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感統失調,爬行的好處多

馬蕾醫生 發佈 2020-05-19T18:39:40+00:00

有娃以後,我們關注寶寶的每一滴成長,眨個眼睛,吐個泡泡,老母親們激動的不能自己,會抬頭了、能翻身了,我們高興的奔走相告,巴不得宣告全世界。

有娃以後,我們關注寶寶的每一滴成長,眨個眼睛,吐個泡泡,老母親們激動的不能自己,會抬頭了、能翻身了,我們高興的奔走相告,巴不得宣告全世界。


媽媽們聚在一起,聊的都是娃,趙家寶寶翻身太快,一不小心就掉床下了,李家寶寶會頂著小肚子往前爬了,王家寶寶會扶著站了……


聽著媽媽們熱議,默默的低下頭看著自己8個月的娃,怎麼還沒一點「爬」的慾望,好捉急……



網絡一搜索,不會爬的孩子要小心「感統失調」!!!天吶,小心臟又受到一萬點傷害,腫麼辦呀?



其實「感覺統合」俗稱「感統」,隨著科學育兒的普及,現在被寶媽們越來越重視,都擔心孩子將來「感統失調」。


聽著好嚇人,但其實「感統失調」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疾病呢,而是大腦發育中的一個過程,感覺統合簡單說就是大腦接受外界環境信息,做出合適的反應並向環境反饋信息的互動過程。


每個孩子都在發育中從不協調到協調。但是,如果寶寶小的時候沒有合適的環境刺激,那感覺的統合過程就會受到影響。


所以,「爬」正是讓孩子充分感覺統合的過程,研究發現,爬和孩子將來的學業成績關係大著呢?


這不,前幾日一個朋友家的孩子小學4年級,書寫有點困難,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作業治療師評估後發現原來和上臂肌群還有精細動作訓練不足有關,建議回去「小熊爬」,哈哈,媽媽這才恍然大悟,對呀,孩子從小確實不會爬,原來不會爬的伏筆在這裡。


這麼看來,當年我們滿地打滾兒的年紀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高級的訓練啊,別攔我,小編要回爐再重新「爬一回」,北大清華可能有戲


現在爸爸媽媽們都明白了爬行多重要了吧!爬可是目前國際公認的預防感統失調的最佳手段,大家都開始越來越重視「爬」,但仍有一些家長尤其是老人還是習慣抱著,覺得孩子在地下爬不衛生等等。


今天我們來聊聊「寶寶爬」。



寶寶多大會爬?


一般寶寶3-4個月會翻身,6-7個月能坐,8個月左右會爬,10個月左右會扶站,1周歲可以蹣跚學步。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育特點,媽媽們不用太注重具體的時間節點。


平時養育寶寶時,多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態、飲食情況等,只要寶寶身體健康,爸爸媽媽們善加引導就不會有問題,育兒路上切記過分焦慮!


注意讓孩子與家中寵物保持安全距離


另外,就是在寶寶處於「學爬」期,爸爸媽媽們一定要多加引導,雖說如果沒有足夠的爬行就直接走了,並不會影響寶寶智商,但是「爬」確實是好處多多!



寶寶的花樣爬姿


寶寶們的爬姿千差萬別,不同的寶寶有不同的習慣,同一個寶寶不同階段也會有不同的姿勢。不能說孰優孰劣,只要孩子能運用四肢,協調身體各部位,實現爬行,那就無需過度擔心。



倒著爬

寶寶基本都是從「倒著爬」開始的,這是因為相比腿部,寶寶手臂使用頻率高,肌肉更靈活,依靠手臂後退比前進(需要腿部力量)更容易實現。這是很常見且正常的一種初期爬姿,媽媽們不用擔心。


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此階段寶寶在床上爬時,身邊一定要有家長看護,否則很容易從床上掉下去。最好是讓寶寶直接在地墊上爬,更安全!



肚子貼地爬

胖寶寶的悲哀就是有一個超大超圓的肚子,雖然胖寶寶也很努力的揮動四肢,但依然會像翻不了身的烏龜一樣,只能依靠肚子+手臂,努力地伏地前行



「逗比」爬

有些寶寶是同手同腳爬;有的寶寶是坐爬(一屁股坐地上,然後整個身體一點點向前蹭);還有的寶寶托爬(下半身不動,完全依靠上半身「托」著爬)……


哈哈,寶寶總是能找到方法來移動自己,媽媽們不用太在意,慢慢的寶寶會找到最合適最舒服的爬姿。話說,看萌娃們花樣「逗比」爬,爸爸媽媽們樂呵一下,養娃累且快樂著!



