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兒童的情緒與情感問題分析

天津拓慧智元教育 發佈 2020-01-07T06:20:27+00:00

自閉症兒童的情緒常常像洶湧跌宕的激流,他們的情感世界又如同沒有綠洲的荒漠。面對自閉症兒童情緒、情感的奇異組合,我們怎麼辦? 高功能孤獨症兒童,因為自我意識的發展,他們對人際關係可能會很敏感,終有一天他們會期待理解和友誼。

自閉症兒童的情緒常常像洶湧跌宕的激流,他們的情感世界又如同沒有綠洲的荒漠。面對自閉症兒童情緒、情感的奇異組合,我們怎麼辦?

高功能孤獨症兒童,因為自我意識的發展,他們對人際關係可能會很敏感,終有一天他們會期待理解和友誼。但是,他們的主觀願望和他們構建友誼的能力之間會產生很大的差距,這就會導致他們在高級情感溝通方面的挫折。如果能及時給予幫助,可以指導他們修正一些行為,減少一些挫折,但是,能否從根本上修補他們的情感動機缺陷,還是未知。能否在與同齡人的情感交往中做到協調互動,心領神會,還是未知。從世界上現有的文獻看,孤獨症患者摘取人類心靈桂冠上的「情感明珠」,是十分艱難的。

情感障礙是孤獨症兒童的特有障礙之一,我們可以依據心理科學關於情感形成與發展的理論,針對孤獨症兒童的情感發展給予教育干預。當然,我們不能期望所有的孤獨症孩子都實現相同的目標,但是,無論孩子能力的高低,無論障礙的多少,都是可以進行情感教育的。促進孤獨症兒童正常的情感需要出現,並一定程度地學會情感交流,享受到情感交流的樂趣,這是可行的,也是我們情感教育的目標追求。

肉體之上的「高級建築」
談情感發育問題,首先應該談情緒,情感是在情緒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情緒是人對環境刺激產生的激越的心理狀態和態度體驗,而情感則是社會化、穩定化、複雜化的情緒體驗和態度反應。情緒帶有情景性,而情感帶有長期性和穩定性。

心理學家們對情緒的分類具有許多爭議,我們將其分為簡單情緒和複雜情緒。比如說,愉快、高興、憤怒、恐懼,這些都屬於簡單情緒。簡單人和動物都會有。像驕傲、自豪、羞愧、內疚、輕蔑、尷尬、懊悔部屬雜情緒,複雜情緒則是人類特有的。孤獨症兒童的情緒發展停留在簡單鹼謠上,社會化程度很低,缺乏高級的複雜情緒。

一般常人的情緒障礙是指情感活動的變態與失常現象,其表現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外界足以引起情感反應的刺激麻木不仁,引起情感喪失,對親人不關心、不體貼,久別重逢甚至生離死別也無動於衷,面部表情呆板、冷漠,內心體驗貧乏;另一方面是情緒暴躁,喜怒無常,缺乏同情心。孤獨症兒童在社會交往中的許多具體怪異行為源於情感障礙。

情緒的產生是腦神經多種部位的整合活動,主要涉及下丘腦、網狀系統和邊緣系統中的杏仁核以及額葉皮層。心理學家認為:下丘腦的信號影響網狀結構,網狀結構接受來自中樞和外圍兩方面的衝動,向下傳導引起各種情緒的外部表現,向上傳遞則可使某種情緒處於激動狀態,並經過大腦皮層的活動被主體體驗到。美國醫學家魯克推斷:精神病患者的情緒障礙是這個系統活動失常的結果。他們認為病人低沉、淡漠,對一切無興趣,內心體驗極為貧乏,麻木不仁,甚至醫生告訴他「你的母親死了」,病人仍然無動於衷,這些現象的產生可能和網狀系統的減弱和損傷有關。專家研究還發現,腦邊緣系統中的杏仁核在情緒控制中也起著重要作用,是賦予感覺經驗以情緒意義的一個重要環節。國外有一個醫學案例:一個年輕人因病切除了杏仁核,從此對人完全失去興趣,寧可離群索居,對親朋好友一概不識,面對親人的悲痛無動於衷。總之,情緒、情感發展有其重要的腦神經學方面的生理機制。

