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雄主被餓死,新君幼年繼位,趙國為啥依然是「東方最強國」?

玲瓏文史 發佈 2020-04-13T13:21:48+00:00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因「沙丘宮變」而死,趙惠文王即位初期,由公子成、李兌掌理趙國大權。李兌執政期間,承趙武靈王時期的強盛餘威,保持了趙國強國的地位。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因「沙丘宮變」而死,趙惠文王即位初期,由公子成、李兌掌理趙國大權。

公子成不久之後去世,由李兌獨攬大權。李兌執政期間,承趙武靈王時期的強盛餘威,保持了趙國強國的地位。

趙惠文王親政後,任用樂毅為相,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趙奢、樂乘為將。在這些著名將相的合作之下,趙惠文王時期的趙國,以強國的姿態,展開了與列國的交往與戰爭。

李兌專權,促成了五國聯兵「合縱伐秦」

李兌史稱「奉陽君」,活躍時期在趙武靈王末年與趙惠文王初年。他餓死趙國主父的行為被時人唾罵,但他在此後順利掌權,成為「沙丘宮變」的重大獲利者。

李兌執政,對趙國外交、軍事方面的影響很大。趙惠文王六年,齊湣王準備伐宋,遭到秦國反對,齊國轉而拉攏趙國,並答應將宋國的陰地贈送給李兌,希望李兌能夠支持齊國的行動。

李兌貪圖此一好處,支持齊國出兵攻宋。齊國迅速地取得了一些勝利,然而局勢詭譎多變,魏國企圖聯合秦國攻齊,甚至也派人聯絡趙國一同伐齊。

李兌為了自身利益,大力反對趙國攻齊,並對齊湣王透露:攻齊之事,是由燕國使者蘇秦聯絡而成的。

為了感謝李兌的情報,齊國派使者到趙,許諾再將蒙地送給他。

趙惠文王七年,蘇秦再度受燕昭王委派出訪齊國,秘密地從事間諜的工作。燕國希望他能夠阻止齊國進攻燕國,最好還能挑撥趙齊關係,讓燕國有機會與趙國聯手伐齊。

蘇秦順利取得齊湣王的信任,與親秦派大臣定下了反趙盟約。

趙惠文王十年,蘇秦以齊國使者的身份入趙,取消齊國將蒙地送給李兌的承諾,以離間齊、趙關係,結果被李兌拘留。蘇秦寫信向燕昭王求救,才獲得釋放。

次年,趙魏聯兵攻宋,秦國乘機出兵伐趙。秦相魏冉親自赴齊,約定秦為西帝、齊為東帝,聯合韓、魏、燕三國,一同攻打趙國。

趙國局勢危殆,但幸好此時燕國國策仍以「防齊」為優先。燕國擔心趙國被瓜分,反而增加齊國的力量對燕不利,故派遣蘇秦到齊國,遊說齊湣王「伐趙不如伐宋之利」,勸齊王放棄稱帝,以此聯絡各國反對獨自稱帝的秦國,齊國再乘機伐宋。

