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這麼笨!」給孩子貼壞標籤,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大的阻礙

福林媽咪 發佈 2020-04-16T07:47:02+00:00

給孩子貼壞標籤,主要是發生在孩子犯錯之後,想要避免給孩子「貼標籤」的行為,就要意識到一點:孩子的某個行為犯錯,不要上升到孩子整個人,要做到對事不對人。

文|福林媽咪

在去年爆款動漫電影《哪吒》中,哪吒一出生就帶著標籤「魔丸」出生的,他一出生就被當做「魔丸」對待,父母生活在孩子會變壞的陰影之下堅持養育,百姓則直接把他當做了壞人。

即使哪吒心在善的這一面,但是當所有人都在說他惡的時候,他的想法是:我就壞給你們看!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心理變化要比影視劇裡面複雜的多,而父母也不可能想看電影一樣,把孩子看的那麼透徹。

於是,在生活中,父母不自覺的就會給孩子貼上「壞」的標籤。

父母在說的時候,可能察覺不到,但是「被說」的孩子卻能夠深深的感受到父母的「惡意」。

我一個同事10歲的孩子,看《哪吒》看了6、7遍,孩子對這個電影是有共鳴的。

一個網友在說到自己的「內向」時,並不是大家想像的那樣,是天生如此。

他小時候跟親戚接觸的少,見面的時候不知道怎麼打招呼,結果媽媽直接說「他就是太內向了」,這樣的次數多了之後,他就允許自己不打招呼,因為他覺得「我是內向的」。

他被貼上了「內向」的標籤之後,開始把內向當做自己的一部分。

這也就是「標籤效應」:「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

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貼標籤」的行為具有定嚮導向作用,會讓孩子產生相應的「自我認同」。就像是孩子成長的汪洋大海中,父母給了孩子一座燈塔,儘管這座燈塔是負面的。


在《如何說 孩子才會聽,怎麼聽 孩子才肯說》中提到「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不僅影響到孩子如何看到自己,也會影響到他的行為。」

當父母給孩子貼壞的標籤時,孩子的行為會朝著父母認定的那個方向發展。很多父母應該也發現了這種情況:「為什麼說了你這麼多次,你還是這樣,沒長耳朵還是沒長腦子啊!」

其實,並不是孩子「不聽話」或者「故意反抗父母」,而是父母給孩子身上貼的標籤,不斷在強化孩子「壞的行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不自覺的會給別人貼標籤,比如說「女漢子」、「學渣」、「話嘮」、「作精」,父母也會不自覺的給孩子貼標籤,而且都是父母常常掛在嘴邊的話:

「你怎麼這麼笨」;

「說一句動一下,你怎麼這麼懶」;

「他就是內向,比較害羞」;

「你太挑食/粗心/犟了」;

……

給孩子貼壞標籤,主要是發生在孩子犯錯之後,想要避免給孩子「貼標籤」的行為,就要意識到一點:孩子的某個行為犯錯,不要上升到孩子整個人,要做到對事不對人。

比如說,當孩子在房間裡來回跑的時候,不小心碰到了桌上的杯子,杯子摔碎了。

錯誤的示範:媽媽十分生氣,朝著孩子吼:「成天毛毛躁躁的,就不能讓我省點心!」

甚至還會翻舊帳:「你在家這幾天,就是給我找麻煩的!今天這個杯子,明天那個瓶子,你幹啥能操點心!」

這樣不僅給孩子貼了標籤,又沒有讓孩子深刻的認識到錯誤,等到下一次再發生這樣的事情,孩子會想「反正我毛躁,反正我就是給我媽找麻煩的。」

正確的示範:媽媽十分生氣,朝著孩子吼:「你把我最喜歡的被子打碎了!趕緊收拾收拾!」如果孩子年齡還小,可以說「跟媽媽一起來收拾」,讓孩子幫忙拿笤帚之類的東西。

讓孩子參與到打掃的行列很重要。

媽媽怒火止不住是正常的,但是發火的時候,要告訴孩子補償方法,給孩子一個確切、可行的方法,比如說「收拾」、「打掃」、「拿零花錢賠償」。

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光是懲罰孩子,也是讓孩子內心少一些內疚。

不給孩子貼標籤,是為了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就拿影視明星來說,很多明星被貼標籤為「花瓶」、「笑星」、「小鮮肉」、「油膩」……他們都在努力的撕掉自己身上的標籤。

但是貼上標籤的時候很容易,撕掉的時候就十分困難,甚至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

這些明晃晃的標籤撕起來尚且這麼麻煩,更別提孩子已經內化到行為和思想當中的標籤了,甚至有的人一輩子都沒辦法擺脫父母曾經貼給他的標籤。

所以,在一開始,父母有意識的不給孩子貼標籤,也是對孩子正面教育的一種方式。

人本身就是非常複雜的動物,不能根據某一件事情就對孩子整個人定性。

況且還是處於發展中的人,他的未來有無限可能,他的某一件事情做錯了,或者在某一段時間行為讓父母受不了,但是不表示他永遠都是這個樣子的。

父母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當孩子做了錯事的時候,父母要相信孩子的成長,相信孩子會改正錯誤變得更好;

在孩子某一次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時,父母也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因為沒有人做事永遠是100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