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雜劇——中國戲曲的形成之路正是從宋朝開始的

聽戲app 發佈 2020-04-28T06:58:46+00:00

其中正雜劇是戲曲的主要樣式,艷段和散段的內容大抵與正雜劇無關,但卻也可單獨稱為雜劇。宋雜劇通常有五個角色,其中有末泥、引戲、副凈、副末,有時還增添一個裝孤。

宋代戲劇,在我國戲劇發展歷史上有里程碑的重要意義。它是我國戲曲得以形成並趨於成熟的時期(成熟的戲曲形式應是集唱、念、做、打於一身,以代言體演出完整的故事情節。)

我國戲劇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先秦時期,就出現了戲劇構成的各種藝術因素,即歌、舞、雜技和表演故事。隨著時代的推移,歷經漢魏、南北朝、隋唐,這些藝術因素分別得到長足發展,並逐漸融為一體,到宋代形成了以雜劇社為核心的綜合性戲劇演出方式。

宋雜劇是在唐代參軍戲的基礎上吸收了歌舞戲及他種伎藝發展而來的一種戲劇形式。宋代宮廷的雜劇色是戲曲腳色生旦凈末丑的直接來源,而戲曲腳色制是構成戲曲演出體制的核心;宋代宮廷雜劇演出是中國戲曲「原生形成」的雛形期,具有不可替代的唯一性,是此後宋元南戲與金元雜劇以及所有後世戲曲劇種產生髮展的路徑依賴機制。

宋雜劇指的是這樣一種劇:

(一)表演故事;

(二)劇中對話可唱可說;

(三)務在滑稽。目的是藉以借鑑、諫諍。

今藏於故宮博物館宋雜劇絹畫《眼藥酸》就形象的反映了當時演出實況

宋雜劇演出,一般分三段:先做尋常熟事一段,名曰「艷段」,有如「說話」中的「入話」;次做正雜劇,通名為兩段;又有雜扮,或曰「雜班」,即雜劇的後散段,大多表演鄉下人初進城市鬧得笑話,以資笑樂。

(一)艷段:正式表演前的歌舞滑稽小段,演「尋常熟事」;

(二)正雜劇:具有情節性的故事表演;

(三)雜扮:扮演雜技或其它技藝,也時有滑稽小戲,因其散漫無序,所以稱為散段。其中正雜劇是戲曲的主要樣式,艷段和散段的內容大抵與正雜劇無關,但卻也可單獨稱為雜劇。

宋雜劇通常有五個角色,其中有末泥、引戲、副凈、副末,有時還增添一個裝孤。

(一)末泥:雜劇中末泥為長,是雜劇裡面的領導者,負責安排、調度整個演出;

(二)引戲:在演出時指揮其他藝人上下場,解說人物動作,介紹劇情;

(三)副凈和副末:逗人發笑的角色;

(四)裝孤:就是半夜官員的人。



伴隨著北宋城市形制變遷和商業的空前繁榮,通俗文藝在城市裡大為盛行,固定的民間大型劇場湧現。人們將這種通俗文藝的固定演出場所,稱為「瓦舍勾欄」。作為最早在宋都開封誕生的綜合娛樂場所,瓦舍也叫瓦肆、瓦子,是城市中市民娛樂和商販買賣的地方。瓦舍中又有勾欄設施,可供藝人演出伎藝。瓦舍里表演的遊藝種類繁多,有雜劇、傀儡戲、影戲、說史書等,這其中,雜劇藝術最受人們喜愛。

瓦舍

中國戲曲的形成之路正是從宋朝開始的:宋代的經濟政治文化條件和市民化的生活土壤,醞釀出了空前絕後的豐富多彩的各種泛戲劇形態,雜劇演出在其中一枝獨秀,以其為內核不斷吸納其他敘事和表演藝術,就使得表演各種「雜」劇雜伎的「雜劇色」因為不斷地扮人物演故事發展出腳色制,進而導致戲曲走向成熟。

在此戲曲「原生形成」的基礎上,才有後世崑曲的「次生形成」,京劇、豫劇的「衍生形成」。無論崑曲作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如何,也無論元明清三代奠定的京劇的「國劇」地位如何,倘若沒有宋代雜劇基礎上的「戲」加「曲」的「戲曲」原生形成的路徑,所有戲曲劇種的產生與發展,都將是不可能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