正常兒童情感發展的一般規律

正常兒童的情感發展可以分為三大階段:第一階段為依戀,第二階段為移情,第三個階段為友誼。

依戀發生在嬰兒期,是指嬰兒用微笑、目光和行動,親近、追隨他的父母和看護人,從而和父母、看護人建立特殊的依賴關係。嬰兒在對依戀對象親近、追隨時,同時表現出對陌生人的拒絕。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將依戀的形成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1.前依戀期,出生2個月~3個月。新生兒對所有人都做出相同的反應,並沒有對特定的人形成特殊的情緒反應。
2.依戀建立期,3個月~1歲。嬰兒對熟悉的人有特殊的積極的情緒反應,能從周圍的人群中區分出最親近的人,並特別願意接近。
3.依戀關係明確期,1周歲~2周歲。嬰兒發展了接近看護人的能力,
開始將父母和看護人作為一個安全基地,從此出發探索環境。當他有安全需要時,又返回看護人身邊。嬰兒以反抗、緊握、惶恐等表現對待與親人分離,並且以拒絕情緒對待陌生人。
4.兩歲半以後,嬰兒開始明白看護人的願望、情感、意見,學會根據看護人的要求來調整自己的行為,以建立更豐富的情感交流和人際關係,能夠用簡單的語言表示對父母和看護人的親昵。

移情,心理學上的一般意義是指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彼此之間的情感相互作用,當一方感知到另一方的某種情緒時,他自己也能體驗到相應的情緒,即由於對別人情緒的察覺而導致自己情緒的喚起。這是一種把自己置於另一人的位置上去體驗的能力。設身處地地識別和體驗別人的情感,這是人際交往中同情與助人行為的前提。在移情中,最主要的情感表現是同情心,它是一種對他人的不幸與痛苦所產生的感情共鳴,並對其產生關心、安慰、支持、幫助的行為的感情。

移情的形成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 因為它需要認知發展的支持, 需要有察覺、 理解別人情緒變化的能力,設身處地地去體驗別人情感的去中心化的思維方式

幼兒期正處於認知中心化。階段, 孤獨症兒童極端 「以自我為中心」,給移情造成了難以逾越的障礙。因而,發展情感溝通,必須讓孩子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體驗他人的情感, 擺脫自我中心。

友誼是更高級的情感關係,友誼是兩個個體之間以平等互利為前提的雙向互動的關係,友誼是以信任為基礎的、依靠親密情感支持的關係,一般友誼還是持久穩定的關係。12歲的兒童認為,「友誼」可以交流秘密,可以分享情感,「友誼」可以期望對方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建立和維繫友誼,是人特有的高級的社會行為。

激流與荒漠的奇異組合


孤獨症兒童的情緒特點表現為:第一,情緒體驗簡單,高級情緒出現很晚,而且淺表、短暫。第二,情緒不宜控制,爆發頻繁,表達方式簡單。第三,情緒程度激烈。第四,情緒並非針對具體的人和事情,具有彌散性。第五,孤獨症兒童的情緒大多數是短暫的應激反應,不能轉化為持久的心境和情感。第六,大多數情緒由低級的生理功能引起,和心理感受無關。


情感是由情緒的提升轉化而形成的。情感是穩定的、具有社會內涵的、長久持續的心理體驗和態度。情感指向特定的人和事件,它是我們對他人或者事件的心理傾向、態度。情感有正面和負面兩種性質。


情感需要和情感表達是人特有的高層次的心理能力,是人的精神世界裡潛在的與生俱來的一種特質,當人的生理、心理能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潛在的特質就會顯現,變成一種現實的需要和能力,這種需要和能力並不全是後天教育的結果。遺傳使人們天生具有情感基因,如同大腦里刻錄了「情感程序」,所以,不管是否受過教育;人都會有自發的情感需要和體驗,都會具有表達情感的能力。


孤獨症兒童是否能發展出正常的情感呢? 其生物可能性存在嗎?事實證明,孤獨症兒童不是完全沒有情感 「細胞」而是有「帶缺陷的情感細胞」, 這是孤獨症兒童情感教育的生理基礎。孤獨症兒童的正常情感如同他們的其他能力一樣, 很難生成,需要經過特別的教育、 培養和塑造。


