本里,經常看一看是不是又在產生惰怠行為了。這樣,我們管理者才能真正地從自我批判開始,與惰怠行為做鬥爭,管理者才能真正地當起責來。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主要目的在於分享信息。此篇文章文字和圖片均從網絡轉載,版權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我們將在24小時之內刪除,對文中陳述內容和觀點均保持中立,不對其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供讀者參考。【本文資料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