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養娃的通病是「執行」標準化,從眾心理約束了孩子成長軌跡

貝貝豆育兒課堂 發佈 2020-04-20T20:50:17+00:00

一看孩子這個態度,翠霞更是氣不打一處來,用更嚴厲的語氣呵斥道:「怎麼不說話?啞巴了?你看看人家小雲阿姨家的姑娘,鋼琴都過了六級了!我們主任的兒子,書法也獲了獎。你和人家在一個興趣班,你看看你學的都是點什麼?」面對媽媽突如其來的訓斥,孩子小臉憋得通紅,眼淚吧嗒吧嗒地往下掉。

「文/貝貝豆(原創,歡迎轉載分享)」

在當前這個資訊時代背景下,眼花繚亂的文章和層出不窮的教育機構,無時不刻地在督促家長成為一名合格的父母。

在這些教育知識的傳授過程中,「旁敲側擊」地夾雜了這樣那樣的「育兒標準」。很多寶爸寶媽們如獲至寶,將其統統扔到培養孩子的「標準庫」中。

然而,「優質寶寶」真的是能夠通過「流水線作業」生產出來的好商品嗎?或高或低的各種標準,真的適合於每一個孩子嗎?

為什麼我家孩子那麼笨?和別人的差距那麼大?

翠霞(化名)最近的情緒總是很低落,同事小雲的女兒鋼琴剛過了六級,主任老王的兒子書法得了區級一等獎,自己家孩子卻一點能拿得出手的成績都沒有。

明明當時都是和同事一起給孩子報的興趣班,花了一樣的錢,怎麼孩子間的差距會這麼大呢?

吃晚飯的時候她就一直在想這件事,對孩子和老公也是愛答不理。飯後,翠霞讓老公去收拾碗筷,自己叫孩子進臥室談心。

談話一開始,翠霞就開門見山地說道:「你給我說說你最近鋼琴課上得怎麼樣?」兒子嘟囔著嘴,眼神有些躲閃,看起來並不想回答這個問題。

一看孩子這個態度,翠霞更是氣不打一處來,用更嚴厲的語氣呵斥道:「怎麼不說話?啞巴了?你看看人家小雲阿姨家的姑娘,鋼琴都過了六級了!我們主任的兒子,書法也獲了獎。你和人家在一個興趣班,你看看你學的都是點什麼?」

面對媽媽突如其來的訓斥,孩子小臉憋得通紅,眼淚吧嗒吧嗒地往下掉。用委屈的語氣哽咽道:「我不喜歡鋼琴和書法」

「不喜歡?你知道我給你報這兩個興趣班花了多少錢嗎?你一個不喜歡就是啥也學不好的藉口?」孩子抱怨的話如同火上澆油,徹底點燃了翠霞心裡的火藥桶。

眼看著更加凶神惡煞的媽媽,孩子完全慌了神,只能大聲地哭嚎著。

這時,老公聞聲走進來,抱起哭哭啼啼的孩子,帶到書房安撫了他的情緒,然後囑咐她練一會琴,才又回到了臥室。看著怒氣未消的妻子,他上前詢問。

翠霞扔下一句:「這笨孩子沒救了!」,留下一臉茫然的老公,憤憤地離開了臥室。

在興趣上毫無成就的孩子真的是個沒救的「笨孩子」嗎?

孩子的「一事無成」,可能蠢在家長

在寶爸寶媽們給孩子挑選興趣班時,經常會以他們還小什麼都不知道為由,習慣性地忽略孩子的想法。可實際上孩子才是學習生活的「男主角」,選擇接什麼戲,和什麼導演配合,都應該讓他們自己做主。

但事實上,往往事與願違,很多家長會挑選一些看起來高端大氣上檔次,或者自己覺得好的專業,強行「送給」孩子當作愛好。

甚至還會帶著與周圍人攀比的心理,看別人家的孩子學什麼,我家孩子就學什麼,這更是將孩子扔進「受罪」的深淵。

興趣班!興趣班!沒有興趣的學習對他們來說往往顯得枯燥乏味,與上刑無異,怎麼會學有所成呢?

