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方古硯亮相古城:聊城首屆古硯展開展

聊城晚報 發佈 2020-05-06T18:57:59+00:00

任保鎮介紹古硯展情況記者:作為「文房四寶」之首,「硯」文化應該很久遠吧?任保鎮:是的。中國文房,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房四寶,又是文房工具的典型代表。作為文房四寶之首的硯台,因為其質地符合人文勵志的堅韌品質,又能把文人理想的寄託雕刻於硯台之上,所以,歷代文人都把文房中的硯台

本報訊(全媒體記者 張目倫 通訊員 李葉)4月29日,聊城首屆古硯展在古城東昌府區博物館開展,共向市民和遊客免費展出精品硯台90方,展期為3個月。 本次專題展覽前期策劃花了1個月的時間,布展用時一周,展出地點在東昌府區博物館三展廳東廳。本次展覽的主題為「古硯薈萃」,共展出精品硯台90方,分別為唐硯4方、宋硯18方、元硯1方、明硯44方、清硯22方、民國硯1方,均為聊城資深收藏家任保鎮的多年收藏。

東昌府區博物館館長於中勝說,任保鎮閱歷豐富,專業知識廣泛,他將收藏多年的心血選出一些精品成就這次展覽,主要目的是向水城市民和來聊遊客傳播有關「文房四寶」的古文化知識。聊城在收藏方面群眾基礎比較好,藏家規模、檔次在省內、國內都有很大影響力,他們熱愛、支持公益事業。為了舉辦高質量的展覽,東昌府區博物館積極對接社會資源,以傳播知識、奉獻社會為出發點,通過組織「古硯」等專題展覽的方式,為收藏家提供交流平台和空間的同時,進一步豐富聊城市民的文化生活。

據介紹,硯台作為中國獨有的傳統手工藝品,與筆、墨、紙合稱中國「文房四寶」,是中國傳統書畫的必備用具。硯台因材質堅固,能傳百世而不朽,受到歷代文人珍愛與收藏,故有「文房四寶硯為首」之稱譽。東昌府區博物館一次展出這麼多精品硯台,反映出了水城打造文博之府、書畫之城、書香之域的底蘊。


對話

任保鎮與古硯的故事

此次展出的硯台,年代上至唐宋,下迄民國。質地包括石(端石、歙石)、玉、澄泥等,形制豐富多樣。如唐代的紅絲石硯、南宋的歙石太史硯、清代的北斗七星雲龍端硯等,都是形制特殊且非常珍貴的硯台。收藏過程中,任保鎮的遭遇可謂豐富多彩。聊城首屆古硯展開展當天,記者就此與其進行了面對面的了解。

記者:作為「文房四寶」之首,「硯」文化應該很久遠吧?

任保鎮:是的。中國文房,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房四寶,又是文房工具的典型代表。作為文房四寶之首的硯台,因為其質地符合人文勵志的堅韌品質,又能把文人理想的寄託雕刻於硯台之上,所以,歷代文人都把文房中的硯台推崇備至。

縱觀古硯的發展歷史,硯檯曆經幾千年的工具使用,發展到唐宋時,其藝術形式突然百花齊放,歷史上最好的材質,歷史上最多文人治政的社會生活,促發了硯台藝術的升華。所以,唐宋時期,是古硯藝術的第一個爆發期。

從材質上,人們發現了端石、歙石和紅絲石硯材,並根據漢代宮廷瓦製作的材料組合配方發展出了優質的澄泥硯。從硯式上,特別是到了宋代,或勵志,或情趣,應有盡有,包羅萬象。

兩宋後的金元明清的硯台,沿襲了唐宋材質的使用習慣,只是又多了晚宋洮河石的崇尚,但產量有限。端硯和歙硯仍然是藝術硯使用材質的主流。明朝制硯偏素,反映了明代文人思想的尚簡格調,這從明式家具或其他藝術作品也能反映出來。

入清以後,後金主政的滿族一改明朝的簡潔風氣,繁縟華麗的風派頓然而生。特別是蘇作與宮廷造辦處的作品,更能體現清朝的藝術崇尚風格。

記者:這些展出的硯台中,哪些是您比較得意的藏品?

