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院新入藏《釋迦牟尼說法》唐卡,有什麼樣的藝術風格?

收藏家雜誌 發佈 2020-01-19T14:04:34+00:00

近日,四川博物院接收了一批成都海關查扣文物,其中一幅《釋迦牟尼說法》唐卡在眾多的文物中極其引人注目。


近日,四川博物院接收了一批成都海關查扣文物,其中一幅《釋迦牟尼說法》唐卡在眾多的文物中極其引人注目。此幅唐卡的構圖以及內容與扎塘寺壁畫非常相似,據海關工作人員介紹,上世紀90年代初,一位外籍人士企圖將這幅唐卡帶出境,被成都海關扣留,其餘再無更多信息。由於缺乏更為詳細的介紹,筆者將根據唐卡畫面及內容與扎塘寺壁畫進行簡單的對比研究,探討其創作的大致時代和藝術風格,望方家不吝指正。

唐卡基本信息介紹

此幅唐卡(圖1)縱80、橫57,畫心縱65、橫57厘米。畫面布局左右相對稱,主尊為釋迦牟尼,身著袈裟,足蹬黑底紅色團花圖案的靴子,結跏趺坐於仰覆蓮花座上,施轉法輪印,手心塗紅,衣緣、領口和袖口均有纏枝花紋,有馬蹄形的背光和頭光,其體量和比例均大於周圍的從尊。從尊共24位,面相長方,均面向主尊,略向一側呈現四分之三側面,鼻樑由眉梢呈一條直線筆直向下,寬額,彎眉長眼,面相恬靜,圍繞著主尊的寶座背光外重疊排列,左右上半部為羅漢群,左右下半部為菩薩群,著對襟三角翻領長袍,足蹬卷頭長靴,頭纏捲筒高帽,或站立或盤腿坐著或蹲著。從尊均有「馬蹄形」頭光,且都採用了「凹凸暈染」的技法。從尊有的雙手合掌於胸前,有的食指或中指與拇指相觸。蓮座下部的莖蔓上左右各一隻白獅子,仰頭蹲著。或由於保存環境較差或由於開起頻率過高,唐卡畫面脫粉嚴重。

與扎塘寺壁畫的比較

西藏佛教分為「前弘期」和「後弘期」。842年,朗達瑪滅佛,「前弘期」結束,在其後的100多年裡,西藏佛教經歷了漫長的沉寂期,直到978年前後,佛教再次從東邊的西康地區(上路弘傳)和西邊的阿里地區(下路弘傳)傳入衛藏地區,開啟「後弘期」。扎塘寺就是「後弘期」早期的重要寺院,其位於西藏自治區山南的扎囊縣境內,由扎巴·恩協巴於1081年創建,歷時13年。以其主殿建築中一層的中心佛堂內保存的11世紀末的壁畫最為出名,這也是目前西藏境內發現的後弘期早期保存狀態最好、年代最早的壁畫遺存。四川博物院收藏的這幅《釋迦牟尼說法》唐卡無論內容還是創作技巧都與扎塘寺壁畫有著很相似的地方。

1.佛的造型

扎塘寺10鋪壁畫中的佛均為釋迦牟尼,其眉弓、眼帘、鼻樑、兩腮和下巴都有高光處理,明暗暈染分明,此外,雙眼長並彎曲,唇薄,面帶微笑俯視著眾生,是婆羅式造型的典型代表。在衣著方面,釋迦牟尼大都著綠色的寬袖內衫,其袖口邊飾有花卉圖案;左肩通肩袈裟罩於外,右肩披扇形帛。張亞莎認為「這種特殊的佛的服飾只出現在衛藏11世紀早期寺院的佛殿里(壁畫和雕塑),它們只出現於薩瑪達藝術類型和扎塘寺壁畫」。廣袖花袍,衣飾多大朵的團花圖案,看上去十分華麗飄逸。這幅唐卡中的釋迦牟尼身著漢式袈裟,內著綠色寬袖衫,領口和袖口有花卉圖案,外袈裟與壁畫不同,為素麵袈裟,只是在袖口和領口有裝飾,並且右肩沒有披扇形帛(圖2)。

