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網際網路平台?|李有龍平台圖譜(一)

iab物智鏈 發佈 2019-12-19T06:02:17+00:00

本篇重點:1、平台是新型市場的載體;2、網際網路技術是一切數字化技術的基礎技術;3、網際網路連接數量前所未有的反應了該技術的先進性;4、本文13191字,可以先收藏再閱讀。

本篇重點:

1、平台是新型市場的載體;

2、網際網路技術是一切數字化技術的基礎技術;

3、網際網路連接數量前所未有的反應了該技術的先進性;

4、本文13191字,可以先收藏再閱讀。


這是IAB物智鏈《保險業數字化升級與轉型200講》系列分享的第162講,保險公司網際網路平台建設的第31篇,李有龍平台圖譜第01篇。以下是數字化轉型的分享線路圖,您現在所在的位置為序號「2」的分享:用戶型網際網路平台建設。另外,每一大類的趨勢分享都會在未來有持續不斷的更新,請保持關注。



以下是正文:

什麼是網際網路平台?

傳統觀念中,典型的網際網路平台分為兩個大類,分別是用戶型網際網路平台和產業型網際網路平台,學界一般會在每一大類別裡面根據行業屬性,劃分出很多子分類,例如騰訊研究院將用戶型網際網路平台劃分出了21種原型,最後再根據所處行業類別(原型類別)不同,進行平台的能力設計,才有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各種形式的用以用戶可接觸可交互的,所謂的網站、app、機器人等等。

兩種平台都屬於場景型平台,這一稱謂在學界是有爭議的,部分人認為只有用戶型平台才是場景型平台。實際上你如果熟知場景的定義,就不會存在此類爭議。

一、初識

我在IAB物智鏈(ID:iabwzl)上面分享更新的關於網際網路平台的所有內容,更多的是站在用戶和商業的角度去看平台,也就是你要同時具備產品思維和商業思維,這時候你就一定要理解用戶的位置和商業的位置,並明確它們之間的關係。

1、產品思維與商業思維

如圖01,商業思維首先要包含在技術思維之中,而技術思維一定要包含在科學思維裡面,你做的任何事情只有符合一定的科學性才有機會,最後是科學本身首先是服務於人性的,也就是我們要具備人文思維:人是一切,人是出發點,人是目的。因此,廣義的講,商業思維也應該是產品思維的一部分,兩者也可以統一理解為廣義的產品思維。

我的3Design模型分別是「人文設計」「無意識設計」和「場景設計」(詳情請閱讀《3Design 設計模式:人文設計、無意識設計和場景設計》),都是從人出發來思考設計本身的。在分享認知提升八原則時,一直強調每個人、每一個企業管理者一定要去學頂級學科的頂級科學模型,目的是吸收科學模型打造決策者的科學思維(具體可參考《認知提升的八個原則:系統化思維、只讀經典、研究大師、下日日不斷之功》)。在人文和科學之上,利用技術去達成商業目的,幾乎是順利成章的,如果沒有成功,原因不外乎:一是違反了人文性和科學性的這兩個大基礎,二是沒有理解透,沒能真正的懂人文性和科學性的這兩個大基礎。

2、平台的三大類能力觸點

回到用戶型網際網路平台的設計上,除了商業層面的東西,我更側重於分享是利用產品思維去設計平台,這時候的內容,相當大一部分都偏向於用戶可接觸的部分的討論,例如線上的部分,也就是所謂的網站啊,app啊,小程序啊,H5,簡訊,郵件,搜尋引擎啊等等。線下的部分,像櫃面啊,吧檯啊,售貨機啊,機器人啊等等。線上線下所有這一切合起來,我將其統稱為用戶觸點。

從用戶觸點角度來看,以用戶型網際網路平台為例,一個用戶型網際網路平台的能力,至少應該包括三方面的能力觸點,分別是需求側交互的觸點,我稱之為需求側用戶直接交互的平台;供給側交互觸點,我稱之為供給側商家交互平台,用以自我創新並服務需求側;連接側交互觸點,我稱之為連接側平台,或建設者交互平台,用以自我創新和賦能兩側。

(1)需求側的用戶直接交互的應用平台,我們通常看到的就是網站或者app。要想滿足用戶需求,必須提供商家服務於用戶的交互平台,也就是(2)供給側商家交互的應用平台,一般這部分主要用於生產者創造產品、服務或工具,並利用他們和用戶實時互動,一般有多個網站、app和其它應用。同時,平台建設出來以後,平台的建設企業作為中介和裁判,要推廣平台獲取流量的同時,還要在流量到來後運營與營銷,這些平台主要是建設企業用戶生產產品、服務和工具的,一般有多個網站、app和其它應用,這是(3)治理、營銷與運營應用平台。用戶、供給和建設者所有的平台加在一起構成了用戶型平台,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網際網路平台,這個網際網路平台才能算作是真正的生態的載體。