情感建立和維繫的本質是:以物質為載體,以雙方心理互動為過程,以感受為目的,在同一層面上達到精神的共鳴、共享。由於這個特點,使情感交流不像工具性交流那樣一切都是有形可見的。心理感受注重的是心領神會,更高級的感受實質上是不可言傳的。

從情感建立和維繫的特點上分析,孤獨症兒童的障礙主要表現為:


第一,動機不足。了解他人,將人作為自己的認知對象,根據人的表情、動作等外部條件,進而體察、識別、推斷他人的內在感受,從而根據這一判斷來調整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距離,這是人的心理需要之一。但是,孤獨症兒童缺乏這一心理需要,他們的高級情感需要極其微弱。除了遺傳因素之外,有一個因素不可以忽視,即情感溝通興趣的欠缺,這和孤獨症兒童後天的經歷與處境有直接的關係。因為情感是在人與人的關係中產生的,人們追求情感分享,一定是在情感溝通中得到了正面的強化。但是,孤獨症兒童在與人交流中,所得到的指責、命令、冷落、排斥等負面的感受多於正面的感受,這使得他們本能地疏遠他人,失去了情感交往的興趣。

第二,嚴重的自我中心化。站在對方角度理解對方的需要和感受,是情感溝通建立的基礎,恰好孤獨症兒童不能理解自己和他人的關係,不會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即使高功能孤獨症兒童能有清晰的語言表達能力,但是他們在理解語言上仍然會有障礙,他們一般多從字面上理解,無法了解深層的含義,更聽不懂言外之意。他們在語言互動上,可以維持對話,但是內容多以表達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為主,對別人的反應並不在意,總是使用自己習慣的話回答別人。他們的舉止不會顧慮到別人的感受、別人的反應。

第三,不能體察心理活動。孤獨症孩子無法表達自己的情緒,也無法解讀別人的情緒。孤獨症兒童自身的情緒異於常人,再加上他們語言的有限性,使得別人很難理解他們的情緒。由於失去了與常人共同的情緒體驗,由於存在表達上的障礙,他們和常人之間沒有情緒共鳴,即使他們感受到了對方的情緒,也無法與自己的感受連接,更難以進行情感分享。孤獨症青少年會試圖去建立和別人的情感溝通,但是,當對方不能獲得平等的情緒表達和情感滿足時,交流往往就會中斷。如果對方只出於責任或者利益來維繫與孤獨症兒童的情感交往關係,那麼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情感交流。

第四,缺乏情感調節能力。情感性交往的維持需要大腦中具有一種「調節機制」。情感交往中,同伴間有高度的彈性與多樣性、變化性,為了成功互動,每個人必須過濾自己腦海里的信息、感覺,以便及時向對方傳遞自己的信息,所以,幾乎是無時無刻要做好瞬時判斷,要不停地作主觀評價,然後根據互動對象之間的共鳴深度做出再次評估,決定是否繼續溝通。

情感性交往沒有特定的目的來引導雙方的行為,沒有可預測性。到底是什麼原因使雙方共同構建的溝通系統不至於混亂呢?情感溝通的雙方需要感受對方微妙的情緒變化,時刻根據對方的情緒決定自己的做法、自己的反應。這個過程就是「情感協調機制」,這種機制使得雙方會共同努力,即使在出現誤解、困惑的情況下,也能共同承受,化解障礙,維持交往。


孤獨症患者的神經缺陷,使他們無法把握這樣的溝通系統,沒有這種調控機制,經驗分享難以發展起來。沒有感情的。參與,雖然孩子可以成功融入社交模式,但是,仍然缺少了重要的東西——交往動機和快樂體驗。有很多高功能孤獨症孩子有很好的行為習慣,少部分孩子能表達情緒,還能理解別人的情緒,但是仍舊不足以和別人建立友誼關係。

一個孤獨症孩子具有表達自己情緒和讀懂別人情緒的能力,能夠維持自己和同伴的友誼,能夠體驗到與人交往的樂趣,並在交往中和同伴形成情感共鳴,調整自己和同伴的心理距離,這是一個孩子康復訓練的重要內容,也是衡量孩子康復程度的高級指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