任保鎮:從這些展品看,四方硯非常具有代表性。

紅絲石鴛鴦硯是晚唐作品,神態雕刻精緻,栩栩如生,使用唐代部分蓋硯的工藝習慣,巧妙地運用雙翼的掀拿功能,把藝術美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充分彰顯了唐朝工匠高超的藝術水平。此硯材質地細膩,油感充沛,屬於紅絲石中的上品之石。

青州石末箕形硯來自唐朝。青州石末硯屬於澄泥硯的範疇,只是在用材上採用了濰水中的石頭研末,再配方其他成硯材料燒制的硯台。此方硯簡潔大氣,器形飽滿,是唐朝簸箕硯典型的代表。

歙石太史硯出自南宋。歙石開採於唐代,有四大名坑之說,此方硯取材於四大名坑中的眉子坑,就硯台所表現出來的石品花紋來看,是典型的宋代開採坑段的石質。此方硯大氣磅礴,線條設計比例渾厚,視覺衝擊力極強,硯石整體通貫眉紋,眉子壯瑣,硯牆曲折粗壯的眉紋石品仿佛蜿蜒的山水,形成一幅美不可言的自然圖畫。

北斗七星雲龍端硯屬於清代作品。此硯料隨型、就材而作,硯材大而渾圓,硯邊緣刻雲紋,硯池雕龍作吐水狀,根據石品所有石眼,分日月北斗排列,象形生動,天象渙散。此硯材質地細膩,溫潤其心,是一方難得的端硯作品。

記者:在收藏過程中,您遇到波折沒有?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任保鎮:中國人民自古就有收藏的習好,並留下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是歷代文人墨客喜聞樂見的趣事。大量文人直接參與了硯台的花樣設計與製作,在他們自身收藏的同時,其意見導向又助推了社會收藏的景象。

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又恰逢祖國太平盛世的歷史機遇,人們樂於收藏愛好迅速普及開來。我也隨波逐流地進入該行列。

從最初的幾枚毛主席像章,到小學時期收集外地客人帶來的新鮮品牌的煙盒紙,再到後來在集市上無意間買到的《李杜詩選》和《資本論》。幾十年過去了,這些成為影響我收藏的萌芽。

後來,從集郵到收藏古錢幣,我幾乎跑遍了附近縣城所有的公有私有的廢品收購站。不知不覺間,我喜愛上了硯台,大量業餘時間都奔波於半徑幾百公里的地攤、集市,偶爾也會去更遠的城市尋訪。

十年前的一天,我見到一方硯,賣方索價巨高,一路打聽得知其中經過。第一手是一位喊鄉的行里甲。某村一位年邁的長者,因為農村屋裡地面不平,遂用一方硯台墊在堂屋八仙桌一桌腿下面。喊鄉的行里甲被老者領到家裡,從桌腿下面抽出這方硯台,幾個回合殺價,最終以55元的價格成交。

這方硯被行里甲以200元的價錢賣給了行里乙,後被行里乙以600元的價錢賣給了一位收藏愛好者,過了大約5年的時間,又被以2000元的價錢轉讓給了另一位收藏愛好者。至此,我才看到了此方硯台的真容。原來都是看照片,經過幾年的視覺、情感積累,我決定收藏這一方硯台,這就是那方清代北斗七星雲龍紋端硯。幾經纏磨,好話說盡,最後我終於夢想成真,前後共用時10餘年。

通過這一方硯台的曲折經歷,我真正品嘗到收藏路上的辛酸與苦辣,也正因此,收藏生活才有了許多樂趣。這些經歷告訴我,努力過了,總會有一個如願以償的回報等著你。

全媒體記者 張目倫 通訊員 李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