3、構成平台的各類別觸點的數量

一般平台型企業,用戶型交互的核心平台主要有一個,但供給側交互的平台有多個,不同平台構建不一樣,但歸根結底的目的都是為了高效滿足用戶型平台上的用戶需求。但是,由於前面提到的學術界的分類(二級分類)在現實社會存在的這個原因,時代發展階段(具體可參考這篇:《保險業生態時代戰略工具:李有龍生態矩陣介紹》)的原因,戰略定位的原因,不同二級類別、不同時代、不同的戰略訴求下,同一個企業的的確確存在多個用戶型交互的核心平台。

像我們看到的騰訊,核心的用戶型交互平台非常的多,最大的兩個分別是微信和QQ,實際上這是有歷史原因的,也就是不同時代發展下階段性的產物,QQ是PC時代的核心交互觸點,微信是MI(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核心交互觸點,兩個時代屬性完全不同,它們所誕生的觸點也一定不盡相同。

再例如阿里早期PC時代的淘寶網,現在升級成了手淘App,外在的品牌資產變化本身並不大,但屬性卻千差萬別,這是其就是生態品牌的升級。到了移動時代,得益於淘寶成功的實現了內部業務外部化,誕生出了很多新型的用戶交互型平台,支付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為什麼用戶型平台最好是一個?因為平台本身其實就是企業的品牌,多品牌經營需要的資源,能力,用戶的認知成本都會非常的高,是不利於企業平台建設的。

很顯然,我的網際網路平台整套「李有龍平台圖譜」理論體系,是完整平台的研究,不是單個觸點,這完全是兩個概念。

4、大一統是趨勢

PC和移動的早期階段,用戶型網際網路平台和產業型網際網路平台還是分離的,也就是說由於流量紅利的存在,大家各自「井水不犯河水」,選擇一個方向切入,都可以獲得很好的成長。但由於市場規模就在那放著,單一市場對生態或平台的容量就那麼大,所以進入了所謂的下半場。

隨著下半場的開始,成功的大型平台相互之間開始滲透,例如用戶型平台增長觸頂,例如用戶增長見頂,用戶活躍見頂,用戶人均消費見頂等等,這時候,為了繼續拓展市場,同時加強全產業大大小小企業對生態的依賴,阿里開始下沉去做雲計算、晶片、處理器甚至ICT等等軟硬體。另一端的代表,產業型網際網路平台的領先者華為,早在功能機時代就開始布局2C業務,現在已全面開花,自不用說。

我最常說的一句話,下半場阿里和華為會越來越像,甚至像美團這樣的企業也會越來越像阿里,也是這個原因。

5、平台為什麼如此重要

著名的平台研究專家方軍說:「網際網路平台是市場、企業之後的第三種資源與組織方式。」這是對網際網路平台比較準確的價值定義,其實平台就是新時代的市場形態的載體,這個新型的市場形態就是數字化生態,或者網際網路生態。

如此「褒獎」平台,平台究竟有什麼魅力?這張對比圖一度非常流行,它展示了2007年和2017年,全球市值前十的公司,2017年全球十大市值公司,七家屬性為用戶型的平台。2016年七八月份那次的榜單發布,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

十年前,排名前十的企業沒有一家是依託於今日大火的網際網路平台存在的,但十年後前十的公司有七家都依託於平台成長起來的,這個名單里第一次沒有出現金融和製作業巨頭,這就是平台的魅力。當然,由於金融業的特殊性,全球很難出現像蘋果、微軟這樣的全球化金融(銀行、保險和證券等)公司,所以平安要找自己的第二曲線,必須是在金融業務之外,例如科技、大健康亦或是投資等等。

我想,沒有任何數據能比市值、盈利能力和人效更能說明問題了,這也是平台為什麼如此重要的原因。

接下來關於「李有龍平台圖譜」理論所涉及到的十多篇文章,我會用十多萬字來詳細闡述,以用戶型平台為重點,分享一個2C的網際網路平台要想成功,要滿足那些基本要素。

二、初識網際網路平台

什麼是用戶型網際網路平台?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由於PC技術的成熟引用,到Google、Amazon、阿里、騰訊的誕生,網際網路技術疊加其它科技發展至今,對整個世界可謂產生了顛覆式的改變,但人類對網際網路平台的研究,實際上非常短暫卻又極具突破性的:2004年前後,經濟學領域裡關於多邊市場和平台的一般性理論開始成型,2012年,美國經濟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埃爾文 E·羅斯(Alvin E. Roth)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羅伊德·沙普利(Lloyd S. Shapley)因在市場設計上的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諾貝爾官方的頒獎點評是「為了他們在穩定配置理論及市場設計實踐上所作出的貢獻」。2014年經濟學大師,法國土魯斯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科研所長讓·梯若爾(Jean Tirole)教授因其「對市場力量和監管的分析」,闡明了「如何理解和監管只有少數大型企業的行業」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實際上這種所謂的「大企業」就是利用平台連接多邊市場的生態型企業。

