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天生有這些能力,心理學家:父母敏感養育,安撫新生兒更有效

小微變變變 發佈 2020-05-01T12:12:34+00:00

「每天夜裡寶寶睡一會就醒,我嚴重缺覺。""有時把寶寶抱睡了,要把他放床上時,他好像受到驚嚇,張開雙手要擁抱我,寶寶睡著了還這麼警覺嗎?""寶寶的小手好有力,把手指放他手裡,一下就抓得好緊。」

最近,我鄰居芳芳成功晉升為新手媽媽,為人母的喜悅還沒褪去,她便感到「寶寶不好帶,力不從心」。

「每天夜裡寶寶睡一會就醒,我嚴重缺覺。"

"有時把寶寶抱睡了,要把他放床上時,他好像受到驚嚇,張開雙手要擁抱我,寶寶睡著了還這麼警覺嗎?"

"寶寶的小手好有力,把手指放他手裡,一下就抓得好緊。」

……

對新手父母而言,新生兒出生後的幾周,充滿了挑戰。

寶寶會不斷用哭聲來吸引母親對注意,他有著迫切的生理或心理需求,需要進食、換尿褲或安撫,而且隨時發生,不管白天黑夜。

神經科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寶寶出生伊始就具備了多項能力。父母若能多了解寶寶,給予更加敏感的養育,就更容易體會到養育的樂趣和成就感。

一起去新生兒的世界看看吧。

不可忽視的新生兒反射

心理學中的"反射",指的是對某種特定刺激做出的與生俱來的、無意識的反應。

  • 常見的新生兒反射

①覓食

如果摸摸寶寶嬰兒嘴角邊的皮膚,他就會把頭轉向你摸的那一邊。這種反射一般在出生後3周消失。

心理學家指出,嬰兒的覓食反射具有生存意義,比如,它幫助嬰兒找到母親的乳頭。這種反射只有在嬰兒飢餓和被別人觸摸時會出現。

②吸吮

把手指放入寶寶口中,他會開始有節奏地吸吮。這是在為以後的進食做準備,4個月後,嬰兒的自主吸吮會取代這種反射。

③擁抱

在聽到巨大聲響或是把熟睡的寶寶放到床上,頭部的突然下沉會讓寶寶做出"擁抱"姿勢,他的背部弓起,雙臂先外伸再向內收攏。這是人類是進化中保留下來的本能反射,能幫助嬰兒抓緊母親,一般在6個月後消失。

④抓握

這是很多大人喜歡做的,當我們把手指放到寶寶手中,他會自然地握住。這種反射有利於嬰兒發展自主抓握,一般在3~4個月消失。

⑤頸強直

寶寶清醒著仰臥時,如果你將他的頭部轉向一邊,他會做出擊劍狀:頭轉向的那一側手臂伸展,另一側手臂彎曲。這種有趣的反射一般4個月後消失,其實是寶寶在為之後的自主伸手做準備。

⑥踏步

如果從腋下托住寶寶,讓他光腳接觸一個平面,他會抬起腳,交替著做踏步狀。體重增長較快的嬰兒,這種反射消失得比較快,一般2個月後就沒有了。體重較輕的嬰兒則能保持較長的時間。

心理學家認為,踏步反射為嬰兒自主行走做準備,如果讓嬰兒經常練習踏步反射,他會做出更多的反射性踏步動作,可能比一般的孩子提前幾周學會走路。但不提倡,也沒必要,因為"所有正常嬰兒都會在適當的時候學會走"。

  • 新生兒反射的意義

蘿拉博士在《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中提到,

「新生兒最明顯的有組織的行為是反射,有些反射具有生存意義,有些為自主運動技能打好基礎,還有一些反射為早期社會關係的建立做了準備。」

心理學家認為,新生兒反射的存在有助於父母和嬰兒之間建立良好的互動。看看,覓食反射讓嬰兒能快速找到媽媽的乳頭;抓握反射讓嬰兒緊緊握住父母的手指……這些,都能增強撫育者的勝任感,鼓勵父母給予嬰兒回應。

新生兒反射還是一種身體信號。

神經科學家認為,嬰兒大腦皮層發育會促進其行為的自主控制,因此新生兒反射大多數會在6個月後消失。換句話說,反射能夠反映嬰兒神經系統的發育情況

兒科醫生給嬰兒進行兒保時會仔細測試其反射行為,以下3種情況,都是大腦發育不良的信號。

①反射很弱或缺少反射;

②反射過於僵硬或誇張;

③在某時間點本應消失卻仍持續存在的反射。

新生兒有味覺和氣味偏好?

