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手機攝像頭,幾個才夠用?

攝影筆記 發佈 2020-04-12T06:35:17+00:00

你經常會看到諸如「XX攝像頭矩陣、三攝影像旗艦、四攝XX」 之類的宣傳用語。那麼,在 3 攝起步,一言不合就 4 攝甚至 5 攝的手機上,這些鏡頭真的有用嗎?

以下文章來源於一點OnePoint ,作者李白兔子

一點OnePoint

一次教你一點攝影知識和技能,易學易用,點滴積累,讓你成為影像達人。


隨著這幾天新一輪手機發布會的開始,關於手機拍照功能的話題又多了起來。不禁讓我想到前幾天和朋友聊天時,提到的關於手機攝像頭的幾個問題:


攝像頭越多越好嗎?

哪些攝像頭有用,哪些沒用?

怎麼判斷攝像頭優劣?


雖然我不算硬體專家,只是以自己攝影人的身份,從拍攝角度出發來寫。但相信多數人也會和我一樣,畢竟我們手機上的攝像頭是用來拍照,而不是跑分的


下面的文章會儘量不提任何廠商和機型,你也不會看到任何手機型號或手機產品圖,因為本文與任何廠商無關。


但這篇文章其實也與所有廠商有關,因為本文與所有手機用戶有關。


近兩年,多數手機廠商都開始將研發、宣傳的重點轉向攝影功能,特別是多攝像頭系統。你經常會看到諸如 「XX攝像頭矩陣、三攝影像旗艦、四攝XX」 之類的宣傳用語。


那麼,在 3 攝起步,一言不合就 4 攝甚至 5 攝的手機上,這些鏡頭真的有用嗎?有沒有湊數的攝像頭?每個攝像頭都是幹啥的?對很多用戶來說都是困擾。


其實對於多數人來說,比起數量,關注下攝像頭的焦距才更重要。這可能是目前最簡便的區分攝像頭是否實用的方法。


「如果每一顆攝像頭的焦距都不相同,

那麼通常來說,這台手機的多攝體系最為實用。」


那麼很多人接下來的問題恐怕就是,焦距 是什麼?

我們可以參照相機鏡頭的劃分標準,將目前手機的攝像頭規格代入到下列幾個分類:(這部分的照片均為使用該類攝像頭的手機拍攝)


超廣角 - 等效焦距的大約 11-18mm

(不同廠商的焦距有所不同)

視覺衝擊力最強,適合風景、建築和環境人像等題材


廣角(主攝) - 等效 26-28mm

通常擁有最強的畫質表現,傳感器最大,

功能最全,可實現的創意非常豐富。

中焦(也稱 2/3 倍鏡頭或人像鏡頭)

- 等效 50-52mm,少數為等效 80mm

通常用來進行背景虛化模擬的人像照片拍攝

但 50mm 鏡頭能做的其實還有很多,

因為有比主攝更窄的視角,也適合拍靜物或風景。

(這張圖的教程可戳【視頻】攝影廚房 5:異星之上,太空行走)


長焦 - 多數等效 125-135mm,最長等效 240mm

它不如相機長焦那麼強,但勝在便攜,

能隨時隨地進行遠景的創意拍攝。

(手機拍月亮的教程可戳白夜月,一台手機拍出的另類風景)


在這些焦距鏡頭之外的,就是一些沒啥用的。比如 200 萬像素的微距攝像頭和 200 萬像素的景深攝像頭。

這兩種攝像頭之所以說沒啥用,是因為前者的效果實在不夠好,而後者對於普通用戶來說感知不到它的作用。


令人高興的是,最近在微距方面出現了等效約 50mm 的新型攝像頭,效果比之前的 200 萬像素微距攝像頭和超廣角攝像頭兼職實現的微距模式要更好,算是一個驚喜。


等效約 50mm 的新型微距攝像頭


除了景深攝像頭,黑白攝像頭也基本已經被時代所淘汰了,它們對於噪點控制和銳度的貢獻並不顯著。


此外,你可能還會看到一些看起來像 「湊數」 但其實不是的攝像頭,比如 ToF 鏡頭。它主要是用於幫助手機測量感知所面對物體的距離和立體信息,用於增強現實(AR) 。在攝影方面作用主要是人像捏臉和輔助虛化,效果不能說沒有,但其實也不算明顯(當然也可能因為我不怎麼自拍吧)。


好了,知道了大概有哪些實用的攝像頭,其實也就有了前兩個問題的答案:


「攝像頭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覆蓋更多焦距和用途才好。」


剛才我們一下解決了兩個問題,那接下來聊什麼呢?

「怎麼判斷攝像頭的優劣?」這個問題展開講可以寫一本書。即使往簡單說,評價一個攝像頭的優劣,也有下面這些要點:


超廣角攝像頭 - 畸變、色散和眩光鬼影控制,邊緣畫質是否下降

廣角主攝 - 畫面解像力、夜景成像能力、對焦效率

2/3 倍中焦 - 畫面解像力、背景虛化算法、防抖性能

長焦 - 防抖、對焦和畫面解像力


在我看來,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在於攝像頭本身,而在於我們為什麼會這樣提問。

換句話說,我們應該問的不是什麼攝像頭品質好,而是:


我是否需要這樣的攝像頭?