1、平台的定義

人類史上的集市就是最早的平台雛形,這種雛形在我們現在的農村還大規模的存在。除了農村的集市,我們現在看到的大城市的購物商場、花鳥市場、北京新發地這樣的蔬菜批發中心等等都是平台的雛形,例如萬達商場這樣的建築,本質上也是撮合交易的連接性平台。

法國著名經濟學家讓·夏爾·羅歇(Jean-Charles Rochet)和讓·梯若爾(Jean Tirole)最早給出了一個定義:「多邊市場是一個或多個運行最終用戶交易的平台。」「平台是一種基於外部供應商和顧客之間的價值創造互動的商業模式。平台為這些互動賦予了開放的參與式的架構,並為它們設定了治理規則。平台的首要目標是:匹配用戶,通過商品、服務或社會貨幣的交換為所有參與者創造價值。」

著名的平台研究者方軍的定義是:「網際網路平台是市場、企業之後的第三種資源與組織方式,網際網路平台的角色是連接者、匹配者,市場機制的設計者。技術驅動的網際網路平台是網際網路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新引擎。網際網路平台可能是當下所有新公司、新商業模式的基礎與內核。」

你會發現,無論是平台研究的代表型學者,還是實踐型研究專家,對平台的定位都是「多邊(雙邊)市場的設計者」,是基於數位技術,特別是網際網路技術的數字化「平台」。實際上,我們在討論平台的時候,都習慣型的會丟掉「網際網路」三個字,而真正的平台都是網際網路平台,一定是要建立在網際網路技術之上的。

所以,我這裡給出的定義是,所謂用戶型網際網路平台,是指以普通用戶為核心的,以網際網路技術為基礎,並結合多種數字化技術而驅動,解決特定市場問題而存在的,多角色大規模、實時互動的多邊複雜關係網。它是多邊市場理論中的平台的具象化體現,是市場的設計者,是網際網路生態的物理與數字化載體的合體,是區別於傳統市場和企業而存在的新型商業形態。

要想充分理解這個定義,你首先要理解以下關鍵詞:

(1)以普通用戶為核心:人即目的

網際網路平台的核心首先是人:人是開始,人是目的,人是一切。平台的設計,一定是基於李有龍的《3Design模型》為基礎,滿足人文思維和科學思維後的產物。

前面李有龍生態矩陣系列第一篇中分享到,現在的生態趨勢,已經發展到「一個生活方式」階段,這個生活方式之所以是「一個」就是在強調「人即目的」的思想,他不是一個工具,不是一個組織,不是一個物品,更不是一個群體,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對於現實生活「一對一、個性化、高品質」的要求。

網際網路平台作為連接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重要的橋樑。過去的雙邊市場平台主要以交易為基礎,著眼強調物,所以品牌、營銷和渠道三部曲尤為重要。但是現在網際網路平台更多著眼在人,單個人,怎麼服務好人成為新時代的主題曲。過去,IT公司只是在提供一種技術,一個軟體想搞定企業所有問題,特別是在金融企業,例如保險公司中,IT都是二級部門,是比業務部門身份地位至少低一個等級的,寫代碼的做設計的都是沒地位的,更不用說產品經理這種崗位的設置了,實際上現在這種現象依然在很多國內保險公司中存在,並將長期存在直至企業倒閉。但現在,所有的網際網路平台都是在服務人,我不用像過去一樣去拼乾爹,拼關係,拼牌照,拼資金來構建營銷、品牌和渠道的強壟斷能力,我要做的就是利用平台的基礎能力踏踏實實服務好我的每一個用戶。這是網際網路平台和之前的雙邊市場平台、和之前的IT公司的顯著差別,這種差別是從骨子裡的思想變革,是模式底層的差異。

