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逐鹿當中,兩孔明次火燒敵軍,為何最終的表現卻不同?

歷史微鑒 發佈 2020-01-24T13:36:18+00:00

話說三國當中,許多人都對其中的歷史津津樂道。火燒曹魏30萬眾所周知,曹操被世人成為"古今第一奸雄"。

話說三國當中,許多人都對其中的歷史津津樂道。暫且不說裡面的故事情節精彩絕倫,但就書中的人物刻畫。各個描述的如同正史一般,雖然只是小說,但是其歷史的參考價值依然存在。不過我們今天要了解的是三國的孔明,為什麼赤壁之戰火燒魏軍,沒有懼色。反而在七擒孟獲的時候,火燒藤甲兵卻說"必損陽壽"?本文今天帶領大家一起聊一下。

說到這裡,我們首先要講一下三國演義的主旨思想,那就是作者羅老先生的"擁劉反曹"的思想。那麼劉備所代表的蜀漢軍隊,也就是正統地位是最高的。以劉姓為主導,那麼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火燒曹魏30萬

眾所周知,曹操被世人成為"古今第一奸雄"。當然人家也是人如其名的厲害,先不說發家迅速,然後煮酒論英雄,進而對北方進行了統一。自此才有了三國當中的"赤壁之戰"這麼一回事。其實當時曹操的想法也是挺簡單的,就是想著在"攜天子以令諸侯"的基礎上再進一步。

如果是一位雄主,要麼一統天下,要麼碌碌無為。也就是接下來的"赤壁之戰",讓曹操的主力軍大都埋葬在了江面上。那麼當時的諸葛孔明當時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可以參考一個層面,那九十火燒魏軍,也可以理解成是為了生存。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當時的劉備的實力實在是弱小。原本荊州太守劉表想要吧荊州獻給劉備,但是劉備不忍心收取。因此也就不了了之了。但是後來,蔡瑁張允夥同劉琮將荊州獻給了曹操。原本就是一統天下的曹操,怎麼可能會放過消滅江東和劉備的機會呢?

再來說一下生存,我們都知道,劉備當時的實力十分的弱小。到處寄人籬下,好在在荊州投靠劉表的時候,水鏡先生推薦了諸葛孔明"臥龍先生"。以此來輔佐劉備,那么正當曹操春秋鼎盛之際。劉備和孫權建立起來了孫劉聯盟,兩個集團一致對戰曹操大軍。雙方對峙在了赤壁之上的降水上。然而東吳素來聞名於水戰,後來在孫劉聯盟的一起努力之下。曹操被徹底打敗,以至於後來恢復了很久才打到之前的實力。

面對曹軍的三十萬大軍,諸葛亮說的和心裡想的,就是怎麼解決當前的麻煩,那就是趕走曹操。然後給自己的主公劉備營造一個可以起家的道路,當然解決赤壁這個麻煩當然是第一步。只有擊退了曹操,劉備才有可能有屬於自己的根據地。至少不用在四處飄零,到處依附於別人。孔明在赤壁之上火燒曹軍,那是利益使然,不得不為之。

為何火燒藤甲兵卻說"必損陽壽"

火燒藤甲兵,這個是出自《三國演義》中的七擒孟獲這個橋段裡面的。七擒孟獲完全是小說杜撰,但是為了充分展示諸葛亮的帶兵能力。羅老先生也是煞費苦心的,講了一個完美的故事。那就是七擒孟獲之後,從此南蠻之地穩定了很多。

但是七擒孟獲當中,其中的火燒藤甲軍,為什麼讓孔明如此痛心呢?這當中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那就是說到底,南蠻的戰爭,終究是蜀國的內政的事務。歸根結底是屬於內亂,由於孟獲的勢力越來越大,還有就是在劉備死後,很多蜀漢的將領發生了叛亂。

那麼此時就是蜀國的丞相,便開始了平定國內叛亂的重任。不巧的是孟獲遇到的是,神機妙算的諸葛孔明。

《三國演義》中描述藤甲軍:烏戈國主引一彪藤甲軍過河來,金鼓大震。蜀兵以弩箭射到藤甲之上,皆不能透,俱落於地;刀砍槍刺,亦不能入。蠻兵皆使利刀鋼叉,蜀兵如何抵當,盡皆敗走。蠻兵不趕而回。

面對這群藤甲軍,諸葛亮在戰爭中吃了不少的虧。就連魏延也是沒有辦法,由於盔甲太過於結實。諸葛亮只能火燒的辦法,最終收服了孟獲。但是也是重重打擊了孟獲這一方。但是在收服孟獲的戰爭中,對於諸葛亮來說,最終損失的都是蜀漢的軍事實力。以至於諸葛亮最後說,孔明垂淚而嘆曰:"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

所以說孔明火燒魏軍30萬面無懼色,火燒藤甲兵卻說"必損陽壽"?這個也是因為孔明所處的立場不同,以至於他的表現也是不同。那麼您是怎麼看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