寶寶爬爬益善


爬行是每個嬰兒的必經階段,是我們一生中第一次綜合協調使用全身各部位,它的影響重大。國內兒童心理學家曾對爬行多與爬行不足兒童進行過對比研究,結果顯示爬行多的兒童動作靈敏、情緒愉快、求知慾高、學習能力較強



爬的多,發育好

有的寶寶晚上十二點不睡,早上三四點就起,充電5分鐘,狂嗨2小時,爸爸媽媽們熬到抓狂!怎麼辦?


寶寶們通過白天的活動來消耗體能,刺激睡眠需求。爬行對寶寶來說是體能消耗較大的大運動(「爬」消耗的能量比「坐」多一倍,比「躺」多兩倍),如果寶寶白天爬的多,消耗多,晚上就會睡得好。


而且,爬行還能促進腸胃蠕動,促進消化吸收,爬得多,胃口好,吃嘛嘛香。睡得好,吃得好,寶寶自然發育的更好,長得更高!



爬的多,運動強

爬行是一個需要手、腳、全身動起來的高級運動,涉及到身體左右、上下和交叉協調的能力。爬得多,寶寶的協調能力好,說不定就是下一個體操冠軍或游泳冠軍呢!



另外,寶寶爬行時,胸、腰、腹、背和四肢的肌肉都要互相配合動起來,肌肉和骨骼都能同時得到充分的鍛鍊,多爬的寶寶運動能力更強,既有小獵豹般的爆發力,又有大老虎般的耐力。



爬的多,更靈活

正確的手膝爬行,寶寶的手掌是完全打開的;小腳的拇指蹬地,這個姿勢能很好的促進手腳發育,幫助抑制抓握反射。


充分的爬行可以鍛鍊寶寶的關節和肌肉的發展,讓寶寶的手腳更靈活,手指收放更自如,以後寫字、彈琴更容易上手。手殘星人的小編再次想回爐學爬



爬的多,促進大腦發育

寶寶爬時,需要大、小腦之間的密切配合,多爬能夠豐富大、小腦之間的神經聯繫,促進腦生長。爬行需要經歷多次的學習和實踐,每一次學習與實踐都是一次對大腦積極性的調動和激發。


因此,學習爬行其實就是對腦神經系統功能的一次強化訓練,對於大腦的發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另外,爬行可以提高寶寶感知信號的敏感性和精確性,增加與爸爸媽媽的溝通交流,特別是爬行取物時,寶寶會不斷地修正對物體的定位和運動方向,促使大腦皮層發育。



爬的多,安全感、方向感、空間感更好

爬行本身就是一種探索認知行為,因為好奇心驅使,寶寶會更勇敢地探索事物,這就為寶寶更早、更好地認識世界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而且,隨著活動範圍的不斷增大,寶寶的體驗更豐富,認知更準確,更加自信,安全感也更強。



寶寶到處爬、鑽旮旯牆角去探索、鑽桌底下、床下玩躲貓貓。這些有趣的空間探索,會讓寶寶形成良好的空間感和方向感 ;



寶寶爬的時候,眼睛運用的更多,不同方向、不同距離地觀察,使得他的眼睛調整遠近焦距的能力開始快速發展,眼部肌肉也得到鍛鍊,這有助於寶寶視覺追蹤能力的發展。



爬的多,語言小達人

寶寶爬的時候會探索更多的世界,面對更多的情況,爸爸媽媽們跟寶寶交流的頻率也會增加,寶寶受到的語言刺激增多。爬行讓寶寶的活動範圍擴大,思維、語言與想像能力得到更多刺激。


在爸爸媽媽們不斷的語言提示、自己的肢體語言、行為結果的互動中,寶寶對語言理解的準確性、肢體語言回答的合理性都會得到快速發展。



爬的多,社交小能手

寶寶會爬後,他會接觸到很多爸爸媽媽們禁止觸碰的物品、做父母不允許他做的事情,這在客觀上增加了親子情緒互動的機會;同時,寶寶會爬行後爸爸媽媽們為了安全,開始給寶寶制定一定的規則來規範他的行為。這些都能幫助寶寶慢慢形成社交意識,掌握社交規則。



爬的多,親子關係更融洽

有研究指出,當嬰兒會移動自己的時候,他對爸爸媽媽們的感情也會增加,會更加黏人。很多寶寶會爬之後,經常會跨越千山萬嶺,不畏千辛萬阻,只為來到你的身邊,求愛撫求抱抱,撒嬌賣萌示好——哎呀,還不趕緊甩開手機,蹲下來和娃一起玩!



一起玩,一起笑,一起成長,親子互動更頻繁,親子關係也更融洽。同時,在爸爸媽媽的引導下,寶寶會獲得更多的成功體驗,體驗更豐富的情感。


如何引導寶寶爬?


現在知道了寶寶爬的好處,但是遇到有的寶寶就是不愛爬,爸爸媽媽們應該怎麼去引導,讓寶寶更好的爬呢?