包括前面提到的平台雛形集市和購物商場這樣的體現,目的也是交易,並不是人,但你會發現,這幾年新建的一些購物商場,一改早年類似「宜家」「家樂福」那種買瓶水要走完整個商場累死人的邏輯,而是大改了內部設計動線,新增了非常多人性化的設計,特別是一些商場進入後隨處可連接的WiFi、可休息的桌椅、飲用水等等,等孩子的家長也可以在旁邊桌椅上下下五子棋或者看看電影,雖然依然未能讓你度日如秒,但趨勢和變化躍然紙上。所有進入商場的人,哪怕不消費,也能獲得很周到的基礎服務,要知道這種服務本身就是用戶洗腦的過程,是品牌塑造的過程。

這也是我根據「李有龍生態矩陣(LYL Ecosystem Matrix)」推演出的一個階段性成果之一:未來十年,線下的購物中心,更多的是在為「一個」用戶提供「個性化、一對一、高品質」的生活方式。商場的建設者的核心能力是打造這種「生活方式」的提案能力,而商場的各種商業,就像商場設計者手中的樂高積木一樣。

這就是以普通用戶為核心。

除此之外,人即目的的第二層含義是對平台建設者而言的,僅僅服務好普通用戶的平台一定無法成就自己,也無法真正的服務好用戶。為什麼?因為它沒服務好平台的另一個用戶群體:商家。平台的核心任務是做好連接和匹配,連接與匹配的是由多個角色的,基礎的角色(關於基礎角色可參考:平台的核心交互與基礎角色 )在雙邊市場上包括賣家和買家,現實的平台都是用戶端網絡效應驅動的多邊協同平台,因此商家端同樣重要。

第三層的含義,是企業內部員工合作方式的問題,無論是生態建設企業還是生態參與性企業,通過打造一系列的工具或服務來賦能員工,成就員工,從而成就自己,成為生態時代管理層必須高度重視的新型組織關係,這種關係同時要求企業在人才篩選與培養過程中,形成極高的組織價值觀上的一致性,並保持員工創造力的差異性,共性和異性共存才能繁榮。企業內部講究共同價值觀是「服務階段」生態型企業比較鮮明的一個特色,像阿里這樣沒有天然的社交網絡效應壁壘的企業,取勝的關鍵可以說是「思想教育先行」的再一次證明,事未動,人先動。阿里的價值觀中,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就是例證。

在《新時代新生態的建設,需要新的企業內外部關係》一篇中我強調過,如果你要在新的時代階段,例如「生活方式」階段,去建設符合時代特色的生態型企業,企業內部的組織關係要找到比現階段(服務階段)更為符合時代特點的方式才行,這種組織形態我們會在後面「組織篇」特別討論:組織價值觀的異化與共存:從一致性向差異性。

只有用戶、商家和生態建設企業的員工之間形成無縫協同,各取所需,形成正向的反饋閉環,才能驅動平台快速演化發展。用現在比較流行的話語說就是:讓平台上所有參與者之間形成無縫的共生關係。

(2)網際網路技術是基礎的基礎

網際網路技術的特殊性在於它是人類史上第一種可以實現多對多、大規模、實時互動的技術。是首次突破了時間、物理空間和數量限制的多向互動的技術類型。

這段話或許並沒有什麼商業衝擊力或者展現出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力,我們用一個非常重要的詞來說明你就會明白,這個詞就是網際網路技術上最具價值的效應「網絡效應」。

什麼是網絡效應?我前面在平台本質一文中討論過(具體參考這篇文章:平台的本質 ),通過一個簡單的計算來說明。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部電話,它形成的連接數量為0,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此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名教授說「歷史上最偉大的銷售員獎應該頒給賣掉第一台電話的人」,因為一台電話是沒人任何價值的。當接入網絡的電話數量達到2部的時候,兩部電話之間可以形成1個連接,第一次,電話這個工具對人類而言產生價值,這個價值就是促進人類實現遠程的即時溝通,徹底消滅了物理空間中距離的約束。

當接入的電話數量為3時,形成的連接是3個,當接入電話數量為4時,形成的連接數量為6個,接入電話數量為5的時候,連接數量達到了10個,12台電話就會產生66個連接,100台電話就會有4950個連接...依次類推,這是一個只有雙向連接的簡單排列組合的問題。

如上圖,其中m=2。我們可以輕易的得出結論,接入電話數量越多,即n越大,形成的連接數量越多,而且成級數級增長。同時,它的網絡的價值也呈現級數級增大。這種模式在經濟學中,被稱之為非線性或凸型增長,也被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是二十世紀八十代早期的微軟、蘋果和二十一世紀的Facebook的典型增長的主要原因,當然這種增長一定是積極的或者正向的,對應的一定會有消極的或者負向的,例如黑莓手機的衰落就屬於典型的案例,使用的人越少,網絡價值就越低,號稱美國社交網絡鼻祖的MySpace也是這個原因,這一點我會在後續「平台治理」板塊中詳細的介紹。

