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如何開創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的大唐盛世

狐狸先森幾點鐘 發佈 2020-05-06T06:16:54+00:00

要論中國歷史上文治武功、經濟繁榮、國際地位,大唐認第二,沒有朝代敢認第一。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鼎盛的王朝,創於李隆基,也毀於李隆基。

要論中國歷史上文治武功、經濟繁榮、國際地位,大唐認第二,沒有朝代敢認第一。


開創大唐盛世的不是我們最熟悉的唐太宗李世民,那會唐朝的戶籍人口還沒恢復到隋朝的鼎盛時期,可見隋末戰爭的破壞力有多大。


大唐真正的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一手創造的。


當然,大唐的敗落,也是從他開始。



一般來說,民強是國富的基礎,要發展經濟,要先調動人民的積極性。


但是,一定時期之內,國與民之間總是你多我少,此消彼長,執政者制定政策,就需要兩者之中尋找平衡點。


簡而言之,就是解決先要讓人民富起來,還是先讓國庫富起來的問題。


我們來看看,在民強和國富之間,唐玄宗是怎麼選的,最後是如何開創盛世的。


01


唐朝建國之後,經濟百廢待興。


唐太宗死後,武則天干政,後來經過七次政變,四任皇帝才將接力棒傳到唐玄宗李隆基手裡。


政局動盪,經濟也自然無法蓬勃發展。



唐玄宗上台以後,連續做了幾項得意之作:


1.裁撤了官辦產業,就是那些提供壟斷服務的產業,搞唐朝版的「國退民進」。


2.全面放開市場的進入門檻,無論是什麼產業,農業也好,手工業也好,商業也好,只要你想干,就可以干。


3.連民間鑄幣也完全放開,並且沒有標準的限制,反正貨幣是用來花的,只要你鑄的貨幣有人認可,能花得出去,就行。


這點我們在之前的文章《從貨幣制度,看魏蜀吳三國爭霸結局》里論述過,為什麼古代開放鑄幣權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在古代,貨幣主要是銅錢。


銅錢這種實物貨幣的發行量是有限的。


會受到當時開採、冶煉和鑄造技術的限制,並不會像我們現在用的紙幣,想要印多少都沒問題。


同時,我們知道貨幣最基礎的功能之一是交換的媒介。


既然貨幣是用來交易的,那麼社會上對貨幣的要求,就會隨著社會上總的商品數量增加而增加。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鑄造貨幣的能力又受到限制流通的貨幣數量就會常常跟不上,造成錢少物多,錢不夠用,就會出現我們常說的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會導致交易的難度增加,社會上一般商品的價格普遍持續地下降,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和消費積極性持續低迷,失業增加,經濟進入惡性循環,全面衰退。


所以歷史上有很多經濟迅速發展的朝代,都會允許民間鑄錢,通過開放鑄幣權,來適應社會上不斷增加的貨幣需求。



這樣給市場鬆綁,去掉各種條條框框,就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02


當然,並不是說開放限制了,經濟就能繁榮,否則就沒有窮國了。


現實生活中總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壟斷、外部性和信息不對稱等情況。


放鬆管制意味著充分競爭,也意味著對這些反自由競爭因素的限制也少了,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就會出現市場失靈。


所以一個完全放鬆管制的市場,並不一定永遠是最有效的市場,並不一定是能提高社會公眾福利的市場。



在唐玄宗時期,就出現了放開市場,強者快速聚集資源並進一步掠奪弱者的情況。


比如,權貴瘋狂掠奪土地,導致土地價格飆升,貧農階層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流民逐年增加。


怎麼辦?


唐玄宗來了一手宏觀調控,頒布了一個叫做《檢田括戶》的政策,檢田,就是檢查清點田地,括戶,就是約束管理農戶。


這個政策,簡單講就是開元年間的「限購令」:要求官僚和大地主,只能按照一定的標準持有土地,超過的部分,立即沒收充公。


田是用來耕的,不是用來炒的——唐玄宗的「耕田不炒」政策。


這項政策,和我們現在的「房住不炒」——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樣一放一收,就確保了貧農階層儘可能地不被富人階級扒光,至少還留點田地養活自己。


耕地政策,對於古代王朝來說,極其重要,這不僅僅事關一國繁榮,更是影響到國家的存亡。


03


而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老問題又來了:通貨緊縮。


我們都知道,通貨膨脹對窮人不友好。


錢不值錢了,所以窮人手裡的錢能買到的東西越來越少,而富人可以持有非貨幣資產甚至持有負債,不受影響。


所以說通貨膨脹對富人有利。


但千萬不要以為通貨緊縮就對窮人有利。


實際上通貨緊縮時,富人可以持有更多的貨幣,增值更多。


無論通貨緊縮還是通貨膨脹,都不利於窮人,貨幣的規則到底還是強者的規則。



而通貨緊縮還有一個副作用,就是賺錢變難了,社會勞動積極性也會下降,產生很多社會問題。


現在通貨緊縮了,怎麼辦?當然要增發貨幣


增發貨幣,怎麼增發?