科學家發現,嬰兒在嘗到不同味道時會有不同的面部表情:

吃到甜味,他們面部肌肉放鬆;而酸味會使他們撅起嘴唇;嘗試苦味時,嬰兒把嘴張成拱形。毫無疑問,新生兒最喜歡甜味,所以他們最喜歡有甜味的母乳或配方奶。但其實,新生兒的味覺偏好更多指向了生存

即便新生兒不喜歡或反感的某些味道,但為了生存,他們能學著接受。比如,對奶製品過敏的嬰兒,給他們提供用大豆或蔬菜製成的味道較苦的替代品,還有普通配方的嬰兒食品,他們更傾向於選擇前者;飢餓時,嬰兒多半可以接受原來不喜歡的味道;而4個月後,為接受固體食物做準備,嬰兒會開始喜歡鹹味。

研究者認為,妊娠期間,母親飲食的變化會影響羊水的味道和氣味,進而影響新生兒的氣味偏好。

在許多哺乳動物中,母親和幼仔通過嗅覺彼此識別,有了母親的哺餵和保護,幼仔才得以存活。人類幼兒的氣味偏好同樣是出於生存需要。

新生兒會自然地把頭埋到母親胸前,尋找乳頭。有研究者發現,如果母親清洗一側乳房,去除天然氣味,大部分嬰兒都會去找沒有洗過的乳房,表明他們的氣味偏好。

出生4天時,母乳餵養的嬰兒更喜歡自己母親乳房的氣味,人工餵養的嬰兒則更喜歡任何一個正在哺乳的女性的氣味。母親和母乳氣味對新生兒的雙重吸引,能幫助他們尋找適當的食物來源的位置,並慢慢分辨出人群中誰是自己的母親。

新生兒能聽到什麼?

在英國BBC的紀錄片《嬰兒的秘密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

新生兒已經有完全成形的內耳,聽力棒棒噠。

當寶寶還在媽媽肚子裡時,媽媽的心跳穿到子宮足有90分貝,幾乎和跑車轟鳴的聲音一樣大。所以嬰兒能在行駛的車裡酣然入睡,車廂中持續低沉的轟鳴,和嬰兒在子宮內的聽覺體驗很相似。

科學家發現,新生兒更喜歡複雜的聲音,如喧鬧聲和說話聲。

出生幾天的嬰兒已經能分辨音調的上升或下降、詞語的重音,以及言語中的情緒,比如歡快的、憂鬱的、憤怒的等等。

讓新生兒聽兩種結構相似的聲音,一種是人的語言,另一種是非語言。你猜小嬰兒喜歡哪個?答案是語言,新生兒會花更多的時間在傾聽語言上。相比其他聲音,他們對語言更為敏感,能分辨出語音中的許多細微差別。

有研究者做過實驗,在餵奶的同時播放一個「ba」的音,嬰兒剛聽到時吸吮會加快,但隨著新鮮程度的降低,吸吮逐漸慢下來。實驗者突然把聲音改為「ga」,嬰兒的吸吮又變快。實驗表明嬰兒驚人的辨音能力,他們已經在為今後的開口說話卯足勁做好準備了。

研究還發現:

  • 小嬰兒喜歡成人用一種緩慢的、音調較高、富有表現力的方式說話,他們會更專注地傾聽。
  • 新生兒聽到自己媽媽的聲音,比聽到陌生女性的聲音時更多地吸吮奶嘴。
  • 小嬰兒更喜歡聽母語,而非外語。


新生兒最不發達的感官是視覺

剛出生的寶寶,能看到什麼呢?《嬰兒的秘密生活》說,新生兒眼中的世界,其實挺「糟糕」。

因為新生兒大腦和眼睛中的視覺結構還在發育中。其中,為注視遠近不同的對象起對焦作用的晶狀體肌肉,還很弱,所以新生兒眼睛的調焦能力很差。

此外,新生兒的視敏度,即分辨力的精細程度,也比較差。打個比方,新生兒看6米遠的物體,可能相當於成年人看180米遠物體的清晰度。就算是近距離地看事物,比如父母的面孔,小嬰兒也只能看到模糊不清的圖像。