除了連接數量上的不足以外,電話互動其實還存在很多弊端,例如第二個問題是,電話實現的是雙向互動(兩個節點之間的互動),它無法實現3個人,甚至300人,3000人、3億人同時在線互動。第三,電話承載的互動方式僅僅只有語音的互動,第四,互動結束後無法留存,第五,打電話也意味著你要將對方隨時隨地給打斷,這種體驗並非最好的。也由於這些種種原因,潛在的互動頻率和價值創造方面的挖掘就非常有限,試問一下,電話發明至今,除了電話會議和無線電話以外,還有什麼方面有極大的改善?

但是網際網路非常不一樣,它第一次實現了多人在線同時互動,當網絡中參與的人數越多形成連接數量要遠大於電話。同時網際網路可以承載多種類型的交互,例如文字、圖片、音頻、網頁、電子書、電視電影...

以上每一種類型,都有短、中、長、超長劃分,例如文章的短內容形式就是微博,中等長度的形式就是各種博客、微信、頭條的文章等等,長內容就是專業的論文,學術型研究等等,小說、書籍甚至海量的代碼等等就是超長內容的形態。再這樣的劃分下,圖片或者圖文結合的形態,也應該有短、中、長、超長的劃分,視頻等等猶如是。例如短視頻的代表就是抖音和快手,中等視頻電影、長視頻電視劇等等,未來一定會有超長視頻產品誕生。

多媒體技術由此真正繁衍開來,它所形成的連接數量遠大於電話形成的連接數量,這不僅僅是連接方面的,還體現在承載的媒介形式上,媒介所保留的時間長度上,以及媒介的價值挖掘上等等。僅僅以連接數量為例討論這個差別,你會發現僅此一項已經是天壤之別:網際網路的連接數量

如上公式,其中m=n。也就是說,n越大,形成的連接數量越多,從而網絡的價值會成級數級增長。在國內,僅僅從單個人的角度講,原則上說n和m都可以達到14億之多,當然除了老人和嬰幼兒,12億應該不是一個誇張的數字,如果能像Facebook扎茨伯格暢想的那樣,實現全球74億的連接,這個想像空間還會進一步被放大。

如果我們有幸邁入真正IoT時代,真正的實現萬物互聯互通,n和m會有多大?華為研究院發布的數據說IoT會接入至少500億設備,這個數值平均到74億人口身上,看似非常積極,實際上,如果平均到地球的萬事萬物上,後面再加一個億甚至多個億,都不為過。

不知道你有沒有計算出連接的數量?但這還僅僅是空間上的連接,我們並沒有計算進去時間上的連接。什麼意思?

你現在正在閱讀李有龍的《保險業數字化升級與轉型200講》的課程,這一秒你和我的課程發生了連接,這一秒的連接屬於物理空間的。下一秒你滑動了螢幕,這個連接狀態發生的一次改變,產生了理論上的新連接。緊接著你轉發、分享、點擊好看、評論、掃二維碼等等行為,都是在新的時間軸上的物理空間,產生了新的連接。這時候,您再結合前面的公式,想想下網絡效應帶來的連接數量,豈止海量?!

很多賦能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的企業很反感「網際網路平台」而大力主導「數字化平台」,他們的焦慮在於企業本身不具備網際網路基因,沒有真正洞察網際網路和數字化的底層本質,因此不得不利用數字化來包裝自己從而獲取客戶的信任和項目。他們似乎在暗示:巨頭和諮詢公司包裝出來的數字化聽起來更高大上,而網際網路發展多少年,老氣橫秋下,太俗氣太out了~實際上這種爭論根本沒有任何價值。

必須說明的是,網絡效應是以色列經濟學家奧茲·夏伊在《網絡產業經濟學》中提出的。

(3)多種數字化技術一起為驅動力

區別於傳統產業甚至像集市這樣的平台早期雛形,網際網路平台,利用技術已經消除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與障礙,任何人都可以在裡面,無縫使用尖端的智能軟體類工具,從而精準、快速、便捷的服務用戶或者商戶,並在每一次互動中實時的發揮自主能動性進行創造,從而產生奇蹟般的成果。

無論是在連接的數量和質量上,創新的數量和質量上,服務的效率和質量上,網際網路平台都遠超越傳統的商業模式。這就是說為什麼我認為網際網路技術是數字化技術中的基礎的基礎。我們現如今看到的像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IoT、5G甚至生命科學領域的基因編輯等等都屬於這個大的模式上面,為了提升體驗和效率而產生「工具」而已,單獨去討論任何一項技術,在目前的形式下看,是非常單薄的。

