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中國孩子的哭聲,一直被假裝聽不到?

新世相 發佈 2021-10-13T07:56:27+00:00

今天想講一個挺讓人難受的話題:為什麼大人總是聽不到孩子的哭聲?女孩的哭聲,就像一把鉤子,把那些有過同樣童年經歷人的委屈和失望,全鉤出來了。


今天想講一個挺讓人難受的話題:


為什麼大人總是聽不到孩子的哭聲?


起因是一則看著讓人心碎的視頻:


河南一個 10 歲女孩的狗被賣了。10 元錢。奶奶擔心狗咬人,控制不住。


這條視頻在網上刷屏,完全是因為女孩的崩潰哭聲。


能看到她用盡了全力要留下狗。


捶奶奶表示不滿。


把錢扔還給狗販子。


當一切不可阻止時,她坐在地上大哭。



這條狗陪了她 2 年,也許是她親密的朋友。也許剛剛的離別,是她過往 10 年的人生里,經歷的最悲傷的離別之一。


今天我就想講講這份傷痛。


女孩的哭聲,就像一把鉤子,把那些有過同樣童年經歷人的委屈和失望,全鉤出來了。


幾千條評論里,人們回憶起自己 7 歲養的狗,5 歲養的烏龜,和 12 歲養的貓。


它們都被家長強制性地送走,或被其他方式處理。


這就是一場被強加的永別。



當眼淚堆積在一起時,才會讓人深刻體會到:


即使當初的小孩長成了大人,


眼淚也沒被遺忘。


相信你也和我一樣,一直有個疑問:


大人為什麼假裝聽不到孩子的哭聲呢?


還是他們真的聽不到?



如果孩子有最討厭的成人用語,下面這些話應該是 top 10 :


「我是為你好」

「你考那點分數有資格養嗎?」


還有一種常用的安撫方式:


「你會忘的。」


孩子的喜好是不被信任的,往往被歸為:


一時興起。


我想起電視劇《父母愛情》裡,女主安傑是個尊重孩子意志的母親。


但面對孩子痴迷養狗的行為,還是無法理解,


「不就是兩隻狗嗎?

過兩天就忘了?」



兒子堅定地回應:


「我一輩子也忘不了。」



這句話就像「狠話」,用了「一輩子」,但往往被當作「笑話」,


不可信。


我聽過一句挺刺痛的話:


大人和孩子的悲歡,常常並不相通。


你應該也看過最近被熱議的一位撕兒子漫畫書的媽媽。


她用幾百字詳細記述了過程,就像一次普通的親子日常分享。


但這些日子在網絡瘋傳,人們的留言裡,有悲傷、有憤怒、有難過。


有幾個細節我很難忘記:


她明明知道孩子被情節吸引,但她不允許。



她開始是藏書,沒藏住,接著是撕。


撕的理由,她自己說是,


「借題發揮吧。」


孩子考試考了 A ,但有兩個錯誤。她生氣,惱怒,一把抓住那本漫畫《阿衰》,開始撕。


「孩子追著不讓我撕,我就撕的粉碎有一部分扔到垃圾桶,

有一部分直接扔到馬桶里沖走了。」



然後就是孩子的哭聲。


一直哭,哭到晚上寫作業。


她說,聽到哭聲後悔了。她允諾孩子,重新買兩本《阿衰》。


但她違約了。



最後的結局是,


「孩子再也沒提過。」


一切都在沉默中結束了。可很多人還是被這份沉默刺痛:


這無異於對孩子的一場小型暴力。



我搜了搜這個媽媽和孩子的其他互動。分享里基本都是孩子,她關注著孩子喜歡的校車,記錄孩子寫的作文,很用心。


她說,「永遠理解(孩子)」。


她也說,「不要根據大人的想法去隨便批判。」


孩子感受到理解了嗎?


我看到她分享的一篇作文,也許她還是認為這是一個普通的日常吧。


來自她的兒子,是一封絕交信:


「媽媽,你聽我說。

我現在,已經想好了我和你絕交。

我一直都想報復你。」


「你是一個好的,也是個壞的。」



孩子的眼睛能識別悲傷,


孩子的眼睛也能識別謊言。



所以今天我必須說,無論大人的出發點是什麼,


孩子承受的痛苦,都被嚴重低估了。


這是我見過最殘忍的一場哭泣,來自日本一檔綜藝節目《news every》裡。


36 個孩子被安排養 2 只小豬幼崽。


一開始大家都嫌棄,豬好臭,又丑。


但時間培育出親密和信任,他們愛上了小豬,當作親密的夥伴,給它們洗澡、餵飯,最愛的,就是去籠子裡給它們梳毛。



他們還給小豬起了好聽的名字:


「彩奈」和「戶松」。


但誰也沒預料到——


這是一場成人的預謀。


5 個月後,「彩奈」和「戶松」將被送往屠宰場,在孩子們的目送下。



我至今還沒明白這項安排的意義。


有人說,是為了教會孩子珍惜食物。「彩奈」和「戶松」最後作為豬排,又回到了孩子的餐桌。有人說,是為了讓孩子提早認識世界的殘酷。


但我想沒有一項目的,能夠忽略掉孩子們經歷的噩夢般的悲傷。


他們捂著眼睛哭,不敢看。



他們抱在一起哭,捂著耳朵哭,不敢聽。



他們絕望地癱在「彩奈」和「戶松」的住處,


被迫接受一場永別。



我想起另一場被迫接受的永別,同樣讓人心碎。


在英劇《良醫》裡,主人公是個患自閉症的小男孩。


能給他安慰的,是他的兔子。



他的爸爸討厭他怪,討厭他不像個正常孩子, 一把拽過兔子,扔在了牆上。



結局是,他的弟弟帶他,和兔子的屍體,


永遠離開了家。



弟弟告訴他,


「這一切都不會重演了。」


多年後,他成了一名醫生。應聘入職時,他平靜地講述那段永別的悲傷:


「那天,

雨的味道像冰淇淋一樣,

我的兔子在我眼前去了天堂。」



孩子什麼都記得。


那天雨的味道,那天刺骨的悲痛,


全都會被記住。



我還是想再問一遍那個問題:


大人是真的聽不到孩子的哭聲嗎?還是假裝聽不到?


我想給你看一段,我收藏夾里一段捨不得刪的視頻。


來自韓劇《請回答 1988 》。


一群胡同里的叔叔阿姨,最惦記的,是一個小孩子不再相信聖誕老人的失落。


他們開著嚴肅的討論會,費勁周折,在一個沒有雪的冬天,給一個 4 歲的孩子,堆了一個冰雕的雪人。



當第二天雪人因為下雨融化了,他們很難受,最擔心的是:


「珍珠會很失望吧?」



他們嚴肅地對待一個孩子的悲傷。


他們小心翼翼地珍視著一個孩子的情感。


最後我還想和你分享一個細節,來自那個撕掉漫畫書的媽媽。


如果你細心,你會發現她的那篇日記,每一段開頭,


都是一個愛心。


總共 8 個愛心。



但我想多年後,他的兒子長大,回憶起那個時刻,


應該只記得心碎。


可是,


讓一個孩子免於心碎,


不該是一個成人世界最底線的善意嗎?




撰稿:丁丁 王雪琴

責編:袁燦爛

晚禱時刻:


這可能是最 PUA 小孩的兩句話:


「哄哄就好了。」

「過兩天就忘了。」


但孩子的眼睛會記住悲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