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一言不合就開戰!這份親子溝通秘訣一定不能錯過

超級育兒師蘭海 發佈 2020-04-14T11:48:43+00:00

文/Kiki/孫琪上瀕成長顧問南開大學應用心理學碩士豐富的營地領隊經驗用專業的教育能力幫助父母理解孩子研究方向:親子關係與兒童心理發展親子溝通,恐怕是父母們最頭痛又最想學習的內容之一了。

文/Kiki/ 孫琪


南開大學應用心理學碩士

豐富的營地領隊經驗

用專業的教育能力幫助父母理解孩子

研究方向:親子關係與兒童心理發展

親子溝通,恐怕是父母們最頭痛又最想學習的內容之一了。

一方面,很多解決孩子問題的方法都依賴於「親子溝通」這個媒介來實現,良好的親子溝通會使得親子關係更加的緊密。

另一方面,不少父母最直接的反饋是與孩子的溝通並不順暢,甚至一言不合就開戰。

基於這些原因,我想來剖析一下親子溝通這個話題,並為父母們提供兩個實用的溝通方法。

一、父母在親子溝通中的位置

在什麼時候你會想要開口說話?

心理學觀點認為:當人的內心產生了需求的時候,為了滿足這個需求,我們會開口說話。

而當人的內在需求沒有被滿足時,就處於一種不平衡的狀態,所以要通過行為或語言來滿足自己的內在需求,有時會伴隨著一些情緒的表達。

比如孩子口渴了,他產生了喝水的內在需求,要滿足這個需求就要喝水,他可以自己去倒一杯水,或者跟媽媽說:「我想喝水」,通過語言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所以,當問題出現時,父母需要區分這是誰的內在需求,不同的內在需求需要採用不同的溝通方法。

溝通是一個雙向的過程,不只是父母單方面說,有時也要聽孩子講。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時而作為聽眾,時而作為說話者。

如果是孩子的內在需求沒有被滿足,父母在親子溝通中的位置其實是傾聽者,父母要去傾聽孩子的想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如果是父母的內在需求沒有被滿足,父母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就會發起對話,這時父母其實是作為自己需求的負責人。

再來舉幾個例子幫助大家區分內在需求:

在第一個示例中,爸爸的內在需求沒有被滿足,如果他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他就要主動跟孩子發起對話。

在第二個示例中,孩子想要把難題做出來的內在需求沒有被滿足,如果他要解決這個問題,父母在親子溝通中的角色是傾聽者,幫助孩子去解決這個問題。

第三個示例是媽媽的內在需求沒有被滿足,她的內在需求是需要知道孩子是安全的,如果她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主動跟孩子發起對話。

最後一個,孩子的內在需求可能是跟小夥伴解決衝突,如果孩子要解決這個問題,父母在這場親子溝通中作為傾聽者,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二、具有破壞作用的表達

很多時候之所以我們和孩子的溝通進行不下去,是因為我們在聽孩子說的時候發出了太多自己的評價、意見、建議、質疑、分析等信息,而這些在親子溝通中都是具有破壞作用的表達,比如以下這些:

對於最後一類大家可能會困惑,為什麼給建議也不行呢?給建議也會破壞親子溝通嗎?

並不是不行,而是要看「給建議」發生你們對話的哪個階段。

如果發生在溝通初期,父母還沒有理解孩子說的意思和感受就忙著給建議的時候,孩子就會感覺到父母根本就不了解實際情況,直接的後果就是會覺得父母給我的建議根本就行不通,因為他們不了解。

這也是有些時候父母在輔導作業的時候,孩子對父母提出的一些建議非常地牴觸的原因,因為孩子覺得這個思路不是老師講的,父母並不了解實際情況。

看了這幾類具有破壞作用的表達,是不是感覺有幾句中招了,為什麼說這些會在親子溝通中有破壞作用呢?

父母們可以換位思考一下,想像自己的父母對自己說類似的話,感受一下你的情緒。

如果你感覺到很不舒服,有的話一聽就火大,一聽自己就很生氣,在聽到這樣的表達時,你會感受到來自說話人對你的不接納,感受到他認為你的感受不重要,這是你的錯,你是一個壞孩子……

帶來這樣感受的溝通,是不是具有破壞作用呢?

三、如何聽孩子才肯說?

如果這些話都不能說,那怎麼跟孩子說話呢?

剛才我們提到,當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父母在親子溝通中的角色應該是作為傾聽者。怎麼聽才能讓孩子願意把他的想法說出來,進而給到他幫助呢?我今天來介紹一個非常好的方法:積極傾聽。這個方法來自於托馬斯·戈登博士的《父母效能訓練》一書。

積極傾聽是我們努力去理解孩子表達中傳遞的信息和情緒(語言和非語言),然後再把這種信息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反饋給孩子,來進行確認。

聽起來有點抽象,其實就是要做兩件事,聽孩子說去理解,用自己的話再反饋給孩子。

積極傾聽並不意味著父母僅僅豎著耳朵聽,還需要給出回應,這一點很重要。這個回應是基於我們對孩子傳達出來的信息的理解,而沒有加入自己主觀的信息。

我想給大家分享一個真實的案例,一天,一個孩子對我說「Kiki, 我不想背單詞」,試想一下:你的孩子對你說了這句話,臉上還帶著不高興的表情,你會怎們回應他呢?

