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丨內心的「踏實」,是這麼獲得的

老友手札 發佈 2020-05-13T07:33:08+00:00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諮詢師​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這樣一種有趣的現象,就是雖然我們的眼睛擁有百多度的視野範圍,卻有時候只會看到視野內的某樣東西,很自然的忽略了其他。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諮詢師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這樣一種有趣的現象,就是雖然我們的眼睛擁有百多度的視野範圍,卻有時候只會看到視野內的某樣東西,很自然的忽略了其他。

就像是,心中有了在意的人,就看不上其他人、有明確的想要的東西,就不會挑來挑去,以及在我們覺得安全感很重要的時候,不自覺的忽略了成長與價值。

但其實,有很多東西和安全感是同等重要的。如果忽略掉,就會影響安全感的建立,甚至在安全感建立起來之後,也會影響安全感的效用。

就比如,明明自己和自己的生活整體上都不錯,卻總是睡不踏實、總是驚醒、總是難以平靜。

當然,在遭遇這些狀況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考慮神經衰弱、是不是得病、是不是缺乏安全感等因素,但其實更可能是跟「內心是否足夠踏實」相關。

相對於踏實,你可能更熟悉「安全感」這個詞,那麼,所謂的踏實又是什麼呢?

看著外面的炎炎夏日,雖然內心非常不情願,但還是準備出門去處理一件重要的事情。可這門剛推開,就接到電話說需要去處理另外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這時候自己也顧不得多想,就趕緊出門前往目的地。

一邊走,一邊著急,一邊心裡還在惦記著本來要處理的那件事情,「也不能放著不管啊」。於是,內心裡小小的焦慮就促使著我們開始思考「如何解決眼前這個問題」,以及「找誰替我們去解決」。

接著我們腦海中出現幾個備選對象,然後我們按照內心裡的順序,開始打電話。

第一位朋友這會兒也在忙,雖然口頭上我們說著「沒事兒沒事兒」,但內心的焦慮又增加了一分;第二位朋友今天沒在家,自己也只好去考慮下一位,這時候焦慮又增加了一分;就在自己準備破罐子破摔不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第三位朋友表示自己可以去。

聽到他說這句話,我們內心的石頭放下了,也就自然踏實了。而接著就專心開車、專心處理現在需要處理的事情。

雖然中間遭遇了一些小波折,但終歸都處理妥當了。這時候我們就帶著「處理完事情」的輕鬆與愉悅,開啟了返程。

這種輕鬆與愉悅,一直延續到晚上9點多鐘,便被一通電話打亂。

電話里,公司又給自己安排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需要自己明天一大早就趕往旁邊的城市。於是只得關了電視,收拾收拾心情上床睡覺了。

雖然心裡確實還有一些不樂意,以及一些對明天工作「自己是否能完成」的嘀咕,但鼓勵了幾句自己,便很快就沉沉睡去了。

通過這個故事,不知道你有沒有看到踏實呢?

其實在裡面出現了三次踏實,第一次是有人願意幫忙,第二次是自己處理完事情,第三次是睡前對自己進行的鼓勵。

三次踏實雖然出現在不同的情境裡,但最終都帶來了內心的穩定與平和。

我們常說一個人學習很踏實,它往往描述的是,這位朋友學習很專心、很用心,不會被外界的影響吸引、不會三心二意。而這種狀態,就是在內心的穩定與平和的基礎上才實現的。畢竟,如果內心比較敏感、放著很多情緒、有太多擔心的事情,我們也難以專注和用心,不是麼?

那麼,我們就可以認為,踏實描述的就是內心的穩定與平和。而既然如此,我就不得不問了,現在的你,或者說最近的你內心是否比較穩定與平和呢?

不要因為自己的答案傾向於「不是」,而產生挫敗感。因為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內心不夠平穩與平和是一個普遍現象。

同時呢,也希望你可以有一些耐心。因為既然我們在這裡提出來了,也就自然會去探討如何提升自己的「踏實感」。

那麼,我們還是先來看看是什麼因素讓我們變得「不那麼踏實」。

自由與束縛

這兩天跟一位朋友閒聊,他跟我說「我最近做了一個特別奇怪的夢,夢裡我不但傷害了我最好的朋友,還傷害了我的家人,這是不是代表著我就是一個很有問題的人?」

我想你也經歷過「現實世界自己根本不會這麼做」的夢,那這樣的夢是否讓你對自己產生懷疑了呢?

夢境和現實世界是不同的。夢境因為是存在於想像世界,所以非常自由,可以完成很多事情;現實世界,因為需要尊重很多規律,就不會像夢境那般自由。

所以,相對的,太過自由便不能提供踏實感,因為誰也不知道究竟會發生什麼;但是現實世界卻是存在踏實感的,因為你在做了一些嘗試之後,基本上會知道自己可能會遭遇什麼、會需要承擔什麼、會面對什麼樣的結果。

那麼,當「太過自由」並不能提供踏實感時,沉湎在回憶與過去、精神世界、遊戲世界、虛假、自以為是中,便只會讓我們變成丟了線的風箏,看似享受的飄蕩,卻尋不得歸屬、找不到安身與安心之所。

逃避

我想你一定不怎麼喜歡與「愛指點江山」的人做朋友。因為在你忙碌的時候,他始終都站在旁邊看著,不僅不幫忙,還愛挑刺。

而如果我說,他其實過的並不開心,這會不會讓你的內心稍微好受點呢?