以及,我能否看出照片的好壞?


在聊焦距時,我們已經感受了不同類型攝像頭的效果。你完全可以以此作為標準,看看自己是否會拍那些題材。這就是需求。


除此之外,你還應該衡量一下自己的要求高低,是僅僅玩一下,還是想獲得最好的效果。但在這裡,考驗你的時刻就來了,你能看出好的照片和更好的照片之間的差別嗎?


舉個例子,對長焦攝像頭來說,目前已經達到了相當可用的實用度。


手機上 135mm 長焦攝像頭拍攝的貓


但即便是最好的手機長焦攝像頭,除了便攜性,在對焦、畫質、焦距等方面幾乎都無法和相機上的長焦鏡頭相比。


相機上 135mm 長焦攝像頭拍攝的貓

(同一隻貓哦~感謝出鏡)


雖然拍攝技術和經驗可以彌補手機的不足,但是其上限還是很容易觸碰到的。特別是當拍攝條件不好的時候,手機更容易拍出不那麼唯美的畫面


手機長焦攝像頭拍攝的貓


所以如果你是以拍攝身邊的花草飛鳥,甚至是未來要去非洲拍野生動物為目標,那麼買個相機更合適。

這就是根據你的需求,來評判設備是否能滿足你的要求。


當然,也不是說什麼時候都是相機好,也有手機更合適的情況。


比如微距,相機的微距鏡頭都不太便宜,一般人還容易在對焦、光圈、景深範圍等難題之間無限鬼打牆。所以手機倒是一個更適合入門,也足以獲得還不錯效果的選擇。


手機天生的大景深反而在拍微距時更有利


不過,如果你要進行更具創意的布光微距,那麼太近的手機對焦距離就會成為阻礙。因此,以這個角度來說,又是對焦距離更遠的相機鏡頭更合適。


還有一個更明顯的題材,就是非弱光場景下的人像


手機目前的人像虛化模擬已經比以往進步很多,甚至可以模擬很多大光圈鏡頭的虛化特點——二線性、口徑蝕和螺旋焦外等。


手機上的螺旋焦外人像效果


這無疑極具吸引力,因為你不必再去購買那些老鏡頭,再考慮機身、轉接等等麻煩事兒。你只需要在手機里改幾個模式,或是用 App 編輯下就好了。


但當你的拍攝對象不只限於人物,也希望拍攝淺景深的景物時。手機的模擬虛化就會出現一些問題。


注意右上角樹枝和下方的花朵,

左側手機的虛化出現了不少錯誤。


這並不能說是手機攝像頭和算法不好,只是超出了現階段手機的能力範疇。即使是 7000-9000 元,甚至超過 10000 元的旗艦手機也是如此。


「如果你見識過相機上高品質鏡頭的成像效果,

就會對手機上的各種功能有更清醒的認識。」


所以 「需求和見識」 相當重要,何況再優秀的攝像頭也難以企及專業攝影工具。大家都聽過這句話 —— 「不要拿你的業餘愛好,去挑戰別人吃飯的本事。」


「手機攝影的特點是輕鬆、隨時隨地

和即時分享,而不是硬拼畫質。」


更關鍵的是,目前多數手機在畫質方面其實都達到了很不錯的水準,但很多人面臨的問題是根本不知道怎樣拍出好照片。這就是我的觀點:


「你先要知道什麼畫面是美的,

才能評判手機攝像頭的優劣。」


就在今天上午,我的群里還有人問:為什麼我的某品牌手機拍不出好光線?

我的回答很簡單:不是手機的問題,是你不知道什麼是好光線。


總之,如果說看一篇評測能告訴你一台手機拍照是好是壞,那麼,增長自己的見識、培養自己的審美和攝影技巧,則能讓你真正發揮一台手機的實力。不論它的攝影跑分是 120 分還是 90 分。


聊完了讓說的,再聊聊關於手機攝像頭,那些 「不讓說」 的。那就是如今多攝手機的問題,這些問題是必須在購買手機前事先了解的,但也是多數人會避而不談的。


當你看到一些手機廠商宣稱多攝的強大時,恐怕也會有這樣的疑問:


「他們是不是避重就輕,只談好的,不說不好的?」


並不是說手機廠商做得不對,畢竟任何商業機構都不可能將自己的不足暴露於人前,更何況是競爭如此激烈的手機領域。


我經常被人說:別跟錢有仇。


求生意識值得被尊重,但是用戶也有權知道那些不好的方面。


儘管與相機相比,手機技術的疊代已算是相當迅速,但今天多攝系統的尷尬還是能數出一大堆。總結一下,是下面這兩句話。


「不是所有攝像頭,都支持所有的影像功能。」

「不同的攝像頭,使用體驗可能很不同。」


下面說的,僅僅是我目前想到的一部分。


高像素 - 目前多數高像素手機都採用的是 Quad Bayer 結構,默認輸出時進行像素四合一,也就是總像素除以 4 。當然,廠商宣傳時通常只告訴你最大最驚人的那個數字。而在使用全像素拍攝時,往往一些功能會被關閉,比如不能使用夜景和虛化模式,有些機型的存儲和計算時間還會變慢。


