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季2:日本文化里的中國元素,還屬於中國嗎?| 有料的文史

有料的文史 發佈 2019-12-16T13:53:45+00:00

提到日本,我們的情感是複雜的。有衝突,也有情結。不過,兩個一衣帶水的文化體之間,彼此的研究與學習卻最多。尤其在隋唐,在典籍、制度、文化上日本向中國學習,「唐物」與「唐風」一度成為日本上流社會潮流。

提到日本,我們的情感是複雜的。有衝突,也有情結。

不過,兩個一衣帶水的文化體之間,彼此的研究與學習卻最多。尤其在隋唐,在典籍、制度、文化上日本向中國學習,「唐物」與「唐風」一度成為日本上流社會潮流。也難怪日本學者內藤湖南在《日本歷史和日本文化》一書中,將中國文化比喻成「滷水」,將日本民族比喻成「一鍋豆漿」,沒有中國文化,日本民族就成不了「豆腐」。

正是這樣的關係,讓我們面對日本人時,常產生一種「你們的文化是從我們這裡拿去的」的潛意識。那麼事實上,這些日本文化中的中國元素,到底屬不屬於中國呢?

今天,有料君分為兩類為你剖析,看看這些源自中國的文化,在進入日本社會之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 從中國元素在繪畫中的表現,看日本對「具體藝術形象」的改造
  • 從茶道,看日本對"中國文化形態」的改造

日本浮世繪中的中國元素

中國古代關於水滸人物的插畫屢見不鮮,僅在明清兩代就多達十餘種,是畫家們樂此不疲的表現題材。

中國人愛水滸這事沒什麼奇怪的,可你知道水滸故事在18世紀傳入日本之後有多喜歡嗎?19世紀的日本畫壇,掀起了浮世繪的水滸熱潮。其中,歌川國芳創作的《水滸豪傑百八人》最為出名,風靡了整個江戶。

其實,不用細細品味,我們也能直觀感受到兩種繪畫風格的巨大差異:

  • 藝術風格上一剛一柔

中國成熟的水滸版畫精緻秀麗,觀賞性極強,反映了明代武林版畫的風格特點,而白描畫人物的線條感極強,洗鍊優美,「柔」的氣質壓過了「剛」;而日本浮世繪水滸形象代表的武者繪筆觸更為細膩,色彩更為濃烈,手法鋪張,情感劇烈,雄武有力,體現出了豪壯之美。

  • 對待人物處理亦正亦邪

在中國,我們稱水滸好漢108將,可以說頗為正面的評價,畫中表現也帶有克制;而再看浮世繪中這些,個個蓬頭垢發、五大三粗,有的甚至還整上了密密麻麻的紋身,融入了日本鬼怪式誇張的表情和肢體動作。同時,從稱呼「豪傑」上,也帶有更多世俗和「邪」的色彩,儼然一副江湖草莽氣。這種人物的處理方式,和日本表現歌舞伎、日本武士和相撲的繪畫一脈相承。

由此可見,「水滸」元素在繪畫中的表現,這些浮世繪雖是中國題材,但已經打上了濃重日式風格,兩者已經不再是同一種藝術了。

同樣的,中國古籍《山海經》等流傳到日本,裡面的很多神明和怪獸促進了日本妖怪文化的爆發。可以說,日本妖怪形象多半來自中國,卻改頭換面經過日式文化過濾加工後,在日本落地生根。你還能認得出《百鬼夜行》中表現的西遊怪物,在中國文化中的樣子嗎?

因此,日本引入了很多中國文化中有趣的藝術形象,但融入了日本原有文化樣式中,經過了本土文化改造,已經變成了日化特色的形象。

中國與日本茶道

日本經典電影《羅生門》里,有一個很特殊的角色設置,劇中的三個人物遇到它時會有不同反應,它也會給出變幻:僧人克制,它就妖媚;樵夫輕浮,它便高傲;高士矜持,它則端莊。這個「它」,叫做茶幻。三人鬥茶相爭,甚至大打出手,等到黃粱夢醒,又相對飲茶,回歸理性。其實,茶幻就是劇中三個不同形象內心慾望的真實投射,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茶幻」

茶幻這個頗有哲學與禪味的設置,就可見日本對「茶文化」的推崇。

茶文化是中國的陸羽開啟的,而到了唐朝,喝茶已經成了中國人的生活必須,並衍生出了一套「茶道」。而日本在唐宋時期,遣唐使從中國帶回了種茶和飲茶之風,從寺廟到民間逐漸蔚為成風。到了16世紀中葉,千利休提出茶道的四諦——「和、敬、清、寂」,這宣告了日本茶道的誕生

而日本的茶道和中國的茶道,究竟區別在哪呢?

其實中日兩國茶道,除去一些細枝末節上的區分,在發展的過程中已經有了審美取向上的根本差異——

中國茶道推崇世俗性,道法自然也注重喝茶這事對生活本身愉悅性情的作用。

正如南宋俗諺說:「早晨起來七般事,油鹽醬豉姜椒茶。」對中國人來說,喝茶喝茶,首先喝的是茶,是日常生活,之後才是精神性的審美價值。而且,茶事也往往不作為獨立的活動,而是生活之餘,觀山看水,賞花望月,參禪悟道,彈琴讀畫,皆有茶伴。

而日本茶道對世俗美持否定態度,根本不重湯茶本身,而是寄托在喝茶營造的極致儀式感上,講求精神境界而不是味覺,是種「無茶之道」。

岡倉天心說日本茶道:「本質上,是一種對殘缺的崇拜。是在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為了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所進行的溫柔試探。」這一點與中國茶的觀念完全不同。


所以從我們中國人的視角來說,日本茶道太多拘束和繁瑣,為求道的極致反而也被道所束縛,不如我們隨心隨性得了大自在。

而日本的茶道精神又延伸到了很多方面,包括花有花道,書有書道,香有香道,劍有劍道,這些都已經和中國的各種文化形態區分開來,它也並沒有替代中國的各種道,而是注入了日本的民族性,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本土文化。



面對中日文化問題,我們常常不夠理性。因為有那麼多同源的文化,讓我們提到的時候放不下。

但文化的多元,才是這個時代的主流。承認那些熟悉的文化有些已經日本化了,這從來都不影響我們的民族自豪感。思考這些多元文明的個性與普遍性,尊重和建立平等、相互理解的相處關係,才能讓文明交流起來,也是我們整個亞洲文明發展壯大的方向所在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