2.菩薩的造型

這幅唐卡中的菩薩和扎塘寺壁畫中的菩薩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差別,第一其面相基本都具有印度婆羅樣式的特點,面色均有多種顏色,有肉色、白色、綠色及深褐色等,雙眼長且彎,唇薄,由於明暗暈染的原因,菩薩鼻樑均較高,兩腮和下巴也經過高光處理,表情恬靜,大耳並飾有圓形大耳環;第二其服飾多為大翻領式長衫,這種樣式的長衫我們在敦煌吐蕃時期的壁畫中也曾見到;第三菩薩頭上或戴有寶冠,或纏有呈高桶狀的頭巾,寶冠樣式也都有三層三花高冠和三層五花高冠,寶冠後有「高桶式」的髮髻,這樣特殊的髮髻在敦煌158窟也曾出現。杜齊提到,「西藏的藝術家很可能將服飾看成是一種等級,為了表現菩薩們高貴的身份,他們在菩薩的身上穿上了原只有吐蕃贊普們才有資格穿戴的服飾。」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唐卡與壁畫還是有明顯的不同,唐卡中菩薩的面相較之壁畫明顯瘦弱,不似壁畫飽滿,人物面容和臉型較為呆板,並且服飾上也沒壁畫中那麼華麗,衣飾均素麵無花紋(圖3、圖4)。

3.弟子僧人的造型

此幅唐卡與扎塘寺壁畫中僧人面相類似,多為圓形或方形,有蓄鬍須、眉毛、頭髮,多光頭或寸頭,面相上也施以明暗暈染效果,只是唐卡中僧人頭光都為馬蹄形,其表情較為呆板。最為明顯的區別在於僧人的服飾,扎塘寺壁畫中僧人外袈裟與釋迦牟尼身披的袈裟形式一致,為左肩通肩而右肩披扇形帛,而唐卡中僧人身著的服飾與菩薩服飾相近,均為大翻領對襟長袍,此類服飾更接近漢地僧人的服飾(圖5、圖6)。

扎塘寺壁畫為眾多學者關注,在來自義大利著名藏學家G·杜齊教授最早將該寺壁畫和雕塑介紹了以後,有宿白、張亞莎、謝繼勝、霍巍、何德周等學者先後對其進行了實地考察,通過對壁畫的分析和研究,發現了印度波羅藝術風格,發現了藏式貴族的服飾,並提出了「波羅-中亞」「多內地影響」「薩瑪達類型」等學說。此幅唐卡吸收了扎塘寺壁畫多元化的藝術風格,從中也能看到印度婆羅藝術風格的影子,同時,從衣飾的風格來看,還是延續了吐蕃時期貴族服飾的特點。厚重的長袍,足蹬牧人長靴,寶冠後面的吐蕃式纏布高髻,這些在唐卡中還是有體現,只是菩薩和僧人的服飾不及壁畫中那麼華麗,團花圖案也消失了,並且更趨於漢化。

小結

四川博物院收藏的這幅《釋迦牟尼說法圖》,從題材和構圖上都以扎塘寺壁畫為藍本,只是在細節處理上不及壁畫細膩,佛、菩薩和僧人的服裝上都沒有壁畫中出現的團花圖案,面容也較為呆板,不似壁畫生動,但是從整體畫風來看,仍然遵循了壁畫「波羅-中亞」風格,色彩的沉靜絢麗以及局部的處理都還是一幅精美的作品。畫面中,釋迦牟尼、菩薩和僧人的裝束更與漢地僧人的服飾接近,其創作年代明顯晚於11世紀。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912期《四川博物院新入藏扎塘寺壁畫風格唐卡》

作者:劉舜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