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觀書有感》靠標題成為經典?錯!另一原因更重要,易被忽略

清平之樂 發佈 2024-05-04T13:38:39.932789+00:00

朱熹的《觀書有感》包括兩首七言絕句,是膾炙人口的哲理詩。尤其是第一首,比李杜之詩的境界並不遜色,知名度很高。

朱熹的《觀書有感》包括兩首七言絕句,都是膾炙人口的哲理詩。尤其是第一首,比李杜之詩的境界並不遜色,知名度很高。

觀書有感(其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注 釋

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父親好友鄭義齋館舍內。

:鏡子

:它,指方塘,人稱代詞。

那得:怎麼會。那nǎ通「哪」。

清如許:這樣清澈。

:因為。

賞 析

初看這是一首清新典雅的寫景小詩。一片半畝大的池塘,水面清澈如鏡。天光和雲影倒映其中,清晰可見,如詩人一般徘徊。意境優美典雅,擬人手法增添情趣。如此佳句在古代卻不鮮見。

三四兩句把詩的境界稍作提升。池塘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源頭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畫面生動,讀者或許會腦補出淙淙流水聲。這是普通的自然現象,不值得點讚。

全詩之妙不在寫景,而在標題。讀完全詩後,感覺意境雖美,但無過人之處。聯繫標題,讀者方才大悟,閱讀體驗大幅提升!本詩主旨不在寫景,而是以方塘清澈如鏡的奧秘,啟迪人要不斷學習,才能保持思想的進步,這才是觀書應有的體會。

這是一首運用了象徵手法的哲理詩,看似簡單卻布局巧妙,寓意深刻卻沒有說教。冥合圓顯,理趣盎然,生動形象。這種大師級的手法,在古詩詞中並不多見。

格物致知

"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詩歌不但是語言藝術,學術造詣才是其根本。李杜是唐詩的巔峰,但沒有朱熹筆下寓意深刻的詩篇。不得不說,朱熹的哲理詩,與其高深的學術造詣有很大關係。

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也是偉大的哲學家詩人,世稱朱子。聖人寫詩,如居高臨下,以重馭輕,與李杜的詩風自然不同。

作為哲學家,朱熹發展了儒家的格物致知學說,使之成為中國古典哲學中著名的認識論命題,幾乎家喻戶曉。魯迅先生在《吶喊自序》中所說的格致是指自然科學,可見其理論的影響之大。

他在《四書集注》中提出「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朱熹把「格物」視為而獲得知識和開悟天理的途徑。即「理一分殊」論。(理即道,形而上者謂之道,如客觀規律,世界的本體)

在他眼中"上而無極、太極,下而至於一草一木一昆蟲之微亦各有理。″成聖之道就是"窮盡萬事萬物之理,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所以,在朱熹的詩中,方塘之水是蘊含"理″的。所以,才有了這首千古流傳的哲理詩,這是其他詩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由於在理學上的崇高地位,很多人會忽略朱熹的詩人身份。欣賞朱詩時,又易忽略朱熹的理學成就。其實,朱熹的詩詞,既語言樸素富含哲理是其學術造詣的體現境界很高。如"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向來多費推移力,今日中流自在行″等,都是其傳世名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