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正月二十日,就會想到蘇東坡的這些詩詞

古典詩詞賞析 發佈 2020-02-13T01:31:42+00:00

提到有關正月二十日的詩詞,許多人很快就能想到那首著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的確,這首詞不但是悼亡詞的巔峰之作,並且為開闊詞的藝術境界、擴大詞的抒情領域作了很好的示範。這首詞作於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正月二十日,時年蘇軾正好40歲。

提到有關正月二十日的詩詞,許多人很快就能想到那首著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的確,這首詞不但是悼亡詞的巔峰之作,並且為開闊詞的藝術境界、擴大詞的抒情領域作了很好的示範。這首詞作於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正月二十日,時年蘇軾正好40歲。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北宋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微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詞是蘇軾追憶亡妻王弗的,基本都讀過,我們就不必再用平凡的語言來解讀詞中的深情了。我們來看看蘇軾作於正月二十日的其他詩作。這首《江城子》問世的六年後,時間來到了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這時候的蘇軾已被貶到了黃州,他是去年(1080)正月到的,來的時候路過了黃州城邊一個叫岐亭的地方,他的好朋友陳慥就隱居在這裡,這個陳慥就是「河東獅吼」典故的原型。這年(1081)正月二十日,蘇軾就打算再到岐亭找好友陳慥,路上作了一首詩。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於女王城東禪莊院(這是詩名)

北宋 蘇軾

十日春寒不出門,不知江柳已搖村。

稍聞決決流冰谷,盡放青青沒燒痕。

數畝荒園留我住,半瓶濁酒待君溫。

去年今日關山路,細雨梅花正斷魂。

題目中的潘、古、郭三人分別是潘丙、古耕道、郭媾,都是蘇軾到黃州後認識的新朋友,有的是鄰居,有的是村裡採藥的,有的是販酒的,蘇軾就是這樣,每每被貶到一個地方,都很快能與當地人成為朋友,甚至於成為一個地地道道的當地人。女王城,是黃州城東附近一個小鎮子,東禪莊院就是定惠院。

這首詩寫蘇軾要去岐亭找好朋友陳慥,村子裡幾個友人一起送他到了郊外的女王城,他們在這裡飲酒吃飯,為蘇軾踐行。

詩很古樸,很溫情,完全沒有被貶謫的牢騷,反倒對周遭的一切都是以欣慰的眼光來看待。首聯「江柳已搖村」描繪出朦朦朧朧的嫩柳的色彩,嫩柳飄拂,顯得整個世界都在微風中蕩漾。頷聯描繪初春特有的景象,小溪中的冰凌還沒完全消融,田野里去年冬天燒荒的痕跡還在,但新生的嫩苗已顯出一派朦朧的青色。頸聯描繪他與三人在女王城吃飯飲酒的場面。尾聯回憶他去年來的時候,還是一個人,在貶謫的路上,那時候見到的梅花凋零都感到很淒冷。

過了一年,時間來到了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蘇軾這時候已自號東坡居士了,他又叫上了老潘和老郭出城尋春,不知道這次為什麼老古沒來。在路上,東坡又作了一首詩。

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這是詩名)

北宋 蘇軾

東風未肯入東門,走馬還尋去歲村。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江城白酒三杯釅,野老蒼顏一笑溫。

已約年年為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

這首詩裡面有名句,第二聯「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蘇軾以前還給弟弟子由寫過一首詩《和子由澠池懷舊》中有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看來東坡很喜歡「飛鴻」或「秋鴻」這個意象。「人似秋鴻」這兩句的意思就是,蘇軾和好友們每一年都出城來尋春,像候鳥秋鴻一樣守信用,「就好像你並沒有同它約定什麼,但它卻一如既往地如期而至」,而人世間所經歷的其他事情,則都如春夢一般了無影蹤,過去了就都過去了,不用為此而糾結。東坡的心境就是在這幾年的歷練中越來越豁達的。

但這首詩我最喜歡的卻是第三聯,「江城白酒三杯釅,野老蒼顏一笑溫」,這兩句特別溫情,也很有畫面感。蘇軾和老潘、老郭二人信步悠悠來到郊外尋春,到了中午累了就走到村子裡的一個酒館兒準備吃點東西,店家是一個老頭兒,看到蘇軾等三人進來後就熱情的招呼他們,蘇軾看到熱情的老人,不禁心生暖意,就讓他熱幾壺好酒,老人就蒼顏一笑,去給他們置辦。是不是很像《水滸傳》里的情節?