沒錯,他之所以不去做,是因為在他的內心深處,他知道自己的能力確實不行,確實不能做的很好。而與此同時呢,他的內心又比較敏感和脆弱,不希望自己被人看扁、被人忽略、被人輕視,所以為了保護內心的敏感與脆弱,他把自己包裹在「我很不錯」的虛假形象里,以「指點江山」、「發表意見」為主要形式,來凸顯自己確實不錯這個事實。

而你想,本來自己知道自己不行,這就已經存在對自己否定了,還要去偽裝、去強撐、去忽略現實、去承擔朋友對自己的非議,他能過的開心麼?

他會陷入這種模式里,並被這種模式不斷的影響,最終變得越來越敏感、越來越脆弱。

但我想你也看出來了,他在逃避「自己確實還不行」這個事實。而讓他變得越來越差的,便也是逃避本身。

不去經歷,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如何,永遠內心都是問號、都是不踏實,不是麼?

當人上人

平時做輔導的時候經常會遇到類似「老師,你能不能在一周之內讓我家孩子狀態好起來了,他最近太厭學了,而馬上都要高考了,我真是太擔心了」這樣的狀況。

這時候的家長呢,因為即將到來的考試,而對孩子非常擔憂;同時看到孩子不僅沒有用心學習,甚至有些厭學,內心的擔憂更甚。

當然,家長擔心孩子,這是人之常情,只是當這份擔心變成食不下咽、夜不能寐時,是不是已經超出正常範疇,變成負面影響了呢?

而連飯都吃不好、覺都睡不好時,內心其實已經非常的不踏實了。

超越正常範疇的擔心,這一方面是源於從小到大習慣性的對孩子的擔心;一方面是源於孩子慢慢長大,自己越來越難以控制所帶來的失控;一方面是源於未來的不確定性;一方面是因為對孩子未來的期許。

習慣性的擔心這個屬於正常的部分。但後面三者之間又存在這樣有趣的聯繫:

我希望孩子的未來是順利的、是有成就的,所以他就需要學習好、就需要高考成績好。為了高考成績好,我必須控制孩子去過我所設想的生活,而這時候孩子有了自己的意識,他不會那麼簡單的就聽,所以我必須強勢控制。接著,因為未來本來就是不確定的,我為了緩解內心的擔憂與焦慮,就又去增加控制了。

那最終,過量的控制,就帶來過量的失控,就使得內心被不踏實填滿。

而這都是源於我們想去完成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雖然上面我們只是提到了三個方面,但由這三個方面延伸出來的,可以提升內心踏實感的方面,卻不只是三個方面。

〇自由與束縛

在這個方面我們可能需要調整的東西有:

1、 反思自己從非客觀世界中收穫了什麼,嘗試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自我滿足,而不是依賴非客觀事件;

2、 嘗試豐富自己的生活,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稍微利用起來,讓自己有更多的實踐、更多的自我挑戰、更多的呆在現實世界的時間、更多的接觸現實中的人事物;

3、 通過經歷,去學習客觀世界中存在的規律,並將規律變成自己的認知與一言一行;通過反思,去更加清楚的認識自己。

〇逃避

這個層面我們可能需要:

1、 逃避的原因是在於我們不肯接受「這樣的自己」或「這樣的結果」,那麼,嘗試去接受「這樣的自己與結果」、嘗試去允許「自己可以這樣,結果可以這樣」,就是需要做的;

2、 正視自己內心、軀體、技能等方面的欠缺,對於能夠自我完善的,花心思通過學習、成行、反思、鍛鍊來實現自我成長,對於難以自我完善的,就需要如前所說選擇接受。畢竟,當我們自己開始討厭自己時,這份討厭會時時刻刻的伴隨自己,所以不要庸人自擾;

3、 始終注意推進自己的現實生活往前走,而這可能需要我們不過分沉浸在情緒里、不在意,不回應外界的流言蜚語、不與自己內心的想法糾纏不休,少想多做。

〇當人上人

這個層面可以考慮這些方面:

1、 設定可以實現的目標,而不是讓目標把自己壓垮。那麼,這也就需要我們將長遠目標分解為一個個能夠實現的小目標;

2、 保持好與他人的界限,不去過分干預他人、讓他人決定自己的人生、看到自己在某件事情上能做的到底是什麼,而不是想當然的認為「你聽我的就行」;

3、 凡事先內求,先從自己身上找解決辦法,做好之後,再去考慮需要別人如何協助自己。

生活不會完全如我們所想,那麼意外、不如意出現在生活中,就變得理所應當。而內心沉重的踏實,能幫我們面對種種計劃之外。

就像故事裡的那位朋友一樣,第一次,他確定的知道那位朋友可以幫他,所以內心產生了踏實;第二次,他通過努力與實踐,完成了需要做的事情,推動了現實生活向前,所以收穫了踏實;第三次,他對自己有明確的認知,知道自己可以勝任,同時也能夠不被「我正休息呢,這時候打擾我」的情緒束縛,所以也產生了踏實。

那麼,現在的你是否擁有足夠的踏實感、是否希望自己的生活裝滿踏實感呢?

當然,以上只是一家之談,能用作參考便足矣。希望你能夠從中收穫到一些東西,並從中想到一些新的東西。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希望我的文章能協助你看到世界真實的樣子。祝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