也就是說其它所有的技術一起,都應該嵌入到網際網路平台去看它們,才能發揮出該有價值和意義,特別是大數據、人工智慧、IoT、5G、區塊鏈甚至量子計算這樣的數字化技術,用它們來提升傳統產業的效率,在量變上實現突破是有價值的,但這個價值是被嚴重低估的。結合前面電話的例子,這就像我們現如今投入巨資研發5G的目的,是為了讓打電話的時候通話質量更高一點,延遲更少一點,噪音更小一點等等,這看似在解決用戶痛點,實際上當網絡視頻、語音出現的時候,我們是不需要電話通話這個能力了,你回頭再去思考:通話質量從99%提升到99.1%有沒有意義?!

但是單一的技術,是沒有任何意義,網際網路平台是多技術組合演化的產物。平台數以億級用戶在線實時動態交互,能滿足如此大規模人群實時交互請求,即時服務需要的,僅僅依靠平台建設企業員工和供給側商家的員工能力是遠無法勝任的,一方面平台整體系統化的能力(關於系統能力請閱讀這篇《平台系統能力建設,保險公司網際網路平台建設(二十五)》 )一定要依託多種技術實現,另一方面簡單機械的服務可以通過產品和技術能力解決,像簡單的在線諮詢現如今幾乎都在使用所謂的智能客服來實現,保險領域的回執回訪,電話銷售前期溝通,客戶與坐席的匹配等等。這還僅僅是AI+大數據的應用,未來基於隱私問題、跨區域協同與服務等等,區塊鏈一定少不了。具體部分我們會在後面詳細的展開討論。

(4)多變的複雜關係網

前面討論過,生態的底層邏輯是「複雜網絡」,平台作為生態的載體,和生態是具備底層邏輯一致性的,也就是我們看不到的另一個平行宇宙中,刻畫出的平台「形象」是一張龐大、立體、複雜、多變且快速演化的網。

2、平台的起點

平台如此龐大,我們該如何入手?這就涉及到平台原點的問題,就像跑馬拉松,再長的距離,起點就是腳下一條非常小,但清晰的白線。在網際網路平台的演化之路上,這條「白線」就是平台的原點,也叫平台的起點,它就是「一個好的網際網路產品」。

這裡面有一個看似矛盾的地方,這個起點為什麼不是一個好的傳統的產品?為什麼不是一個優質的服務?而一定是一個好的網際網路產品?這其實涉及到傳統產品或服務和網際網路版的產品或服務的差別,以及網際網路平台它的核心價值。

(1)傳統產品或服務於網際網路服務的差別

傳統商業環境中,我們去理髮店理髮,可以和理髮師一對一實時互動最後達成滿意的目的。但整個服務過程首先是我消費(買斷)了理髮師當下的這一個小時來服務於我一個人。如果這家理髮店或者這個理髮師要想讓他的收入實現十倍、百倍、千倍或者萬倍的增長,同時他依然在做理髮這項服務,在傳統商業環境中,這是很難實現的。

但在網際網路平台這個新的商業模式下,這是有機會的。例如我以前理髮,我現在在直播、錄播、頭條自媒體、微信公眾號上針對不同的用戶開通不同服務。第一個,直播平台上,我開始直播理髮,通過吸粉、打賞和廣告分成來盈利,並對線下能接受直播的人不再收取服務費。第二個在錄播平台上,精心製作一系列面向普通用戶的護髮、理髮、髮型打理的授課視頻,上傳到頭條號和西瓜視頻上,這時候我的盈利方式可以是課程付費,可以是粉絲打賞,可以是廣告分成,甚至積累專業名氣後還可以去傳統線上收徒開課。第三個,免費收徒弟,從0到1教徒弟理髮,並把培養過程數字化,同時放到自媒體渠道,擴大自己的影響力。第四個,橫向拓展,從理髮走向形象管理,再從形象管理走向健康管理等等。一系列玩下來,一個普通的月工資不超過1萬的理髮師,是否有可能躍遷到另外一個高度?這裡面護髮產品廣告植入、找徒弟成為理髮行業直播產業的「經代公司」等等,都是有可能的。除了理髮師,農民、廚師、漁民是不是可以這樣進入?

