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請不要缺席孩子成長的這7年

美媽講繪本 發佈 2020-01-04T08:32:16+00:00

爸媽,請不要缺席孩子成長的這7年!人的成長是有階段性的,而人的觀點、立場、思維模式、行為模式等諸多方面,都是在0-7歲分階段去發展的。

爸媽,請不要缺席孩子成長的這7年!

原創: 美媽 美媽講繪本 2019-01-03


文 | 美媽

來源丨美媽講繪本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正對應的是:


3歲時,你可以看到一個孩子長大後的心理與性格雛形;7歲時,你可以看到一個孩子未來成就的高低。

人的成長是有階段性的,而人的觀點、立場、思維模式、行為模式等諸多方面,都是在0-7歲分階段去發展的。每一個階段會重點發展某一個能力,所以0-7歲是孩子的關鍵期。


這7年,家長的陪伴和引導極其重要。



拍過電影007的英國大導演麥可·艾普泰德曾用了50年的時間,拍攝了一部非常牛的紀錄片,記錄了14位孩子從7歲到56歲的人生經歷,默默追問決定人生的答案。

每一集影片的開頭都有一句話:

「讓我帶一個孩子到七歲,以後隨你怎樣帶,隨他怎樣長,他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已是註定。」


紀錄片里有一個叫Paul的孩子,小時候他住在一個沒人管的寄宿學校,那時少挨打,不要被老師罰站就是他的夢想。在缺少陪伴和引導的童年裡,他整個人都是憂傷和無助的。


成年後的他雖然找了很多工作,卻頻繁失業。到了晚年,他只能在妻子幫工的養老院做一個小小的修理工。

相反,就讀私立學校的安德魯有著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在7歲時已經開始看《金融報》,從那時他對自己的人生規劃已經有了清晰的認識,上哪個高級中學,讀牛津大學然後成為著名律師這樣的人物。


長大後,他確實成為了一位著名律師。


從這部紀錄片里普通英國人成長的人生中,我們或多或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而他們的人生也在印證一個道理:幼時的家庭影響對孩子的一生來說是難以磨滅的。我們不能否認,除去孩子自身的努力,不同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

也有人在帶孩子的時候說,孩子這麼小,你對他好,他也記不住。


但是,記不住不等於沒發生。往往就是看似混沌,記憶空白的那幾年,卻奠定了孩子一生的基礎。


就像片中一位主人公在他56歲時與大家共勉的一句話:


「父母能夠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他們的時間,陪伴他們成長很重要。」




蒙台梭利最偉大的貢獻之一是她發現了:「人的發展也存在敏感期」。


她通過對幼兒自然行為的細緻、耐心、系統地觀察後指出:兒童在每一個特定的時期都有一種特殊的感受能力,這種感受能力促使他對環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對有關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而對其他事物則置若罔聞。


為什麼要認真對待孩子的敏感期?


其一,敏感期很短暫,在特定的敏感期中只對特定的知識或技能感興趣,這個時期過去後,不會再出現對相同的興趣點有同樣強烈的探索學習的慾望;


其二,敏感期內施教,事半功倍,能迅速提高孩子心智的發展;


其三,如果我們對任何一個敏感期進行壓抑,都會成為孩子性格成長發育中的缺陷,甚至演變成人性弱點。敏感期不僅是幼兒學習的關鍵期,也影響他的心靈以及人格的發展。

而孩子成長的31個敏感期,幾乎全部都是在7歲前形成的。

0-3個月 光感敏感期

特點:剛出生的寶寶對光非常敏感,需要適應白天和晚上的光線差異。

建議:生活中也要順應自然光線變化,白天拉開窗簾,晚上關燈睡覺。可以多給寶寶看黑白圖。

4-7個月 味覺敏感期


特點:口腔可以感知到甜、咸、酸等味覺。

建議:添加輔食時,注意飲食上保護好寶寶的味覺敏感度。

4-12個月 口腔敏感期

特點:喜歡吃手指,塞東西到嘴巴嘗試感覺。

建議:提供乾淨衛生的東西,但不要阻止寶寶這種行為。

6-12個月 手臂發育敏感期


特點:喜歡扔東西,這是最早手眼協調發育的標準。

建議:做好引導,不要強制阻止和管制。

1-3歲 大肌肉發育敏感期;小肌肉發育敏感期


特點:喜歡扶、站、努力行走。

建議:這個時期他們活潑好動,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給予他們充分的空間,一起多做遊戲互動,熟悉更多的肢體動作,增進親子關係,幫助左右腦均衡發展。同時精細動作的鍛鍊,還有助於形成良好的動作習慣,增長智力。

1.5-4歲 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


特點:孩子會去捕捉細節,做一些我們不理解的細小動作,比如把掉落的葉子不停往花盆放,看貓咪可以看上好久。

建議:這段時間正是培養孩子帶著疑問和想法認知世界,對事物學會觀察入微的好時機。

1.5-2.5歲 語言第一敏感期

特點:開始咿呀學說話,模仿大人說話。

建議:多和他說話、講故事,引導他表達自我感受和與人交往,注意自身的吐字發音和用語。

1.5-3歲 自我意識敏感期


特點:區分「我的」和「你的」,開始學會說「不」,開始打人、要人和模仿他人。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不合心意就會大哭大鬧。

建議:當孩子打咬人時,適當制止,不要打罵回去。對於孩子有時候說出的「打你」的話,不要和孩子較勁和說教,保護孩子在不違反規則的情況下發展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所有敏感期中最重要的一個敏感期,這將保證了這個孩子未來人格的強大、人格的和諧和未來在社會上立足的這樣一個能力。

