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型家庭,是一家人「居家生長」的最好狀態(家長必讀)

愛夢教育家 發佈 2020-05-12T04:11:49+00:00

學習型家庭從根本意義上說是一個氛圍,一個場,一種習慣。它一方面需要良好的家庭關係,同時也需要家庭成員相互支撐。各位家長,你們好!疫情禁足期間,關掉電視,放下遊戲,不打麻將,來聽一堂關於在家學習的網課,應該都有一份改善家庭學習氛圍的心愿。

學習型家庭從根本意義上說是一個氛圍,一個場,一種習慣。它一方面需要良好的家庭關係,同時也需要家庭成員相互支撐。


各位家長,你們好!疫情禁足期間,關掉電視,放下遊戲,不打麻將,來聽一堂關於在家學習的網課,應該都有一份改善家庭學習氛圍的心愿。


我們都聽說過學習型組織,而家庭從本來意義上說,就是最基本、最有效的學習型組織。所以說學習型家庭,是一家人在這樣的疫情期「居家生長」的最好狀態,也應該是一家人終生陪伴的最好狀態。


我們今天來討論,學習型家庭是什麼樣子?該怎麼來建設這樣一個家庭?


01

學習型家庭的7個要點


一個學習型的家庭,究竟表現在什麼方面?我總結了一些維度,供爸爸媽媽們參考。


第一個要點,家庭管理,把「硬通貨」變為「軟通貨」。


一個家庭有自己的管理方法,中國家庭通行又管用的是硬辦法,或者叫「硬通貨」。父母的權威、孩子的任性、個人的情緒、非理性的干預等等,都可以改變我們的家庭行為。這些東西確實存在,但學習型家庭的管理是把「硬通貨」變軟,要智慧而習慣性的做三件事,這三件事要比硬辦法在這個家裡更管用:


首先「講道理」。不是指嘮嘮叨叨無重心,喋喋不休講大道理;而是面對每一個分歧,學會坐下來,相對正式地聊一聊,把問題看清楚,把常識理清楚。道理不要講很多,但一定要講透。不是所有的問題都一定要馬上解決。一生能夠和孩子一起在關鍵點上理透幾十個道理,一家人就能夠舉一反三進入無數的領域。


其次「搞創作」。這是指共同為家人面臨的重要難題,頭腦風暴,把每個人的視野、知識、想法都跑出來供參考,然後一起討論找到創造性的解決方案。然後這個達成共識的解決方案,就是我們在這個方面的家庭管理原則。


還有「相互發現」。家庭中因為每個人處的位置不一樣,年齡不一樣,很難做到完全理解對方。對此,我們一定要有心理預期。每個人只能看見事情的一面。當分歧發生時,去探究對方為什麼堅持自己的想法,你可能會發現他深層次的思維邏輯,肯定他合理的思維部分,再重新更完整地認識這件事,討論後達成共識。


第二個要點,絕對信任,讓家庭總是「透明態」。


好的學習型家庭,彼此信任是前提,所以我們要做到每個人的每件事幾乎都被知曉,彼此之間沒有秘密。您可能會覺得很難做到。但是如果長時間堅持與家人孩子開誠布公講述家庭狀況,就可以消解很多秘密,達到彼此的知曉和理解。


這對孩子也適用嗎?所有的研究都告訴我們「絕對適用」。讓孩子知曉父母幾乎一切事情,一切困境,會讓他看見生活、家庭、社會、工作、學習的複雜性。在這種複雜的場景中,爸爸媽媽正在努力面對、解決,他也要在這種複雜的場景中展開理解,達到自我的內在平衡。我認為這是學校教育不能給的,或者給得不那麼充分完整的社會教育。


第三個要點,家庭成員彼此要互為「建設性」。


所謂建設性就是家庭成員在資訊獲取、思維角度、習慣養成等方面,要相互促進,相互啟發,優勢互補。


甚至在工作和學習上也是如此。比如今年我們要創辦一本叫《家人》的雜誌,我們邀請女兒做這本雜誌的兼職編輯。


在創刊討論時,大家都從成人的角度來思考,而學生視角的女兒就提出,大多數家庭的角色至少有三個,除了爸爸媽媽,還有學生。所以她建議我們有一個「學生版」,而且版式不要兒童化,要有創意和格調。她的角度讓我們對雜誌有了全新的規劃。