雖然新生兒的視力很差,但這不影響他們探索世界的決心。小嬰兒緩慢運動著眼球,搜尋有趣的景象和追蹤移動物體,主動探索著周圍的環境。

有位媽媽說,她剛出生的寶寶喜歡她的粉色衣服,顯得」著迷」。科學家的研究肯定了這一說法,新生兒更容易被明亮的、彩色的刺激所吸引。

安撫新生兒的要點

心理學家認為,敏感養育可以改善嬰兒對環境中刺激的感受,或者說,「塑造」嬰兒的某些行為,能更有效地安撫新生兒。

  • 溫柔地觸摸

科學家通過對哺乳動物幼仔的研究發現,撫摸能夠釋放內啡肽,這是大腦中起鎮痛作用的化學物質。

一些研究成果顯示,觸摸能刺激生長激素的分泌,加快細胞酶的活動,使重要器官的細胞對生長激素的促進效果反應更積極。所以有些健康專家認為,接受觸摸比較多的寶寶發育得更好。

研究還表明,觸摸還能促進分布在神經周圍的髓磷脂的發育,讓神經的反應速度更快,從而加快新生兒神經系統的發育。

美國兒科醫生、醫學博士威廉·西爾斯倡導親密育兒法,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父母要多觸摸新生兒,他認為觸摸帶來的親密感能使嬰兒精神發展更健全,有更好的組織性,和別人互動也更積極

另一位美國兒科醫師​哈維·卡普認為,安撫新生兒就是要給嬰兒創造相應的環境,讓他們得到出生前在子宮裡24小時擁有的舒適感覺。他提出擁抱療法,因為成人懷抱的觸感和輕輕搖動能激活嬰兒體內的"鎮靜反射",使嬰兒逐漸平靜下來。

  • 和寶寶互動

心理學家蘿拉博士說,嬰兒是在和父母的互動中發展社會技能的。

剛開始,他用哭聲表達他吃奶和安撫的需求。得到父母的回應後,再過一段時間,嬰兒就能學會用面部表情和身體動作來表達「抱抱我」的需求。只要父母接收到了信號並做出了回應,久而久之,嬰兒就能習得更多的交流技巧,同時,父母解讀嬰兒信號的能力也提高了。

嬰兒不是被動的接收者,他是互動的積極參與者。當父母和寶寶互相敏感,寶寶發出信號,父母觀察、傾聽、學習、回應。父母每一次及時的反饋,都是寶寶進步的動力。這樣,親子間便形成了相互塑造的閉環,父母的養育能力提高,寶寶也會變得更獨立。

  • 相信你的母性本能,並學習相關知識

很多新手媽媽面對新生兒時,會感到一個頭兩個大,困惑太多了。

"寶寶的呼吸聲怎麼變沉了,不會有事吧?"

"專家說隔4個鐘給寶寶餵一次奶,但寶寶不到3個鐘就哭著要吃奶了,怎麼辦?"

……

諸如此類。

著名的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母親首先要信任自己的直覺與判斷。

動物都有撫育後代的本能,人類幾百萬年來積累的育兒經驗隨著基因一代代傳遞下來,這就是母性本能。母性本能和直覺能讓母親和自己的寶寶建立無意識層面的交流,也就是「母子連心」。比如,母親可以通過直覺判斷寶寶是否感覺舒適,是否餓了、尿了,並給予滿足。

其次,母親也需要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比如認識嬰兒拒食、如何補充維生素、如何正確使用身高體重表等等。

有一項研究,實驗者安排兩組母親在分娩後幾天參加50分鐘的討論,其中實驗組的母親討論的內容和新生兒的反射行為、變化、對生理和社會刺激的反應等有關。控制組的母親僅學習新生兒保健知識。一個月後,與控制組的母親相比,實驗組的母親更可能對嬰兒的信號做出有效回應,在嬰兒哭鬧時,她們會與嬰兒進行目光接觸,向嬰兒微笑,發聲和安撫嬰兒。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嬰兒一天能笑上300次。當你面對他無邪的笑臉,為人父母的驕傲,夠治癒吧?當你的手指被他緊緊抓住,為生命感動的喜悅,也終生難忘吧?

請珍惜這段,無法從頭來過的養育旅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