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種錯誤的教養方法,養不出感恩的孩子,你是否中招了?

嘟嘟媽育兒課堂 發佈 2019-12-15T09:21:18+00:00

前幾天和媽媽通電話,聽她說鄰居阿姨現在過得很慘,原本衣食無憂的她家因為一場車禍失去了老公,現在獨自撫養上大學的兒子,兒子以前被寵慣了,現在三天兩頭的往家裡打電話給家裡要錢,失去經濟之柱後,阿姨不得不外出打工補貼家用。

前幾天和媽媽通電話,聽她說鄰居阿姨現在過得很慘,原本衣食無憂的她家因為一場車禍失去了老公,現在獨自撫養上大學的兒子,兒子以前被寵慣了,現在三天兩頭的往家裡打電話給家裡要錢,失去經濟之柱後,阿姨不得不外出打工補貼家用。

媽媽幾度看不下去,曾勸阿姨不要再慣著孩子,孩子那麼大了,得讓他勤工儉學自己獨立,但阿姨卻說:「哪這麼容易,孩子從小被他爸寵壞了,要吃的有吃的,要喝的買喝的,現在突然沒他爸了,我不能就什麼都不管他」。

說到這裡突然想到之前學校里看到的一個場景,學校組織校運動會,家長們應邀參加,在比賽中兒子班級有個男孩因為沒有跑出好成績,回到媽媽身邊之後對媽媽又是打又是踢,咆哮著對媽媽說:「都怪你,給我穿的什麼破鞋,都怪你,都怪你!」

看著孩子在一旁傷心痛哭,媽媽滿臉愧疚地說:「都是我不好,沒有買到你想要的那雙名牌跑鞋,下次媽媽一定提前幫你準備好,別哭了。」這對母子的對話,不由讓我打了一個冷戰,無法想像生活中這個媽媽是有多疼愛自己的兒子,但只覺得她的這種愛遲早會斷送掉自己晚年的幸福。

身邊很多老年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事,對他們可以做到孝順體貼,但有些往往事與願違,不擔沒有體貼照顧,反而是對他們索取無度,一旦得不到滿足還會對他們拳腳相加,使他們的晚年生活過得破敗不堪。

同為父母,為什麼別人的子女可以做到對父母照顧有加,而自己的孩子卻對父母拳腳相加呢,究其原因這幾種錯誤的教養方法,養不出感恩的孩子,看你是否中招了?

父母省吃儉用,好吃好喝的供給孩子

這種父母為了孩子寧願自己不吃不喝,也要供給孩子吃好的喝好的,看似很疼愛孩子,但長期處在這種環境下的孩子就會產生一種錯覺,家裡所有的好東西都應該是他的。隨著孩子年齡慢慢長大,可能還會對父母提出更多的要求,比如:讓父母買品牌的服飾、鞋、電子產品等等,父母的這種付出,養不出感恩的孩子,只會讓孩子對父母索取無度。

在家裡孩子地位高於一切,說一不二

大部分家庭對孩子的教育還都是積極正面的,但不乏有些家庭對孩子的愛已超出正常範圍,比如:孩子是家裡的獨子,或者父母很大年紀才有了這麼個孩子,寶貝得不行,因為太過於寵愛,孩子在家裡可以肆無忌憚的發號司令,說一不二。這種教養方式,不僅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以後走出家庭步入社會,可能還會受到來自社會的懲罰。

為了面子,營造一種家裡有錢的假象

「媽媽,小明媽媽開豪車,他家很有錢,咱們家有錢嗎?」孩子一句不經意的問話,如果父母沒有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直接脫口而出:「咱家當然有錢,很多錢呢!」你一句無關痛癢的話可能就紮根在孩子心裡,只會讓他更在意物質層面的東西。小時候還好,但等長大一點之後,他就會不斷地用物質包裝自己,去滿足自己的攀比心和虛榮心。

好的家庭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它體現在平時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太難管,而是我們錯過了教育孩子的最佳地點以及最佳時機,才使得教育效果事倍功半。所以,想讓孩子未來既優秀又懂得感恩,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讓孩子懂得生活的艱辛

有些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對孩子的要求只有一個,那就是你只管好好學習,其他的事情都不用管。就這樣孩子一天天長大,甚至很多中學生連自己爸媽做什麼工作都不知道,更別提理解爸媽工作的辛苦。

孩子作為社會的一份子,在學習之外,爸爸媽媽還應該帶孩子多體驗各種各樣的工作和生活,比如:到爸爸媽媽工作地方,給孩子講講你的工作,寒暑假帶孩子回到爺爺奶奶生活過的農村,講述他們那一代的生活,從中讓孩子體會到生活的艱辛,讓他懂得現在他所擁有的是你努力奮鬥的結果。

2、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

想要孩子未來不受苦,必須從小就要灌輸他熱愛勞動的好品質,在家裡可以安排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比如:掃地、擦桌子、洗自己的小襪子、小內褲等,從小培養他積極參與到家庭活動中來,一方面讓他學會付出,另一方面也體會到了勞動的樂趣。

3、給孩子傳遞正確的價值觀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父母一定從小對孩子灌輸正確的價值觀,千萬不可讓孩子過早地被物質、名利所迷惑,有時間可以陪孩子多讀書、寫字,進行一些戶外活動,多陪伴孩子,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滲透給孩子關於愛、勇氣、堅毅等品質,在成長的道路上讓孩子懂得珍惜、學會分享與分擔。當遇到困難的時候,要教會孩子不畏艱難,勇於擔當,這樣孩子在成長道路上就不不迷茫,用正確的價值觀成就孩子更加美好的人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