所以整個家庭要形成一種客觀平等的討論,把不同視角聚集在一起,得到一個更完整的、更綜合的視角。


第四個要點,每個家庭成員都有人生「目標感」。


家庭成員間相互啟發,相互學習,久而久之,會產生一個積極向上的態勢,這個態勢讓每一個人都期望對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比如說,女兒在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決心投身教育,希望教育變革社會。孩子的媽媽是搞藝術的,她希望通過審美幫助教育設計更美的未來。我們每天有激情地面對生活、工作和事業,無形中也影響到孩子。


如果大家看過女兒的個人公眾號「果果妹的成長盒子」,就會發現她其實是一個很有使命感的人。她說要記錄下自己學習成長中的關鍵環節,作為一個案例,家長,老師,校長以及同齡人可以從中看到她真實的成長狀況,她的困惑與經驗。


所以當她開始申請大學的時候,她發現這麼多年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幫助同齡人和爸爸媽媽們理解教育是怎麼一回事。順理成章地,她申請了社會人類學,教育心理學等專業。父母和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中,都逐漸建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第五個要點,創造一切條件「多讀書」。


我們家的書特別多。女兒大概在十一二歲的時候說過,一年大概讀了100多本,她有一個綽號叫馬桶公主。


前兩天吃飯時,我推薦給家人《當下的啟蒙》這本書。在這樣一個繁雜的時空里,在疫情之下,大家會有很多情緒和恐慌,以及各種各樣人生搖擺。這本書告訴我們人類幾百年一直追求的是什麼。


在我們家,閱讀之後的互相分享已成一種習慣,它可讓我們相互知道。我知道孩子們愛讀的書,他們喜歡的東西,女兒也知道同齡人根本不知道的成人世界。


大量閱讀,相互分享,讓我們彼此都變得更厚。面對這個時代、社會、很多問題,思考也更全面。


第六個要點,「愛扎堆」,就是利用一切條件真實相處,彼此讓對方介入自己的生活與世界。


女兒六七歲的時候,我們五個家庭做了一個兒童讀書會,每周各讀一本,每周六分享兩個小時,堅持了兩年。深度交流讓每家人的親子關係都變好了。


孩子們歡迎我們進入他們的生活,父母也應該歡迎孩子們進入自己的世界。比如,我們出差的地方如果有好的人文景觀或教育場域,就把她帶著,寧可有些課不上,我們也願意讓她跟著我們一塊去看世界。蒲公英教育智庫每年大概要舉辦十幾場會議,其中有一兩場,比如中國教育創新年會,我們會邀請女兒參加。還有,我曾經帶隊到農村駐紮了兩年多時間,也把她帶著。


愛扎堆就是一家人沒事就扎在一塊,共同語言越來越多,彼此了解越來越深。


第七個要點,在自己最關心的事務上「互相利用」。


「儘管用」是我們家一個特別口頭禪。我每一周都纏著女兒聊天,一方面是幫助她解惑,更重要的是解決我的問題,學校是什麼樣子,發生了什麼,有什麼新的動態,學生們對很多事情怎麼看?


我們自己辦了一所小規模的先鋒學校,叫泉源學校,女兒也在裡面學習。我經常說你不僅是學習者,還是泉源學校的建設者。這些年來,我把女兒的 「剩餘價值」榨取了很多。我經常說我的女兒好像比專家還好用,她幫我解決了很多專家都解決不了的問題。



02

抵達學習型家庭的4條路徑


以上就是我體會到的學習型家庭究竟長什麼樣。那麼,哪些東西是有利於孵化這樣一種家庭生態的?我們自己的家,哪些還需要適度調整一下?


我認為抵達學習型家庭第一個做法是溝通,溝通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不斷消除溝通障礙。


人與人之間,不同年齡和性別之間的溝通障礙很大,不可能完全沒有溝通就達成共識。每個家庭可以形成定期溝通的習慣,比如每周六用兩三個小時深度溝通。我們家好多年大年三十晚上不看春晚,而是幾個家庭在一起,做跨年總結,我們用這種幾乎固定的形式,讓溝通抵達更深入,更開闊的境界。


在不斷消除溝通障礙的過程中,我們也在不斷趨同認知維度。有時雖然我們有相同的決定,但對事情認知維度不一樣,在同一個層次上的理解會讓家庭感到一種共鳴、共振的愉悅。


因為家庭的認知維度相近,所以能尊重觀念上的差異。事實上,無論進行多少溝通,畢竟是不同角色,所以觀念的差異永遠存在,但這種差異不是壞事,很多事情大家一起討論,相互補充觀點,儘管最後依然有差異,但它可以使家庭成員對這個事情認知更完整。


在這個階段,全國各地的爸爸媽媽和孩子們還有大塊的時間相處,我們其實可以花一點時間來思考:我們的家庭是不是可以先建立溝通基礎,然後形成定期溝通的習慣,最後達到整個家庭相互尊重的狀態?