2.5-4歲 社會規範敏感期


特點:開始喜歡結交朋友,參與群體活動。

建議:引導他們和別的孩子接觸,讓他們學會遵守社會規則、生活規範以及日常禮節。這樣有利於他們往後自律和交際能力的發展。

3-4歲 空間敏感期;色彩敏感期;動手敏感期;占有敏感期


特點:喜歡鑽箱子、搭高;喜歡不同顏色的畫筆,對生活中出現的顏色興趣感強烈;開始有意識地使用工具,進行剪、貼、塗等精細化操作;喜歡支配自己的所屬物,開始學會交換物品。

建議:提供形狀立體感強的玩具,幫助學習幾何圖形,培養空間想像力。提供多彩的顏料,和孩子一起塗鴉。提供孩子所需材料,儘量不打擾他們做手工,鍛鍊手眼以及肌肉協調能力。尊重孩子的空間和意願,培養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

3-4歲 執拗敏感期


特點:現為事事得依他的想法和意圖去辦,否則情緒就會產生劇烈變化。

建議:可能來源於孩子的秩序感,家長需要足夠的耐心和關照,學一些安撫的技巧,滿足他們心理的秩序感。

3-5歲 邏輯思維敏感期

特點:變身「十萬個為什麼」,打破砂鍋問到底。

建議:準備一套百科全書,耐心給孩子解答,和他們進行對話,並引導他們思考,在認識客觀世界的同時,鍛鍊邏輯思維能力。

3.5-4.5歲 追求完美敏感期


特點:吃的水果不能有斑點,扣子不能扣錯,垃圾一定要扔進垃圾桶里等等。

建議:尊重孩子,不要把問題擴大化,過分在意會不會形成潔癖等想法,做到在什麼時間針對什麼事。

3-5歲 詛咒敏感期


特點:出現不文明甚至可怕的言辭,比如「打死你」。這是因為他們開始從家長不同的情緒反應中,感受到語言的力量。

建議:忽略、淡化,適當引導,慢慢等待這個階段過去。

4-5歲 打聽出生敏感期


特點:開始詢問自己的出生,我從哪裡來?

建議:認真對待孩子的提問,這是孩子安全感最早的來源,可以結合相關科學的繪本給孩子講解。


4-5歲 身份確認敏感期;性別敏感期;人際關係敏感期;婚姻敏感期

特點:開始崇拜偶像,比如冰雪奇緣的艾莎公主;開始有男孩女孩的概念,比如辨認廁所;一對一交換玩具和食物,會挑選相同情趣的小夥伴;會想要和爸爸、媽媽「結婚」。之後,他們就會「愛上」自己的老師或者其他的成人。再是「愛上」一個小夥伴。

建議:進行角色扮演遊戲,激發他們的想像力、勇氣和智慧;給孩子自由的空間,最重要的是注意言傳身教。


4-7歲 數學概念敏感期;繪畫和音樂敏感期

特點:喜歡問這是幾點,幾個?對數名、數量、數字產生濃厚的興趣。喜歡塗鴉,跟著音樂節拍扭動身體。

建議:一直到5歲左右,他們才會「愛上」一個小夥伴,針對性地買一些數字類型的玩具和繪本,鍛鍊記憶能力。給孩子提供環境發展自己繪畫跳舞的愛好。

5-7歲 延續婚姻敏感期;審美敏感期;認字敏感期

特點:選擇夥伴的傾向性明顯,開始知道相愛的人才能結婚;對自己的形象有要求,女孩開始對衣著和服飾興趣濃厚;對字體結構和大致印象。

建議:對孩子在審美上的事物給予肯定,多多選擇適合的繪本陪伴閱讀,認自己的名字。


6-7歲 社會性興趣發展敏感期;數學邏輯敏感期;動植物、科學實驗、收集敏感期

特點:建立規則,形成合作意識;開始對數的序列、概念以及概念間的關係產生興趣;對自然探索興趣濃厚。

建議: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包括公益性活動,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通過蒙特梭利的數學教具讓孩子學習加減乘除法;多走進自然,創造觀察自然的機會。

6-9歲 文化敏感期


特點:幼兒對文化學習的興趣,起於3歲;而到了6~9歲則出現想探究事物奧秘的強烈需求。準備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種。

建議:提供豐富的文化資訊,以本土文化為基礎,延伸到全世界。

因此,在0-7歲如此多的敏感期的交覆下,家長應該尊重自然賦予兒童的行為與行動,並提供必要的幫助,以免錯失一生僅有一次的特別機會。





0-7歲還是孩子和父母建立親密依戀關係的重要階段。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而這個「愛」,就是指依戀關係。


孩子的童年成長、快樂經歷和帶領他們走出成長困惑的過程中,父母都將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如果沒有和孩子建立親密的依戀關係,孩子在後續成長過程中就不會自覺自愿地接受撫養人的管教和指引。反而,他們會充滿反抗和敵對的情緒。


現在網上不乏有一些青少年犯罪的新聞,而這些青少年多是一些留守兒童,或者是和父母關係緊張的人群。

究極背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沒有和父母建立完整的依戀關係。缺愛的孩子,他們的精神世界不富足,很容易在青春期出現嚴重叛逆行為,偏執甚至走極端。


其實,陪伴孩子,真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只要你給予他愛,他就會回饋給你愛,只要你教給他善良、感恩和溫暖,他就會成為一個善解人意又陽光向上的人。


在孩子漫長又短暫的童年裡,他們的行為習慣在快速成形,心理變化劇烈無比。


他們從嬰兒期走到幼兒期,再進入青春期。從家庭走入學校,再走向社會,這其中的挑戰無處不在。


在這條成長的路上,父母的有效陪伴是影響孩子一生的關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