如果僅是如此,也就罷了,有些寶爸寶媽們還會懷揣著花錢就要有效果的想法,不看過程,只盯緊結果,頻繁地督促審查,會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壓力和打擊。

當孩子面對一個不怎麼喜歡的課程,可能也會被某些時刻的教學內容所吸引,漸漸提起學習的興趣。但家長們看不到結果的一次批評或者打擊,會在很大程度上摧毀他們自我調節的結果。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以爬樹的本領來衡量一條魚的本領,那他究其一生都是個笨蛋」。

給孩子選擇他(她)並不感興趣的興趣班,而且在他學習進程不順利的時候大肆表達失望,大發雷霆。

這般行為如同在斥責一條「不會爬樹的魚」,不是孩子是笨蛋,而是家長們沒有給他(她)們一個合適的舞台。

中國式養娃的通病是「執行」標準化,從眾心理約束了孩子成長軌跡

中國的很多年輕家長們,很喜歡用「標準化」的方式培養自家的孩子。

從小到大,各種標準一直充斥在年輕家長的生活軌跡之中。

  • 從義務教育期間的班級排名,成績及格線;
  • 到大學的pass和學分;
  • 再到後來工作里的各種KPI

加之上一輩的父母們也同樣善於運用「標準化」方式來教育孩子,導致現在的年輕家長們下意識地採取了給孩子定標準的教育。

然而,社會在進步,教育也在發展。社會生產從大工廠的「機械化流水線」生產方式,漸漸趨向到「私人定製」和「DIY」。

教育研究者也表明,「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每個孩子都應該擁有一套量身定做的教育格式。

每個孩子都有著獨一無二的個性、特質和愛好,寶爸寶媽們應該根據不同的特性來對教育方法進行調整。

​替廣大父母解疑:想因材施教,可是誰知道自家孩子到底是哪塊料呢?

1)站在客觀立場,深入了解自家娃

寶爸寶媽們想要因材施教,一定要深入挖掘自己的寶貝到底擅長哪方面的才能,基因賦予他的到底是什麼「超能力」。

就像植物學家觀察一片片形態各異的樹葉,要耐著性子,用放大鏡仔細觀察每一片樹葉的紋理和葉脈一樣。

做到這一點其實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難。

寶爸寶媽們切忌先入為主地對孩子做出評價。很多家長可能在某一天發現自己的孩子喜歡看書,就會先入為主地認定孩子一定是文學家的料,今後要多注意培養他(她)的寫作能力和創造能力。其實,也許他們只是喜歡故事書裡面的插圖。

寶爸寶媽們應該通過以下兩種比較好把握的途徑,對孩子進行深入了解。

第一步,自然是生活中的觀察

如果想看到孩子最真實的一面,那麼寶爸寶媽們一定要留心生活中的寶貝。他(她)們在生活中會顯露出最真實的喜好和興趣。比如有些寶貝會很喜歡帶有繪畫教學性質的幼兒電視節目,那麼家長在幫他們考慮興趣班時,不妨多考慮一下畫畫。

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和孩子溝通。觀察是很重要,但是很多時候家長們可能會「會錯意」。避免理解出入的問題,不如和孩子坐下來好好談一談。在選擇興趣班時,多問問他這個有沒有興趣,哪個喜不喜歡。多聽從「小主人公」的意見,往往會避免很大一部分的「亂報班」情況。

當然,如果在他們選擇了興趣班之後堅持不下去,那麼就需要家長們的正確引導和鼓勵,這也是一個培養孩子持之以恆習慣的良好時機。

2)「DIY」教育的說明書

寶爸寶媽們在給孩子建立專屬的培養計劃時,一定要注意,不能將自己對於人生未完成的期待強加在孩子身上,更不要因為自己的生活不順就試圖將其完全拽離自己現在的生活。孩子雖然年紀輕輕,但是他理應由自己決定生活軌跡的權力,家長可以提供指引和建議,但絕不能幫孩子拍板釘釘。

而且,隨著孩子的成長,寶爸寶媽們要隨時對教育做一些修正。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有著不同的精神和物質需求,家長們一定要隨之不斷修正和改變對孩子的定製教育,在適合的時期使用適合的教育方法才是正道。千萬不要自以為了解了孩子的特性之後就固步自封,不斷變化不斷更新,也是「DIY」教育的核心所在。

3.在教育中做最好的自己

在對孩子私人訂製的教育模式中,家長們也要逐漸扭轉被一條條標準束縛的心理模式,要以成年人的思考能力,為自己建立「我就是我,是不一樣的煙火」的心態,只要自己相信每個人只要活出自己就是精彩,才能真正地做到以如此的態度,對孩子施以最適合他(她)們的教育。

家長一直都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的教育方式不僅有言傳還有身教。每位家長自己都是孩子們最樂於模仿的對象,所以在教育中,寶爸寶媽們不要太潛心於教育的技巧和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在教育中做最好的自己,其實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古語的意思是:人不做到真正的自己,才是為天地所不容。這個世界根本沒有固定化的標準,去衡量一個人活得是否成功,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樹葉,每個人都應當精彩。

在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笨孩子」。每個孩子都是上帝對家長們的饋贈,他們都是一片獨一無二,美妙絕倫的小樹葉。

寶媽們,你家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你有犯「從眾教育」的錯嗎?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討論,喜歡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