這就是傳統商業環境下,普通人在商業中的差別:傳統產品更多是是線下區域內(物理空間,例如商業區域,小區等等)的物品,全是「點」型和「線」型結構(具體請參考《保險業生態時代戰略工具:李有龍生態矩陣介紹》),由於基礎並不是建立在網際網路上的,不具備縱橫向擴張和突破物理空間與時間的能力,它的產能和效率是極其有限的,也就是無法演化到「面」這一層,即沒有機會演化成平台,具體原理您可以閱讀我的李有龍生態矩陣一節,有詳細的介紹。但網際網路的產品和服務恰恰相反,具體原因前已說明。

那問題來了,理髮師都轉型自媒體了,誰理髮?農民都搞直播了,誰種地?直播的農民和平台之間又是什麼關係?這就涉及到平台的核心價值問題。

(2)網際網路平台的核心價值

突破空間、時間和並發(海量人群實時互動)的限制以後,平台另外一個核心的價值是它在數字化世界形成了一個正向的反饋「服務閉環」。反饋閉環這個詞來自於深度學習領域,是由閉環衍生而來的,任何交互首先講究完成,這個完成的過程實質上就是閉環的過程,但網際網路平台把這個完成過程的「量」進行了放大。

我們以商場購物為例,你去商場買一件衣服,從進門開始導購為您服務到出門離開算一個完整的「服務閉環」的話,導購和你之間的「服務閉環」的數量一般只有幾次,如果你反反覆復進一家店,一天的數量也屈指可數。同樣的事情,如果放到淘寶上面,淘寶的「數據智能」平台推薦一個穿搭清單,用戶瀏覽後沒有點擊,系統實時刷新推薦第二輪,第三輪直到用戶滿意為止,這就是多輪「服務反饋」閉環,並且是在用戶潛意識層面下實現的。

機器和人不一樣,它可以不知疲倦的一輪又一輪的滿足數十億用戶實時的「個性化、一對一、高品質」需求,這在傳統商業是不可能實現的。而實現這一輪輪服務要做到什麼?就是所謂的平台的原點產品的「五個化」:在線化、數據化、算法化、模型化、產品化,這五個化在一起才能形成一個利用數字化技術去分析用戶,匹配服務,滿足用戶從而提升體驗的正向的反饋閉環。

所以,利用數字化技術,實現核心服務的在線化、數據化、算法化、模型化、產品化是平台的核心價值,也是網際網路產品和普通產品最大的差別。

一個網際網路平台的起點,都是滿足用戶的好網際網路產品,逐漸演化成一個好平台,然後變成一個非常盈利的生意,最後變成了一個好的生態,生態繼續裂變,依託於我所謂的相關業務多元化的思路,不斷裂變出新的生態,多個生態一起形成生態體,也就是經濟體。很多企業都想做平台,特別是想做交易平台,但是,如果這個平台開始並不是一個好產品,不能滿足一部分用戶的需求,那麼後面的一切可能都是空中樓閣。

3、平台的十大啟示

方軍在一次分享中提到了騰訊研究院對網際網路平台觀察過程中得到的十大啟示,分別是:

(1)平台的起點是連接,網際網路經濟的引擎是平台;

(2)平台思維取代管道思維,未來的經濟將是網際網路平台化的;

(3)網際網路平台首先應是一個好產品;

(4)平台的價值取決於它新創造的價值,平台創造價值應在獲取價值之前;

(5)不存在唯一完美的網際網路平台模式;

(6)「定價」依然對網際網路平台的商業成敗非常重要;

(7)網際網路平台的邊界在開放與控制的權衡之中;

(8)在平台時代,網絡效應讓網際網路平台更強大,也讓它更脆弱;

(9)網際網路基礎性平台具有很強的社會性與公共性;

(10)網際網路平台連接一切的目的是賦能等等十個。

感興趣的人可以去網上找來看看,這裡面有幾項是方軍沒提到的,那就是網際網路平台的本質,它屬於新形態下社會經濟的基礎設施,是新型經濟運行的巨型驅動器,數據是原料,算力算法和模型以及人的交互是驅動力,協同效應是結果。

實際上方軍的這十個啟示,和傑奧夫雷G.帕克(Geoffrey G. Parker)、馬歇爾W.范·埃爾斯泰恩(Marshall W. Van Alstyne)、桑基特·保羅·邱達利(Sangeet Paul Choudary) 三人合著的《平台革命》一書的觀點基本吻合,這本書沒有說的也沒在這十個裡面。在後期討論李有龍平台圖譜的整套理論的過程中,我會花相當的篇幅來介紹這本書中的一些核心觀點。

4、平台的兩大類關係

從平台的運營與治理這兩個角度看,平台還有一個全新的定義:平台是一系列關係的總和。平台的運營與治理,其實就是處理和各種各樣角色之間關係的過程,典型的角色包括4個大類16個小分類,也就是16中關係模型。

