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你罵你,是為你好」,這句話是「毒藥」,會讓孩子充滿負能量

百分媽媽幼兒寶典 發佈 2020-05-19T05:04:59+00:00

曾經,我遇到過這樣一個同學,每次老師提問,他都不敢回答,畏畏縮縮,戰戰兢兢,吞吞吐吐半天,最後老師無奈讓他坐下。

曾經,我遇到過這樣一個同學,每次老師提問,他都不敢回答,畏畏縮縮,戰戰兢兢,吞吞吐吐半天,最後老師無奈讓他坐下。

同學聚會,他從來不參加,小組討論,他也不發言。我們都以為他不愛學習,冷僻,是一個不喜歡和人交流的人。

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被老師提問回答不上來不是因為他不會,是他害怕回答問題,他不敢;不出席同學聚會不是因為他不喜歡同學,是他害怕與人交流,他不敢;不參加小組討論不是因為他沒有想法,是他不知道如何表達,他不敢表達。

其實他是一個渴望擁有朋友,有想法的人。

那麼,是什麼原因致使他變成了一個和真實的自己相反的人呢?

原來,他有一個「可怕」的童年。印象中,每次考試沒考好,就會被爸媽批評,甚至破口大罵:

「怎麼回事,考試分數這麼低,你是沒長腦子嗎?」

「人家小朋友畫的都那麼好,只有你,畫的是什麼呀?我是白花錢給你報補習班了!」

「真沒出息,晚飯別吃了!」

這些可怕的話語一直環繞在耳邊,致使他開始懷疑自己,否定自己,壓抑自己,就這樣過了20年。

20年後的他這個樣子是父母喜歡的樣子嗎?

對孩子的打罵,其實是對孩子的打壓

一直以來,我們都秉承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這些想法促使我們擔心,憂慮,恐懼甚至暴躁。

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更好的人,我們採取了與之相符的方式。借著「棍棒底下出孝子」「打你罵你是為了你好」的各種所謂的真言,我們做出了讓孩子害怕的事情。

殊不知,我們有第一次打罵孩子,就會有之後的第n次。

鄰居家的小敏因為二年級考試數學只考了75分,回到家被媽媽大罵,還懲罰她不能吃晚飯,致使她對數學有了畏懼。每次考數學的時候總是十分小心,生怕做錯,最後因為沒做完考得更加糟糕。

媽媽看到之後,更加生氣,變本加厲,一時之下又動了手。

委屈的小敏害怕極了,她不敢告訴媽媽是因為她不斷檢查致使沒做完題,更不敢告訴媽媽她上數學課有多麼認真,課下有多麼努力,所有的心裡話都因為媽媽的生氣煙消雲散。

從此小敏不再講話,變成了家長口中「內向,話少」的人,沒有人記得之前的小敏有多麼活潑好動,那個話嘮小敏仿佛從未出現過一樣。

就這樣,小敏成了班裡成績還不錯的那一批同學,也成了班裡唯一一個不管是下課,放學,還是體育課都自己一個人的同學。

作為父母,你真的懂得管教孩子的真正意義嗎

我想父母能夠仔細問問自己:

像領居家後來「成績優異」的小敏你喜歡嗎?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成為小敏這樣「獨一無二」的孩子嗎?

我想大家的回答應該和我一樣。

我們希望孩子成績好,但不僅僅是成績好。我們因為借著為他好而對他暴力相向,一時之間可能孩子變成了我們喜歡的模樣。

但孩子的內心呢,他會受到什麼樣的傷害,心態會發生什麼改變。我們知道,卻很少想起來過。

管教孩子並不是靠打罵的。就好比大禹治水,他選擇的並不是堵而是疏。

所謂的疏也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正面管教。

什麼才是正面管教的真正含義

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驕縱的管教方法。

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氛圍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自信、有責任感、有愛的健全人格,才能養成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被愛中學會愛人,在勤奮中學會努力。

正面管教應該怎麼做呢

1)堅持和善與堅定並行

和孩子交流時,要採用「剛柔並濟」的方式。

既要採用和善和堅定並行的方式。首先要用語言表達出對孩子的尊重,理解,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共情」。

其次要與孩子一起制定規則和限制,這樣他們會更樂意遵從。這就是我們說的和善與堅定並行。

通過和善我們讓孩子有了信心,增強了他們的自尊,也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過堅定,讓孩子知道做人做事的規則,底線,不越界。

這裡最重要的是彼此之間的互動,一起了解彼此的心情,一起制定規則,在互動之中相互成長。

2)讓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

歸屬感,是一個人內心的需求。

處於社會中,我們都希望有自己的小家庭,不管大小,因為那是我們歸屬感的體現。價值感是對於他人,社會,自己存在的意義所在。對於孩子來說,同樣需要歸屬感和價值感。

在家庭中,要讓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給他營造溫馨的,團結的,有愛的環境氛圍,讓他在家中時刻感受到愛的存在。

小孩子天性純真,好奇,他可能想要幫助媽媽做飯,給爸爸拿水杯,這個時候需要家長給他鼓勵,表揚,讓他認識到自己的價值。

3)善於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

要經常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並且告訴他你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

孩子其實比我們想像中有自己的思維,有自己思考的能力。所以讓他了解你的感受也是拉近你們之間距離的方法。

通過這種方法給孩子一種是非觀的暗示,讓他理解什麼時候會出現什麼感覺,這種感覺要怎麼表達,逐漸打造自己的人格。

4)教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

我們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為家庭是孩子形成人格的最佳場所。

如果父母是尊重他人、關心他人的人,那在耳濡目染中,孩子也會不斷模仿家長,形成這種品格,他們也會心中充滿愛。

在遇到問題中,如果家長勇於承擔責任,善於找尋解決方法並且有意識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麼顯而易見,以後出現問題,孩子也不會措手不及,反而會迎難直上。

可能因為年齡的原因,你認為家長是孩子的長輩,但並不能因為年齡大,家長就要高人一等,並不一定孩子比家長差。

出現問題,家長也決不能以高姿態來打罵孩子。要記得:堵不如疏,堵則溢,疏則順!

寶媽們,正面管教的方法學會了嗎?歡迎分享你與孩子的故事一起討論,喜歡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