爬前準備要做好

1.在寶寶會爬之前,讓寶寶多俯臥。

正確姿勢是,讓寶寶趴著,將寶寶的兩隻手擺在胸前,以便寶寶撐起自己。拿一個小玩具(不宜太高)在寶寶視線上方引導,讓寶寶想要撐起自己的前胸去拿玩具。這樣可以鍛鍊寶寶的頸部、脊背、上臂和腹部核心力量。



2. 寶寶學爬前,可以先進行抵足訓練。

具體辦法:手掌抵住孩子的腳掌,鼓勵他們往前蹬,鍛鍊腿部力量。可以每天1-2次,寶寶累了就停下來。



3. 創建合適的爬行環境。

初學爬行的寶寶最好在平整的地方,比如床上或者爬墊上練習(爬墊軟硬要適中)。


在寶寶熟練爬行之後,媽媽們要檢查家中寶寶所能觸及的範圍,避免意外發生。比如家裡的插座、小物件(電池、硬幣、小珠子、小紐扣等)、薄膜絲巾等東西都要收好,桌腿、牆角等寶寶容易碰撞的硬物要做貼上防撞條。



4.選擇合適的爬行裝備

寶寶在學爬時,媽媽們要為寶寶選擇合適的衣物。比如穿不容易拉扯的連體褲,用穿脫方便的拉拉褲,套上護膝或穿爬行褲等。家裡家具很多的,可以給寶寶戴上合適的防撞頭盔。



巧用學爬玩具

在寶寶學爬期間可以準備一些寶寶喜歡或有意思的玩具,不需要特別多,能持續引起寶寶興趣就是最好的。


比如,寶寶學爬時,可以把這樣的學爬小火車放在寶寶前面不遠處。打開聲光效果,引逗寶寶會努力追趕,效果會很不錯的。



這裡要說一下,引導寶寶爬行的玩具不要離寶寶太遠哦,距離要以寶寶努力一下就能夠著為宜。


身體力行示範「爬」

寶寶天生模仿能力特彆強,爸爸媽媽們在和寶寶玩耍的時候,可以跟寶寶一起爬。


比如:積木落在遊戲墊外了,爸媽爬著過去把積木拿回來,面部表情要特別享受的樣子;和寶寶比賽,誰先從遊戲墊的一邊爬到另外一邊……在互動中,引導寶寶爬行。


有的寶寶比較慢熱,第一次可能興致不大,多玩幾次,寶寶肯定會愛上爬行的。對於寶寶小小的進步,爸爸媽媽們一定要及時表揚和鼓勵寶寶哦。



小夥伴一起爬

對於平時不太愛爬或爬的不太熟練的寶寶,媽媽們可以多創造機會,讓寶寶多跟其他會爬的寶寶一起。


在小夥伴的帶領下和互動下,寶寶學起來會更快哦。實在沒機會跟其他小寶寶一起爬的,爸爸媽媽們平時在家,可以用個鏡子引逗寶寶爬行。



花樣「爬」,爬出新樂趣

等寶寶爬的比較好了,就可以把爬行變成遊戲的一部分,比如:

障礙爬,用抱枕等在寶寶爬行的區域設置一些障礙,讓寶寶在障礙物中間爬,或者直接爬著翻越障礙;

鑽隧道,家裡如果有大紙箱,可以做成山洞或隧道的形式,讓寶寶從裡面鑽出來;

藏寶爬,把寶寶喜歡的玩具藏在他能爬到的地方,然後鼓勵寶寶去找玩具。


有條件的還可以經常帶寶寶去戶外草地上爬,讓寶寶感受大自然,開闊視野,軟軟刺刺的小草,還可以刺激寶寶的觸覺。



寶寶不會爬的原因


有的媽媽會犯難:「我家寶寶就是不肯爬,坐在那裡不動,任你怎麼逗他,他就是無動於衷,那該怎麼辦?」


這種情況,父母首先需要反思一下,是否讓寶寶過早的訓練「走」,而忽視了「爬」;有沒有給寶寶足夠的爬的機會;寶寶學爬環境是否合適;寶寶學爬時衣服穿的是否合適;有沒有給予寶寶足夠的耐心和鼓勵。



如果以上都沒有,媽媽們也不要太著急,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發育特點,只要寶寶各方面都很正常,就不用太焦慮,不過是早點晚點而已。

當然如果爸爸媽媽們疑惑寶寶某方面發育滯後,一定要及時帶寶寶就醫,以免貽誤治療,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



育兒就是只管耕耘不問收穫。養育孩子時,我們應該更多的關注過程,而非目標。爬行很重要,但並非要求爸爸媽媽們每天盯著寶寶爬了多長時間才夠。



去慶祝寶寶每次小小的進步,去感悟寶寶克服障礙物時的不折不撓,去享受寶寶從遠處爬向你的懷抱時的雀躍,去真正地走進寶寶的心,這才是真理!

編輯 | 馬蕾孕哺育

圖片 | 除特殊註明 圖均來源網絡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