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媽媽心裡的痛,2400萬單親家庭如何讓寶寶健康成長?

辰碩母嬰 發佈 2020-05-02T23:18:54+00:00

截止2019年1月,根據「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的《單親媽媽生活現狀與服務需求調查研究》顯示,全國共有2400萬單親家庭,與2010年相比,上浮了400萬家庭數量進入單親行列。

現在離婚率越來越高,很多孩子都被迫成為單親家庭,這樣會給孩子的心理上造成很大傷害,甚至誤入歧途。截止2019年1月,根據「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的《單親媽媽生活現狀與服務需求調查研究》顯示,全國共有2400萬單親家庭,與 2010年相比,上浮了400萬家庭數量進入單親行列。那麼單親家庭如何教育孩子,使其走出陰霾呢?

1.給孩子充分的愛撫

有些家庭解體後,撫養孩子的一方拒絕另一方來看望孩子。有些父母還告訴孩子:「是你爸爸不要你了,他走了。」或「是你媽媽不要你了,她走了。」這些做法不但剝奪了另一方對孩子的探視權以致愛的權利,而且在孩子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創傷,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有位母親離婚後把自己的仇恨轉嫁給孩子,從小教育女兒,男人不是好東西,離他們遠點。結果這個女孩從小到大不敢和男性接觸,恨男人,厭惡男人,最後導致性變態。母親自私的感情,毀掉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父母應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負起對孩子的責任,讓孩子在愛撫中健康成長。要讓孩子明白,父母雖然離婚了,但並不改變對他的愛。無論父親或母親是否和他生活在一起,都不意味著要甩掉他,不愛他。

2.要及時幫助孩子對父母離婚產生的負面情緒

有些父母為了顧忌孩子的感受,即便離婚也不告訴孩子。 表面上看,父母是顧忌孩子的情緒,但實際上,孩子從父母冷漠的日常相處模式中,根本感受不到一點愛意。 作家池莉在女兒亦池六歲的時候就離了婚,也是因為顧及女兒一直沒有把離婚的事情告訴她,但後來女兒才告訴她,其實早就知道他們已經離婚了,只是一直沒有揭穿。 父母離婚,影響最大的當然是孩子,但是也不要低估孩子的承受能力。

要幫助孩子體會自己的感受,並為他們想做的事情制訂計劃。 在此期間,對孩子的養育方式,也不應該有原則上的改變。 要幫助孩子理解感受和行為之間的區別,並讓他們從中受益。 孩子可以通過誠實地表達感受來維護自己,並說出自己的需要和願望,但也要理解別人可能不會對他們事事滿足。

3.不在孩子面前責備前任

許多父母會在孩子面前口無遮攔的訴說另一方的過錯,諸如「你爸沒文化,將來一定沒出息」;「是你媽不要你的」;「將來千萬別學你爸」……這些話無疑在孩子幼小的心裡埋下敵視的種子。時間一長,原本對於爸爸媽媽一方的「反感」會逐漸上升到對其中一種「性別」的無差別不信任。

陪在孩子身邊的父母一方要讓孩子正確認識到:即便生在單親家庭,他得到的愛也不會少。同時,在孩子開始意識到爸爸媽媽為什麼不在一起的時候,要及時向孩子說明:父母因為相愛才有了你,後來發生了一些事情,我們不再相愛了,所以只好分開生活。分開後大家都同意由爸爸(媽媽)來撫養你。但是即使我們不在一起,對你的愛也不會變,我們會一直愛著你……或許孩子理解起來有些困難,但是沒有關係,在他人生的成長中會慢慢明白這一切,在豁達和樂觀的環境中成長,自然也就沒有心理負擔。

4.讓孩子學會承擔家庭責任:不要因為孩子失去父愛或母愛就格外地嬌慣他,要放心大膽地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時候要多鼓勵他們,從而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讓孩子從小就知道自己對家庭也負有一定的責任。

5.鼓勵孩子積極參加集體活動

父母離婚,孩子往往心情不好,不喜歡社交。父母應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根據他們的年齡,送進託兒所、幼兒園或學校,讓他們和夥伴們在一起遊戲、學習,使他們變得心情舒暢、開朗、活潑。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特長,如讓孩子去學樂器、唱歌、繪畫等。孩子有了興趣愛好,精神生活充實了,也會儘早從父母離婚所造成的陰影中走出來。

6. 細心解釋單親的原因,不要給孩子帶來任何消極想法:如果父母分開了,任何一方不得在孩子面前說另一方的壞話,更不能在分開後經常指責對方。要讓孩子慢慢明白分開是因為父母彼此不再相愛,是大人一種決定和選擇,而不是誰的過錯。

7.不要拒絕對方探視孩子

這是父母雙方為孩子獲得完整的愛最不能觸碰的底線。單親家庭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多數是因為「不完整的愛」。如果拒絕對方探視,也就直接封鎖了孩子一半的世界。孩子並不懂離婚,也不懂其中的原因,他們只知道別的小夥伴有爸爸媽媽疼,自己卻「不一樣」,而這種「不一樣」並不令人感到驕傲。長此以往,孤僻、自卑就會在孩子內心生根發芽。

其實,孩子要的很簡單,只要能夠見到爸爸媽媽,只要爸爸媽媽疼他愛他,這就足夠了。陪在孩子身邊的家長要時刻提醒孩子:「你看,爸爸(媽媽)是愛你的,雖然爸爸媽媽不生活在一起,但是我們永遠不會離開你,隨時都在你身邊,你和所有的小夥伴都一樣。」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不能阻止對方探視孩子,甚至要提醒對方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與照顧。(您的轉發與收藏,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