我給大家列舉幾種回應方式,來看看你的回應方式有沒有在其中?

我們已經知道這些回應對親子溝通是有破壞作用的,那麼如果用積極傾聽的方法,該怎麼回應呢?

這是我和一個孩子真實的對話,我是這麼回應孩子的:

我用充滿好奇的語氣說「哦?你不想背單詞。」表示我知道了他的意思,但同時也對他說的內容有些好奇,想要繼續請他說下去。

孩子回答說:對!

接下來我繼續用積極傾聽的方式他確認他的感受:看來背單詞讓你的感覺很不好?(確認感受)

孩子:是的,我的心情很煩躁。

我繼續用積極傾聽的方式跟他反饋感受:聽起來背單詞讓你很難受。(反饋感受)

孩子:沒錯!我真的不想背了。

到這裡,似乎這個對話進入了一個僵局,但其實這次他說我真的不想背,與第一次跟我說的感受已經不一樣了,因為他感覺到我理解了他的感受。

在這個基礎上,我邀請他再多說一些信息。我:你想跟我說說哪個部分最令你煩躁嗎?

孩子的情緒已經沒有那麼激烈了,他告訴我:就是……我不想查字典,因為我每次都找不到!

我繼續積極傾聽,跟他確認感受:你是說你查字典查不到的時候,心情會非常的煩躁嗎?(確認感受)

孩子:是的!我總是查不到,我就不想做了!

到這裡,我已經找到了阻礙孩子背單詞的困難點,但具體的原因還不是很明朗,我繼續邀請他表達更詳細的信息:你願意跟我說說你查字典的過程嗎?(探索原因)

孩子:我就是找到首字母,然後一頁一頁的往後翻,一個一個的找,但我總是找不到。

在這個孩子跟我描述完他的查字典的方法之後,我發現了孩子遇到的真正的困難是什麼,他需要的是具體的幫助,所以我跟他分享了一種快速查字典的方法。就這樣,問題解決了。

這只是積極傾聽的一個示例,並不是標準答案,而且也沒有標準答案,在我服務的家庭中,我看到父母們是可以用積極傾聽的方式跟孩子溝通的。

如果父母們真的運用積極傾聽的方法去跟孩子溝通,會發現孩子跟我們原來預設的情況可能會不一樣,而且能幫助孩子發現問題在哪,這樣才能給到他實際有效的幫助。

四、積極傾聽的條件

聽到這裡,有父母可能會說,這個方法聽起來好像挺簡單的,但是實際運用起來並不那麼容易,我很難跟孩子這麼去說話。

積極傾聽確實有一些條件和要求,我們接下來就來看一下你和孩子的溝通是不是卡在了這些問題上面。

在我們實際運用積極傾聽的時候,有2個條件:

1、需要父母有時間,並且願意花時間去聽他講,如果你在聽的過程中一直看手機,孩子會感覺到你並不是真正的想聽他講;

2、父母自身的情緒狀態比較平靜。你沒有被別的事情干擾心情,比如沒有被工作上或生活上的其他事情弄得很煩心等。

同時,積極傾聽要求我們持有2個態度:

1、接納孩子的情緒

不管這個情緒是什麼,也不管這個情緒與你認為他應該產生的情緒有多麼大的差異,都試著去接納孩子,如果你看到孩子的情緒,自己憤怒的情緒也燃起來了,那就不滿足去進行積極傾聽的條件了。

如果你覺得接納情緒是一個比較有挑戰的事情,不妨換一個新的視角:把孩子的情緒看成是一個信號,那是孩子對我們的求助信號,他在用情緒的方式向你表達他也不知道自己怎麼了,該怎麼應對這個情緒,他需要你的幫助。

這樣,是不是就更願意去幫助(接納)孩子了呢?

2、相信孩子

相信孩子有處理自己情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我和父母、孩子分別相處的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往往是被低估的。

每一次孩子們和我討論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案時都充滿驚喜,讓我從內心裡深深的讚嘆孩子們的創造力是何其的驚人!因為他們總能找到一種最適合自己的解決辦法,而且他們也更願意嘗試自己找到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次,有個孩子跟我討論如何從看漫畫書過渡到文字書,這個問題困擾了她一段時間。經過引導,她自己想到的解決方法是:選擇一些自己感興趣題材、沒那麼難的文字書開始,適應以後,再慢慢再過渡到其他的題材。這個方法很可行,也比我能給她的建議更加適合她。

以上就是我們如何傾聽,讓孩子能夠安全表達,並幫助孩子將自己內心的想法清晰表達出來的方法和要點。

如果父母們發現溝通的內在需求方是孩子,那麼,就可以使用這種方法,相信你們的親子溝通會越來越順暢。

如果是父母的內在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話,我們要怎麼跟孩子表達,他才願意去傾聽呢?我將在下一篇文章中分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