第二個做法叫建立人生目標。


父母的人生目標常常比較明確和清晰,但是讓孩子尋找人生目標太難了。女兒從高中開始就慢慢建立了比較清晰的人生目標,如何做到的呢?簡單來說有這麼幾件事。


第一是興趣挖坑。小時候她有很多興趣,我們就會圍繞她的興趣,給她挖坑。比如小學畢業時,希望她寫一本書,辦一個畫展。定了這個目標之後,她每周末都會寫文章,畫畫,連續兩三年,才把書和畫展的內容聚齊。初中時,我們也給她挖了一個坑,讓她辦一個微信公眾號。運營後,不需要我們監督,讀者都會督促她。


第二是耳濡目染。她與我們接觸多,完全了解我們的生活與工作,知道一個有目標的人生是飽滿、愉悅的。


第三是世界教材。我們讓她幾乎滿世界去看去走。


第四是挑戰試錯。女兒原本希望從事教育。高二時,她突然想做建築設計師。這正是考試最緊張的時刻,但我們想讓她試一試,所以還是允許她採訪了重慶很多建築設計師,還跑到麻省理工建築設計「夏校」待了一個月。因為建築設計需要比較高的繪畫功底,又到北京中央美院的一個老師那裡學了一個月。學了一圈回來後發現建築設計只能成為她的一個興趣,她的優勢是對社會的理解,對意義的敏感。所以她又重新選擇報考教育,社會人類學方向。所以我想人生目標其實是在成長過程中,通過不斷經歷逐漸得出來的。你要給孩子去經歷的機會,讓他去挑戰試錯。


當然還要多討論,比如我們一起討論了大概兩次:你自己的優勢究竟是什麼?討論之後才選定了她的方向。


第三個做法是超越困境,把每一個困境當作一次升級學習的機會。


比如女兒的升學申請,找的海外輔導老師「不靠譜」,學校也沒有相關課程、經驗和基礎,一切都要自己做,再加上應考,時間、精力、經驗都不夠。她只能犧牲考試準備時間,全力面對需要做的事,放下埋怨,看見成長。


最後一個做法,就是培養一個共同習慣:把很多事情做成一件事情。


比如女兒初三面臨中考,但是也要準備初中畢業的畫展和微信公眾號的更新。怎麼辦?我們就建議她把幾件事情做成一件事,她學得不好的歷史可以畫成一幅歷史長卷,這既是她畫展的一個作品,又是一次複習,還是微信公眾號的內容。這個共同習慣可以讓我們節約出很多時間,把事情做得簡潔。這也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規律——把複雜的世界規律摺疊在一個簡單好用的解決方案中,讓別人能夠看見、理解。



最後來總結一下,一個家庭究竟怎樣啟動開始、持續推進,最後長時間保持一種學習型狀態呢?我的體會是,這個家庭一定要有一個或幾個「能量」比較高的人,他們面對生活、問題、困境都是積極的,然後他能去影響家裡其他人。


學習型家庭從根本意義上來說是一個氛圍,一個場,一種習慣。它一方面需要良好的家庭關係,同時也需要家庭成員相互支撐。


我們經常感到要做這樣的改變很難。如果說你想幾個月或者一年就達到這種狀態,當然有點難。但如果你拉長為三年、五年的時間,或者像我們一樣十年八年的時間,你就會發現建立這樣一個家庭並不難的。


一個人如果能用三五年甚至七八年的時間,把自己從普通狀態變成優秀狀態,變成一個積極面對社會,有目標意義感的卓越狀態,這個時間不算長。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在學習,也在生活、工作,也讓我們家庭變得越來越幸福和美滿。


來源 | 第一教育

轉自丨明教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