人像(大光圈虛化)模式 - 光線較弱時效果不佳,因為 2 倍鏡頭弱光表現不如主攝。另外,如果你像我一樣用慣了 135mm F1.8 這樣的鏡頭,也會發現在手機上,等效 135mm 的鏡頭並沒有虛化模式,本身虛化能力也很有限。


對焦速度 - 具備全像素雙核對焦的主攝越來越多,但是中焦( 2 倍)和長焦攝像頭的對焦往往不盡如人意,一些超廣角攝像頭在微距模式時還容易跑焦。


對焦距離 - 不同攝像頭的對焦距離不同,通常超廣角最短,主攝次之。如果你想像相機那樣用中長焦來拍微距,你會發現還不如超廣角效果好。


沒有算法幫忙,長焦攝像頭虛化能力相當孱弱。

其畫質通常也弱於其他攝像頭。


夜景模式 - 有些手機的超廣角攝像頭不能使用夜景模式,想拍弱光風景或星空,只能用視角略顯平淡的 26mm 的主攝。有些手機的長焦鏡頭貌似支持夜景模式,其實是主攝剪裁實現的。


不少手機只有主攝支持夜景模式

畫面衝擊力不如超廣角

(星軌教程可戳這裡)


微距模式 - 使用超廣角鏡頭實現此功能的手機,拍攝視角太廣,會把背景中很多干擾元素拍進來。


視頻拍攝 - 不是所有長焦手機的長焦攝像頭都支持視頻拍攝。


防抖 - 不是所有攝像頭都支持光學防抖。


連拍 - 如果開啟人像模式,通常就不能連拍。在手動模式下,也不能連拍。因此手機對於動態人像、布光拍攝(如水滴)的捕捉能力遜色相機很多。


(當然如果你技術夠好,也是能拍到的,你看)

手機主攝拍攝的水滴瞬間


時滯 - 基本上主攝的拍攝體驗最為順暢,超廣角也不錯。但一些手機的中焦攝像頭對焦就有點慢了,長焦攝像頭則更是每拍完一張都要等一等。好在目前長焦攝像頭都支持連拍。


變焦體驗 - 多數手機在切換不同攝像頭進行變焦時都是跳躍式的,體驗感並不好。特別是一些手機會直接從 1 倍切到 5 倍,視角變化過大很容易讓人丟失拍攝主體並感到暈眩。



RAW 格式 - 目前手機上的 RAW 格式大多缺少必要的計算處理,只有在特定拍攝場景下才有優勢(如平滑色彩過渡的場景),但一些廠商反而會過度宣傳這一格式。相比之下,我覺得 HEIF 格式的意義更大,也更值得推廣。


使用 RAW 格式拍攝能獲得

更好色彩過渡、不出現斷層的場景

(教程可戳【視頻】攝影廚房 10:冰狐、赤豹、翠馬)


還是那句話,如果你用過高品質的相機和鏡頭,就會發現不管使用什麼鏡頭,基本上相機的所有功能都可以實現(少數鏡頭會不支持特定的對焦和防抖模式)。因為機身和鏡頭是相對分開的系統,有交互但不至於在功能上有太大依賴。


而手機卻不行,每顆鏡頭都有各不相同的獨立 CMOS 傳感器。這就導致有些功能只有具備最強 CMOS 的那個攝像頭(通常為主攝)才能做到,而其他攝像頭卻不行。


很尷尬,但這就是現實。


就目前來看,手機的堆料、跑分、打榜之風還會一直延續下去。


一款手機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是銷量,一個功能是否需要的唯一標準是能否有利於營銷。

研發漸漸被商業綁架,用戶被當做洗腦式營銷的對象,而不是互相尊重的朋友。評測機構為了利益也助紂為虐。


宛如中學生期末考試的成績單

我們又回到了應試教育階段?


這無疑是令人絕望的。


但也並非沒有希望,一些廠商和機構依舊在為實現更好的體驗而努力,而某些技術的提升也需要時間和技術積累。

為跑分而堆的料,最終演變成實際體驗的質變,也並非完全沒有可能。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比起手機上趨於白熱化的硬體升級,人們自身的提升卻並不足夠。

正如我之前在微博上吐槽的那樣:


「長焦手機已經出現很久了,月亮照片多了很多,

但真正好看的月景照片卻並沒有等比例增多。」


你的眼中是只有一個月亮,還是也懂得欣賞更寬廣的風景?

廠商的心中是只有一個錢字,還是也懂得人文關懷與真正的創新?


或許這都不是我所能回答的。但是這樣也好,有人來提問,就有人會來解答,總比無聲無息的 「蒙眼狂奔」 要好。


「更何況說到攝影這門藝術,它從來不是由器材決定好壞,而是由操控器材的人來決定的。

而說到手機攝影,還是很好玩的。」



浮華終有盡,新葉立枝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