蘇秦的反秦行動,獲得了李兌的支持。齊、趙兩國會於阿,約好聯兵攻秦,迫其去除帝號。

燕昭王為了疲敝齊國,再次派遣蘇秦遊說魏、齊、趙等國,約定由李兌出面組織聯軍伐秦,促成了楚國以外的東方五國聯兵伐秦,算是一次「合縱伐秦」的例子。

五國正式出兵。迫於聯軍的壓力,秦昭王廢除己身帝號,將部分領土歸還給魏國與趙國。

秦國暫時屈服,五國聯軍失去了共同的敵人。他們的內部開始產生分歧,對於是否持續攻秦,五國之間互相觀望,不願帶頭繼續邁進。

此時,齊國突然自行出兵攻擊宋國,引發其他國家不滿,五國聯軍隨之瓦解。可見,此「合縱攻秦」,只不過是「曇花一現」而已。

齊國攻宋的行為,直接影響到趙國的利益,齊、趙兩國因而交惡。主張對齊親善的李兌,也因內外交困而遭受打擊、憂鬱而終。

趙惠文王執政後,趙國一躍成為「東方最強國」

趙惠文王在即位的第十四年開始親政,他的外交方向,從之前的「聯齊」轉為「伐齊」。有此轉變的原因,是因為齊國攻滅宋國,對趙國構成了威脅,對韓國、魏國亦然。

秦國自然也感受到了一些壓力,因此發起合縱破齊。多國聯軍伐齊的行動,遂開始秘密地計劃與部署了。

秦國為了實現目標,以「瓜分齊地」為餌,推舉趙國主其事,並由趙國拉攏燕國合作。

趙惠文王親政後的首個外交行動,便是與秦昭王在中陽相會,討論聯合攻齊事宜。次年,燕昭王也與趙惠文王會面,提到聯合之事。

秦、趙、燕三國聯盟,自此成形;加上秦國對韓國、魏國外交成功,秦、趙、燕、韓、魏五國正式組成伐齊聯軍。

燕國以樂毅為上將軍,趙國又將相國印綬授予他——「燕趙共相,二國共一」。秦國也贊成此舉。樂毅遂率領五國聯軍伐齊,獲得大勝。

五國聯軍節節獲勝時,暗中策劃攻齊之事的蘇秦,仍留在齊國;聯軍攻齊的行動,使蘇秦之陰謀敗露。

蘇秦為了己身的安全,寫了一封信給趙惠文王,希望讓趙王認清:趙國最大的威脅,是秦國而非齊國,趙軍應該停止攻齊。

趙國受了此信的影響,宣布暫停攻齊。但是,蘇秦最後仍因暗中策劃攻齊的陰謀曝光,被齊國處死。

「五國攻齊」是戰國史上的大事之一,也對趙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此戰讓趙國獲得濟西之地,削弱了齊國對自己的威脅。趙國一躍成為「東方最強國」。

然而,齊國衰弱,也有對趙國不利之處:東方少了一個可與秦國抗衡的大國。此後,秦國對六國的進攻,變得更加無所顧忌。

秦趙「澠池之會」後的和平關係,難以維持長久

趙國地位增強後,發生了著名的「完璧歸趙」事件;之後,秦昭王又邀請趙惠文王在澠池會面。

當時趙王一度擔心前往澠池會有危險,但藺相如與廉頗皆認為,若不接受邀請則有辱國威,因此說服趙王前往。

藺相如在澠池會場上,與秦人機智交鋒,守護了趙國的名望;廉頗則率軍在國內戒備,並與趙王約定,若他未能在正常時間內歸來,即由太子繼位,斷絕秦國的野心。

在趙國內外充分的準備下,秦國無法在澠池會談期間占得便宜;也正因如此,秦國深刻地感覺到:趙國是不可欺壓、輕視的。

試想,在此過程中,若趙國軍事衰弱,談判人員又表現不佳,有可能會導致秦國得寸進尺,甚至發動軍事攻擊。然而,秦國卻不敢如此。

可見,趙國的軍事實力與外交手段得宜,是讓秦國不願草率對趙國用兵的重要原因之一。

澠池會面結束後,秦、趙兩國保持了「言和」的狀態,但此狀態,仍未能長久維持。

在秦、趙「言和」時期,趙國對其他國家進行了擴張,秦國也不加干涉。但是趙惠文王二十六年,趙、魏兩國聯合對韓進攻,秦國卻因利益考量,決定不再迴避。

秦國與趙國發生了直接衝突:秦國白起在華陽大敗趙、魏聯軍。秦國趁勢圍攻魏都大梁,趙與燕出兵救魏,魏獻南陽與秦求和。

這些戰例,足以充分證明:趙、秦兩國之間的和平關係,是難以長久維持的。當利益發生衝突時,兩國仍難以避免一戰。

「閼與之戰」,使秦國東進的計劃受挫

趙惠文王二十九年,趙國派遣公子入秦為質,提出用焦、黎、牛狐交換被秦國攻占的藺、離石、祁。

秦國依約交換了上述三地,然而,趙國卻拒絕履行原先的承諾;秦國大怒,遂進攻趙國的險要之地——閼與。

對於是否要派軍救援閼與,趙國分為兩派。

廉頗與樂乘等人認為,該地道遠險狹,施以救援頗有難度;而趙奢卻認為,正是因為該地道遠險狹,就好比「兩隻老鼠在穴中相鬥」,勇猛者將能獲勝,所以趙軍仍有勝算。最終,趙惠文王採納了趙奢的主張,命其率軍援救閼與。

趙奢率軍離開邯鄲後,出人意料地下令原地駐紮,等了近一個月,讓秦軍以為趙軍不敢前往閼與救援;趙奢甚至在秦國派遣間諜偵查時,假裝自己對閼與的戰爭威脅一概不知,讓秦軍對援兵放鬆了戒備。

趙奢見秦軍已有鬆懈,便下令急行軍,兩天一夜後就抵達閼與前線。這速度,比獲知趙軍最新動向後、才急速向閼與前進的秦軍還要快。

趙奢一邊嚴陣以待,一邊分軍占領北山;秦軍為了爭奪這個有利的制高點,向北山猛攻,但都被趙軍擊退;趙奢再進一步對秦軍進攻,大破秦軍于山下,解除了閼與的危機。

「閼與之戰」後,秦軍再度發兵攻打幾地,卻被廉頗擊敗。

趙奢、廉頗連續擊敗秦軍,讓秦國進攻東方的計劃連續遭受挫折。「強秦不敢窺兵井陘」和「常抑強齊,四十餘年而秦不能得所欲」,皆充分說明了當時趙國的強盛。

結語

奉陽君李兌專權時期,由於齊國對李兌示好,趙國與齊國關係良好;但在李兌死後,趙國由於不滿齊國滅宋,遂與多國共組聯軍伐齊,讓齊國國力大衰,趙國取而代之成為東方最強國,也成為秦國最具威脅性的對手。

從此以後,秦、趙兩國的外交與軍事鬥爭也增加許多。然而,當時趙國軍力強盛,讓秦國不能輕易東進。

因此可以說,從趙武靈王改革,到趙惠文王末年,是趙國歷史上最強大、興盛的時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