  • 人:用戶、商家、政府、社會、賦能者;
  • 技術:技術,數據;
  • 規則:法律、制度,規則、人文;
  • 商業:創新、經濟、管道,其它平台,生態。

也就是網際網路平台要處理好這十六種關係:網際網路平台與2C用戶的關係,網際網路平台與商家的關係,網際網路平台與政府的關係,網際網路平台與其它賦能者之間的關係,網際網路平台與技術的關係,網際網路平台與數據之間的關係,網際網路平台與法律之間的關係,網際網路平台與社會制度的關係,網際網路平台與社會規則之間的關係,網際網路平台與人文(含道德)之間的關係,網際網路平台與創新之間的關係,網際網路平台與經濟之間的關係,網際網路平台與管道性企業之間的關係,網際網路平台與其它網際網路平台之間的關係,網際網路平台與其它生態型企業的關係。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此處的制度、規則並不是網際網路平台制定以約束用戶和商家的制度和規則,當然這個制度和規則可以包含前面的部分。

也有學者或研究機構將這種關係劃分成了兩大類關係,典型的就是騰訊研究院的劃分,兩大類是技術數據,十大關係分別是平台與技術、平台與創新、平台與道德、平台與經濟、平台與政府、平台與社會、平台與個人、平台與管道、平台與用戶,以及平台與平台等。

5、提效VS新模式,管道VS平台

前面《保險業生態時代戰略工具:李有龍生態矩陣介紹》說了,網際網路平台是網,傳統產業是線,也叫管道。現如今的傳統產業幾乎都可以看做是管道,也就是「線」型企業這個階段,如果把數字化轉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更準確的名字應該是數字化升級,第二個階段,才是真正的數字化轉型。

(1)管道的數字化升級:還是管道

生產端的規模效應型企業,機會都屬於管道性企業,資源在管道流動的過程中產生附加值,然後輸送給消費者,從而產生線性的價值鏈。當新技術出現的時候,原來的價值鏈疊加新的技術,能產生以往難以達到的效率,所以企業開始數字化轉型。

這個過程,是傳統管道性企業,在模式上創新,或者技術的應用,是自己從過去平庸的效率達到一個效率的新高度,從而那些高效的管道超越並注淘汰低效的管道。

以保險行業為例,現如今幾乎所有的傳統企業,高喊的「數字化轉型」其實都是在做「數字化升級」的生意,所以最近也有一些行業的專家開始發出不同的聲音,回歸於理性,他們吶喊現如今險企的所有「數字化轉型」都是偽命題,事實也是這樣的。

(2)管道的數字化轉型:吞食其它管道

網際網路平台的出現,完全是在新技術上建立了新的模式,這個模式不但不存在邊界,而且還包含了無數的管道。這個階段就是網際網路平台吞食傳統管道的階段,也就是網(面)吞食線的階段。

如果傳統企業夠幸運,數字化升級的量變達到一定的程度出現質變,實現真正的數字化轉型,成功從舊物種脫變為新物種的話,他是有機會也有能力吞食整條賽道或者整個行業的其它所有管道型企業的。

這個第二種模式,才是真正的數字化轉型,才是我所探討的生態建設的部分,才是更高維度的存在。

這就是網際網路平台,是網際網路平台和傳統產業的差別,電話VS網絡的邏輯,無論在連接數量,時間價值挖掘,媒介類型還是數據記錄、數據價值挖掘上,都是不同維度的存在,它們在效率、服務質量、服務邊界、服務的時延上等等都輸指數級的勝利。那麼,一個典型的網際網路平台,在雛形階段要滿足或者暗合了哪些基本的要素,才有可能演化成真正的平台呢?這就是「李有龍平台圖譜(LYL Platform Graph)」存在的價值。

全文完~歡迎留言批評~

總結:

1、不是所有的平台都是網際網路平台;

2、網際網路平台是繼市場,公司後的信息商業形態;

3、網際網路平台是一系列「應用平台」的集合,是一個龐大的體系;

4、網際網路平台是網際網路生態的物理和數字化載體;

5、李有龍平台圖譜是一個用來判斷網際網路平台建設之初基礎要素的「圖譜」;

6、李有龍平台圖譜存在的核心目的是防止企業少犯錯,少踩坑;

7、平台DNA非常重要;

8、網際網路平台在時間、空間、並發、創新等幾乎所有的領域,都指數級領先管道型企業。


文章觀點,啟發重於認同,系統大於熱點!

這是李有龍的這個小小團隊對行業和您,我的朋友,做出的十年承諾:《這是李有龍及團隊給您、給保險業,給自己的十年承諾》非常歡迎您,我的朋友們,給我們提出寶貴的建議和意見,謝謝您!!!


關於作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