最後一聯,蘇軾與友人們說定,說以後每一年的這一天都要來尋春,並在最後一句中仿佛是朝著京師里的朋友們說道「朋友們不用在幫我想辦法回京啦,我現在在黃州過的挺好噠」。

時間來到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蘇軾應了他那句詩中所寫的「人似秋鴻來有信」,仍舊在這一年的正月二十日出城尋春並作詩。

六年正月二十日復出東門仍用前韻

北宋 蘇軾

亂山環合水侵門,身在淮南盡處村。

五畝漸成終老計,九重新掃舊巢痕。

豈惟見慣沙鷗熟,已覺來多釣石溫。

長與東風約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這一年不知道為什麼沒有提到潘、古、郭三人,總之東坡還是出城來尋春了。這一年又有了新變化,東坡這首詩中也體現了這種矛盾,就在頷聯兩句,「五畝漸成終老計,九重新掃舊巢痕。」前句表明自己已經打定主意要終老於此了,這與他這幾年在黃州的心境也是一脈相承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以為朝廷已將他遺忘,還是內心或許還有那麼一點點的不甘心,後一句「九重新掃舊巢痕」還是提到了朝廷,「九重」就是指朝廷,「新掃舊巢痕」是指這一年在朝廷中發生的一件事。北宋建國之初,在中央設立了三館,即弘文館、集賢館、史館,弘文館負責藏書,集賢館負責校書,史館負責修史,這三館就是北宋朝廷用來籠絡文人、儲備人才的地方,這一年,在王安石的主持下,朝廷罷三館,即將這三館的職務裁汰撤銷,而蘇軾曾經在史館任職,於是他在詩中說「九重新掃舊巢痕」,就是說朝廷已經將他曾經擔任過的官職都裁撤了。或許是貶謫久了,有點悲觀,於是聽到這樣的消息還是不免有些愁悶,感覺像是被朝廷徹底遺忘了一般。頸聯兩句還是強作勉勵,「豈惟見慣沙鷗熟,已覺來多釣石溫」,說黃州的沙鷗、釣石等都跟他很熟悉了,都捨不得他走。

「長與東風約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這句化用唐人韓偓《湖南梅花一冬再發偶題於花援》中的句子,「湘浦梅花兩度開,直應天意別栽培」,韓偓當時被貶謫瀟湘,他看到湖南當地的梅花一個冬天開兩次(不知道這是不是「梅開二度」的出處),他便稱第二次開放為梅花香魂的返回,寓指自己再度得到皇帝的信任,將自己召回京師。東坡這裡化用韓偓詩中的典故,也襲用其意,表示東風已與自己約好,每年的這一天都會吹來黃州,使梅花二度開放,只是他自己又怎樣才能再次得到朝廷的重用呢?

按詩句字面的意思解釋就是這樣,不過我還是寧願相信那個豁達自適的東坡,「此心安處是吾鄉」「一蓑煙雨任平生」「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而不是這首詩中說的,還想著再回朝廷!

四首詩詞,了解蘇東坡的正月二十日,或許寫一首詩或一首詞,就是他度過這一天的儀式吧。

你們有沒有發現,後面這三首詩中都有一個相同的字,那就是「魂」,「去年今日關山路,細雨梅花正斷魂」,「已約年年為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長與東風約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後世有好事者就把這三首詩和上面第一首詞結合起來,說東坡早年在眉山的時候還有一個自由戀愛、青梅竹馬的姑娘,那個姑娘或許是正月二十日離開了他,也或許是這一天離開了人世,於是東坡就每一年都寫一首詩詞來悼念這段不為人知的戀情。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現在也沒什麼證據,純屬文人軼事一流,權當故事一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