如果要是增發給富人,他們會持有貨幣不去流通,將變成對窮人的進一步盤剝。


必須能讓增量的貨幣真正進入市場,才能起到穩定物價、刺激經濟、搞活生產的作用。


唐玄宗雖然沒讀過經濟學,但出台的政策,招招符合市場經濟運轉常理



這時候,唐玄宗打了三張牌。


第一張牌:和糴[dí]。


和,代表公平,糴就是買米的意思。


這個政策,就是政府建立糧食收儲機制,以一定的份額,高於市價收購農民手裡的米,相當於現在的價格補貼。


第二張牌:和雇。


雇就是僱傭。這個政策是要廢除義務徭役,變成僱傭制。


以後你給政府幹活,政府就給你發工資。


這個有點像現在的以工代賑。


第三張牌,也是最重要的:取消府兵制,改為募兵制。


府兵,就相當於我們現在說的民兵、預備役。


平時好好務農務工,需要打仗的時候就放下鋤頭、拿起刀槍,也沒有什麼報酬。


募兵制,就是政府增加財政預算招收職業軍人。要發糧、發餉、發軍裝。


我們都知道,一國的財政支出,軍費都是占比很大的,現在朝廷不僅不把軍費攤在老百姓身上,還發錢給他們,老百姓的財富積累大大增強。



這三張牌的受益對象,賣米的農民、賣力的徭役和賣命的士兵,都是窮人。


所以說唐玄宗是切切實實地,把增發的貨幣給到了窮人手裡,給到了流通領域。


結果當然是大大提振了經濟。


可以說,唐玄宗是選擇了先讓人民富起來,讓利於民,藏富於民,讓社會勞動積極性充分調動。


這一選擇將唐王朝推向了鼎盛的開元盛世。


唐朝成為中國人最引以為傲的朝代,唐玄宗功不可沒。


04


可大唐的敗落,也是敗在了唐玄宗身上。


怎麼就把基業給敗了呢?


有人說是因為好色,有人說是因為好兵。


其實好色也好,好兵也好,最根本的原因,其實是好錢。


看著經濟向好,唐玄宗對國富和民強的平衡發生了改變,政策也從讓利於民變成了搜刮和打劫。



來看看唐玄宗為了搞錢使出的昏招。


先是把各地繳上的稅收截流一部分,建成自己的大盈庫,意思是大大地盈餘。


其實就是搞自己的小金庫,這就是為什麼李隆基後期那麼喜歡重用李林甫,是因為李林甫搞錢手段一流。


把高於市場價買百姓的米,變成了打折買。


補貼變成了搶劫,差額當然也進了大盈庫。


還有一些對富商的敲詐、罰沒也統統都進了大盈庫。


後來嫌這都還不夠,唐玄宗終於放棄了土地限購令,任由土地價格暴漲。


這就是飲鴆止渴了,土地能帶來財富暴漲,但最直接的負面效果就是貧富差距迅速擴大。



天寶十四年,唐朝八百九十一萬戶農人中,三百五十六萬喪失了土地,也就是說,這些昏招使出後不到十年,全國40%的人口,徹底變成了流離失所的無產者。


這一年,杜甫寫下了著名的詩篇:「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所以想想現在的「房住不炒」政策,為什麼中央三申五令地堅持,哪怕現在經濟形勢不好,也要堅持,因為這口子開不得,開了就「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了。


而唐玄宗之後的故事,就是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國力日衰。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鼎盛的王朝,創於李隆基,也毀於李隆基。




對比唐玄宗前後的經濟政策,讓人不得不感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經濟政策如果不能充分考慮到民眾的利益,國運就無法走強。


唐玄宗在國富與民強之間的選擇,讓利於民的他開創了開元盛世而忘記民眾、搜刮民眾的他又親手毀了大好局面。



可以說,社會資源和財富的分配製度、貨幣鑄造和發行制度、土地政策,是社會經濟活動的規則和框架。


盛世的到來,無一不是因為建立了長期有效、可持續促進經濟發展的制度;而如果制度出錯,經濟塌陷,遲早國運衰亡。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註:狐狸先森幾點鐘。

我們一起漲知識。

關鍵字: