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娃後,當代家庭生存現狀:媽媽生,姥姥養,爸爸回家就上網

兜媽愛叨叨 發佈 2021-10-17T08:07:39+00:00

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侵權必究不久前在網上看到一句調侃,當一對小夫妻有了孩子之後,家庭現狀就成了這樣:媽媽生,姥姥養,爸爸回家就上網。

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不久前在網上看到一句調侃,當一對小夫妻有了孩子之後,家庭現狀就成了這樣:媽媽生,姥姥養,爸爸回家就上網。

有人在評論區點讚:太真實了,這完全就是我們家的現狀,自己努力生孩子,婆媳矛盾後姥姥成了帶娃的主力,而身為家裡的頂樑柱,老公往往在孩子睡著後才到家,洗完手就躺在沙發上玩手機……

也有網友這樣說:我和老公整日從早忙到晚,回家後完全不想管孩子,家務和帶娃幾乎都成了姥姥的事情,老人真的很辛苦。

現如今,對於媽媽們來說,既要工作就又兼顧孩子實在太累,所以下班後約上三五好友,小聚娛樂是必要的忙裡偷閒。

在爸爸們看來,整日被高強度的工作裹挾,下班回家後躺著上網是理所應當的自我放鬆。

偏偏,在這種成年人各顧各的家庭關係中,老人的辛苦付出是最容易被忽視的。

兒女結婚生子後,退休老人想要幸福有多難?

我所在的小區里,帶娃大軍基本上都是老人。

有人是千里迢迢來到兒子所在的城市幫助帶孫子的爺爺奶奶,有人是被閨女央求著過來幫帶外孫的姥姥姥爺,但不論是何種身份,這些老人過得都不輕鬆。

兒媳生下孫女後,張阿姨就從老家來到了兒子的城市,張阿姨性格開朗,做事有分寸,因此與兒媳相處還算和諧。

但即便如此,張阿姨也有自己的不適應,三年的相處讓她總結出一條真理:在兒子家只能多幹活,不能多說話。

為此,張阿姨舉了一個例子,最先住進兒子家裡時,她對於兒子兒媳不收拾家務的習慣很反感,有一次自己邊收拾邊抱怨,正巧被兒媳聽進了耳朵。

之後不久,平日裡乖順的兒子就來給自己上了一課,從那之後,張阿姨在兒子家裡就過得小心翼翼,為了維持家庭和睦,能不說的話絕不多一句嘴。

和張阿姨相比,鄰居劉大爺夫婦更是有苦難言。

劉大爺和老伴是來幫助女兒帶外孫的,由於婆媳相處不來,在女兒將婆婆勸回老家後,老兩口就住到了女兒女婿家裡。

婆媳關係的破裂也讓夫妻關係起了變化,為了穩固女兒的婚姻,劉大爺夫婦帶外孫不僅沒有生活費,反而倒貼退休金,可即便如此,女兒女婿也總隔三差五地爭吵,生活一地雞毛。

在劉大爺的規劃中,幸福的生活就是退休後帶著老伴出去旅旅遊,而如今不僅貼上了退休金,還被禁錮在了女兒家裡。

帶娃老人不容易,他們的付出不應該被忽視

養兒方知父母恩,對於絕大多數老人來說,只要女子有需要,都會不遺餘力地上門幫忙。

然而由於觀念差異,生活習慣不同,導致彼此之間很難避免矛盾,加上缺乏有效的溝通,兩代人之間的關係也愈發疏離。

事實上,老人為子女的付出都是不計回報的,但子女的習慣性忽視卻讓老人感到心寒。

因此面對幫自己帶娃的老人,希望年輕人能夠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溝通,儘量從細節處入手,讓老人感受到來自於兒女的溫暖。

例如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地給老人一些生活費,逢年過節給父母發點小紅包。

如果經濟條件有限,則可以給予老人體貼的關心問候,平常與老人一起分擔家務,主動抽出時間來帶孩子,給父母放個假等。

兜媽寄語

對於當代老人來說,想要在退休之後過上幸福的生活實在是有些難度。

幫子女帶娃成了理所當然,在子女家小心翼翼地過日子成了常態,倒貼退休金也換不來一聲感謝……原本滿懷憧憬的晚年生活就這樣被現實所擊碎。

最後,希望帶娃老人們的「悲劇」能夠警醒萬千子女,如何讓我們的父母過上想要的生活,值得我們用心去思考。

你們家是姥姥帶娃還是奶奶帶娃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我是兜媽,家有萌娃一枚,每天記錄和分享有溫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兒經驗與趣談,關注我,隨時獲取科學靠譜的育兒乾貨!歡迎留言或評論區告訴我你的想法!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